《地久天长》观后杂感:拷问之后的认命

BILIBILI WARNING 剧透预警(尽量少一点)
因为是观后感,所以会写得没有章法一点,还请大家见谅
一、电影之内
作为第六代导演中首次拿下三大电影节(金棕榈、金狮、金熊)提名大满贯的名人,王小帅因为其切入本国国情的题材和以小见大的历史笔法而受到影评人(尤其是外媒)的青睐。今次杀入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地久天长》(So Long, My Son)从公布影讯起就备受关注,最终王景春和咏梅两位老师拿下影帝影后,影片也因其史诗般的篇幅和跨度、充沛饱满的情感而收获好评。因此我也迫不及待地去点映场一睹为快。

影片是以一对夫妇对“儿子”的情感为主线,以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变迁为历史背景,展现历史洪流对两个家庭的波及与裹挟。中国人传统的生育观念、家庭观念、国家观念都被浓缩于对孩子的情感寄托上,从计划生育到开放二胎的时间恰好也是一个女人从育龄到高龄的过程,一代人的无奈化为一句“认命了”的叹息,时时谈起,时时紧闭。
影片采用的是问答或者说是呼应式的架构,时间是非线性的但是逻辑非常明确:每一个当下的人物行事或情感动机都能在过去找到原因或解释,两个家庭之间也常常有联系与对比。因此,所有的事与愿违、所有的不如人意、所有的难以自已,最终都只能归结到要执行国家的政策上,他们用“这不是你的错”一次又一次地互相宽慰着,可心中的郁结却不能这么轻易地消失,在自怨自艾之后,还是认命,还是活着。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想起了《罗马》(Roma),同样也是反映历史波涛在个人的生命长河里泛起的涟漪(甚至运镜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略有不同:《罗马》是反映个体在历史景观之下做出的瞬时反应,而《地久天长》则是历史操纵对人物行为的持续影响,一个是点,一个是线,一个是泡沫,一个是水流。
与我预期的略有不同,柏林电影节以及之前点映场的观众都发回来清一色的“哭死”评论让我做足了用完一包心相印的准备,结果却没能哭出来,没有忍也没有挤。从最后一个小时我就一直在等待情绪点,以至于看了好几次手表,最后却被结尾的一通电话给稀释了。
这其实反映出了故事结构设计的弊端,这样的段落式结构固然明晰,但段与段之间的空白与断裂却很难避免,没有持续的情感线索作连接,也就很难持续地铺设观众的心理。如果换成线性叙事的话,那么情绪的高潮就会处在故事的腰部,虽然情感水到渠成,但无法避免头尾剧力的跌落,因此导演选择了这样的结构处理也是权衡过后的选择吧。

电影的镜头设计在前30分钟非常有力,无论是远景注视的情感张力、广角摇镜的时空呈现还是推轨纵深的身临其境,主观的代入和客观的抽离都很明确,在对比中直指“天命”。但是离现代时空越近,电视剧感(央视1套晚八点档那种)就越强,镜头信息量很差,布景过于生活化,或许是因为我们对这样的时空十分熟稔而丧失了鉴赏距离,可是如果功力到位又怎么会建立不起来呢?据说影片删掉了两场戏:极具讽刺意义的先进表彰大会和展示群情激奋的下岗职工上台打人,但就算加上这两场戏也无法挽救后期剧情的疲软。

由于我没有认真阅读过王小帅导演的作品序列,只看过他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The Days),因此不能总结他的电影风格。不过就影片的后半段而言,几乎是不存在风格的,因为基础的视听都没能到位。王小帅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历史与当代人的关系,而常常又是从恋人或家庭关系入手去进行映射,这是他从处女作就开始有的元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录音机和火车这两个意象。
在《地久天长》中王小帅展现了相当的野心,他想呈现一部家庭史诗,奈何空有其篇幅跨度,没有其气量广度,沦为一部黄金强档家庭剧。至于台词上、表演上(主要是舞台感略重会让人有些不舒服)这样比较直观的弊病,就更有些跌份了。
我没办法说我喜欢这部电影,而我也不能说我讨厌这部电影。他值得一看,值得一哭,但无法再审视与咀嚼。
二、电影之外
由于电影的受关注程度,我在观影之前看到了许多有关这部电影的短评。而电影所展现的历史时期和话题的敏感性,让很多人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去揣摩这部电影,揣摩王小帅这个人。

《地久天长》柏林电影节首映版本与国内公映版本是不同的,在放映之前给出的消息是“删减一分钟”,而事实上不止一分钟,删去的段落意图都很明显。不少观众在得知此消息之后对电影的印象大打折扣,对王小帅向审查制度妥协也表达了不满。
影片中这两处删减的段落,如果你事先知道,你能很轻松地找到剪辑点;而对那些标语的半遮半露,比如“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对夫妇……”这样的情况不算少,要想展示完取景难度也不算大。我们是否可以就此认为王小帅本人是怯懦的甚至是伪善的?因为他以一种批判反思的姿态,讲出了一个教大家宽恕淡忘的故事,这对于理解历史的真相而言应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人会说这是王小帅面对审查制度不得已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导演的创作从来就不应该考虑审查,如果被删减那就宁可不上映,一部温开水电影如此的教唆更是令人发指。创作与审查从来不存在冲突,任何妥协都是在拥抱现行的政治制度并与之共舞。

在一片激愤与偏袒的交锋之中,逐渐有人将矛头对准了王小帅本人,并牵扯到了青年导演胡波自杀的事件。去年金马奖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即是出自胡波之手,而王小帅正是其监制和投资人之一。关于电影最后的剪辑问题上,王小帅声色俱厉的指责胡波用4小时的长片版本,不认可他的表达,并且宣布退出制作。这对于胡波而言无疑又是一记精神上的重压,可以说胡波的自杀与王小帅有一定的关系。王小帅也因此被人定性为“两面人”。【消息有待证实,此处仅是捕风捉影,希望大家保持独立判断】
《地久天长》已然成为了“是否犬儒的试金石”,如果你认可它同情它,那么你就不配拥有理性与自由,因为它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束手束脚的、遮遮掩掩的,看似反思实则维稳——这是一种新式的嗦麻。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是我阅历太浅,或许是我境界不够,我无法保持愤怒,我也无力发泄愤怒。近代教育家罗家伦先生曾经高喊“五四运动的真精神”:学生的牺牲精神,社会的制裁精神和民族的自觉精神。如果相信直接有效的暴力解决方法,为什么不参加运动呢?摇笔杆子呼唤自由如何比得上摇拳头争取自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犬儒?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也自称“苟活到现在的我”,如果他也是无力的,谁还敢自称有力?难道还要在犬儒里分出愤怒的和温柔的吗?岂不是五十笑百。
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哭出来,但我相信它一定会让我的父母和我的祖辈哭出来。历史的烙印打在了他们身上,文gé、插队、知青、计划生育,他们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得到的回报却是沧桑与愁苦。我无法不同情,我无法不伤感,同样地,我也无法不无奈,我也无法不释然。
影片里常常说的“命”,是两千余年之前孔子的思想,即使是被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他,也不得不要强调“知天命”。“命”是超出个人可控范围和能控范围之外的存在,是将一切矛盾、一切质疑都消解的最终因。天命观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底色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如果没有天命观,那么多悲痛、那么多灾苦将以何作宽慰,将以何作开释?
经历这重重的拷问之后,我也认命了。
如今我与这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想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