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脑科学日报| 人玻璃体液中的标志物与AD存在显著相关性
第1784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7月6日
科 学 时 讯
1,JAD:发现人类玻璃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来源:生物谷
近日,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眼睛玻璃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包括总Tau和神经丝轻链(NfL)与死后大脑和眼睛组织中病理证实的阿尔茨海默病(AD)和慢性创伤性脑病(CTE)病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这是第一项发现玻璃体液生物标志物与确诊的CTE之间存在联系的研究。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玻璃体液生物标志物在AD和CTE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在作用。
2,eLife:条形码狂犬病毒文库在小鼠大脑体内结合空间转录组学绘制连接图谱的可行性
来源:BioArtMED
在细胞分辨率和全脑范围内实现神经环路的绘制中,基于RNA条形码测序的高通量和低成本神经解剖学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潜力,但现有的基于Sindbis病毒的技术只能实现顺向追踪的长程投射谱绘制。近日,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陈筱寅和麻省理工学院Ian Wickersham研究组等合作,首次验证了携带条形码的狂犬病毒文库在小鼠大脑体内神经通路解析中的可行性,该技术的验证应用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和原位测序技术。文章作者详细的分析和讨论该技术的新颖之处和缺陷的地方,也提出了使用条形码狂犬病毒在跨突触追踪实验中的五种可能类型的条形码共享模式。
3,Nature Communications:基于大脑连接性的持续性消极思维模式预测的新模型研究来源:脑机接口社区
反思性预测模型。每条线的颜色表示一个符号,粗细表示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与其他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这些区域在预测沉思时很重要。
我们的大脑经常陷入重复的想法中,比如过去的错误、遗憾、不安全感或未解决的冲突。这种持续的负面思维模式被称为反思或沉思,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导致抑郁和焦虑等症状。近期一项研究利用机器学习进行了一项研究,以开发人类在对过去的错误、遗憾、不安全感或未解决的冲突而反复思考的预测模型。研究人员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测量健康参与者在休息时的大脑活动,发现在所有DMN区域中,只有基于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的模型能够成功预测健康受试者的冥想分数,突显了dmPFC在沉思和抑郁中的重要性。此外,该模型还成功地预测了实际患有严重抑郁障碍(MDD)的患者的抑郁评分。
4,“杀鸡不用宰牛刀”?JAMA在线发表陈会生教授团队ARAMIS研究成果
来源:神经时讯
从2022年8月到2023年6月,陈会生教授团队完成了“一年三登顶刊”的惊人成绩,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上发表3篇重磅研究的学术成果。近日,陈会生教授团队的新研究发布,主要纳入发病4.5小时以内、NIHSS评分5分及以下的轻度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AMIS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发病4.5小时以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的,并且不劣于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此次研究结果的发表为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选择更加方便的、更加经济的、有效性相当的口服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5,Nature Medicine:智能手表帮助提前7年发现帕金森病
来源:生物世界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在确诊时神经系统变性通常已持续多年,此时约有50%-70%的运动功能相关神经元已经受到影响。近日,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可以在帕金森病出现标志性症状前7年识别出帕金森病,并可以做出临床诊断。这表明被动采集的运动追踪数据或能作为预测帕金森病未来发展的早期指标,这些数据或能实现相对低成本且无创的大规模人群筛查。
6,Nature子刊:证据来了!上海交通大学王天歌等发现多读书不仅对自己好,而且与父母寿命增加相关
来源:iNature
人的寿命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有证据表明受教育程度会延长人的寿命。然而,仍需要更加具体的因果证据证明社会经济地位是如何影响寿命,以及生活方式和疾病等可改变因素的中介作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王天歌、毕宇芳及王卫庆等运用教育、收入和职业的遗传工具进行了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估计它们对父母寿命和自我寿命的因果影响和后果。结果表明,每增加4.20年的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寿命延长3.23年有因果关系,这与收入和职业无关,并且与自我寿命增加30-59%的几率有因果关系,这表明教育是主要决定因素。另外每天吸烟、体重指数、腰臀比、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心力衰竭和肺癌在教育对特定寿命结局的影响中分别发挥了实质性的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为纠正由于社会经济不平等造成的寿命差异提供了干预措施。
7,《心理学报》:如何高效率写作业——一鼓作气还是暂停再继续?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在写长假的作业的时候,有的同学在假期的前几天就写完了作业,有的同学每天写一些,拖到假期快结束才写完。还有的同学,临近开学才开始疯狂补进度。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效率更高呢?这就涉及了作业中断对任务效率的影响。作业中断也就是说,停止现在进行的任务,之后再继续。
研究发现,疲劳状态下的主观脑力负荷显著高于非疲劳状态,也就是疲劳状态的大脑承受了更重的工作任务。同时,任务中断的脑力负荷高于暂停中断, 也高于不中断的基线任务。这证明了,大脑的疲劳状态会加剧中断对于注意及其相关行为绩效的负面作用, 所以我们要注意用脑健康,不要在大脑疲劳的时候过度使用我们的大脑。
8,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信息化背景下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中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对于状态焦虑的影响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大规模新冠疫情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它在每一个人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近日李凌副教授团队采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信息过载量表、自我悲悯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对来自中国31个省份的922位被试进行调查研究,尝试揭示在信息化背景下,疫情常态化防控中个体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于焦虑情绪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自我悲悯的保护作用。
该研究聚焦于“信息疫情”这个大背景,关注疫情中不确定性给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可能路径,并引入自我悲悯作为保护性因素探讨其在此过程中可能的缓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显著预测个体状态焦虑水平;信息过载和反刍思维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状态焦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悲悯在信息过载和反刍思维之间起调节作用。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