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大关帝庙
太原大关帝庙
《文物世界》 2007年02期 柴玉梅
太原大关帝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之北,是太原古城中规模最完整,最大的一座庙,俗称大关帝庙。1983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太原关帝庙的历史沿革
明清之际的太原城,庙寺观庵,不下百余座,仅关帝庙就在20座以上,据《阳曲县志·卷一·舆地上》所载:“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在这27座关帝庙中,历史最久的当属校尉营的古关帝庙,而规模最大者,建筑最宏伟者,则非庙前街之大关帝庙莫属。
关于此庙的创建年代就现存文献资料中无确切记载,但是历代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庙宇的创建或重建历史。
相传,北宋初年,今太原市原为北汉国阳曲县的一个属镇,称唐明镇。宋太平兴国四年,宋灭北汉后,火焚水潴晋阳城,宋将潘美以唐明镇为依托,新建太原城。建城时不知何故,东、南、北三面城墙都很快筑成,惟有西城墙屡建屡崩,塌毁多次,为此,宋军将领一筹莫展。当时,北汉新归赵宋,晋阳古城已毁,辽兵虎视眈眈,时刻寻机南侵。太原西城墙能否建成,关系到边塞安危,就在此刻,关羽在云中显圣,跨乘赤兔循西环绕,然后指其马迹曰∶"缘此马迹筑版,城可成矣"。言毕,不知所踪。士兵匠工立即缘着马迹,重新兴土动工,夯基筑墙。果然事半功倍,工程迅速告竣,并再无崩毁。太原新城告竣后,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关圣帝君的点化,遂在城内建筑了这座大关帝庙,年节之际,祭祀供奉,奉若神灵。后来,在抗金和抗元的战斗中,大关帝庙经多次兵火摧残,几度颓倾。但是,每在战后均很快修复。缘此传说,结合其它关王(帝)庙的历史等综合分析,该庙至迟应建于宋初,但此仅为推测,不足为据。
由于历代重修,现存的关帝庙,主体建筑为明代遗迹,余者为清代遗物。虽然学校多年占用,但其主要的建筑和古朴的风貌,还基本保留下来,仍显示着当初的端倪。
二、概况
该庙坐北向南,平面为长方形,呈前后两进院,南北长约84.5米,东西宽约40余米,占地面积约3380平方米,庙内建筑共11座,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由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正殿(崇宁殿)、春秋楼(麟经阁)。其两侧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厢房、东西配楼等建筑。前后院各建筑之间皆以甬道相连,条砖墁地,组群建筑布局严谨,单体建筑风格各一,地方特色很浓,是一座完整的庙宇建筑群。
三、建筑形制
庙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春秋楼、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厢房、东西配楼等共11座,建筑年代不一,使用功能各一,风格造型各异。
1.春秋楼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位于庙内中轴线之北端,属明代遗物,为关帝庙主体建筑之一,可视作关帝后堂、寝宫、读书之所。关羽生前喜读《春秋》,为此世人建庙总以“春秋”为名建楼。又孔子作《春秋》时因祥兽麒麟被猎而叹息掷笔,故《春秋》又名《麟经》,因此春秋楼又称麟经阁。
春秋楼是庙内最后一座主体建筑,也是庙内最高的一座建筑,在建筑布局上又堪称尾声翘起,犹如演出中的压轴戏,耐人寻味。可惜的是1998年被大火烧毁,仅留四周残柱断壁,从残迹中可观察到春秋楼的大致形制。
(1)平面
面宽三间,通面宽14.4米,进深四椽,通进深8.41米,占地面积317.6平方米,总高约12.01米,为二层单檐歇山顶。前出廊,廊柱柱高3.78米,柱径0.3米,金柱高6.7 米,柱径0.42米。前檐上下两层皆设隔扇,东西北三面砌檐墙封护。地面以下 2.50米左右留有原春秋楼遗址,现地面遗迹为明代遗物,说明原春秋楼为明代以前建筑。而今春秋楼为明代时所建。台明高0.75米,四周檐压沿石收边,方砖墁地,前檐明间设台阶五步。两层平面共用柱14根,柱腰处设楼梁承楼楞托楼板。前檐楼梁出挑承平台并勾栏。室内下层设木质楼梯通达上层。
(2)梁架
上层梁架为五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二柱,柱头置额枋,平板枋四圈交构,五架梁平置于平板枋上。其上置三架梁,上下梁之间以瓜柱垫墩支撑,三架梁中段立脊瓜柱,并两侧叉手稳固脊檩。各梁缝之间以随檩枋相连。举高按太原明代古建规定基本定为檐步4.3~4.5举,脊步定为9.5~10举。
(3)装修与屋顶
上下两层前檐均设隔扇,每间四扇,腰间设宽为一米左右的平座,便于浏览。屋面为筒板布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吻兽均为琉璃制,四角仔角梁下悬风铎各一。
2.正殿
正殿又名崇宁殿。据考,关帝庙曾名崇宁宫、关圣殿, 亦随庙额而曰崇宁殿。属关帝庙、关王庙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物。位于前院北端,春秋楼之前,属明代遗物。造型巍峨,气势恢弘,犹如帝宫内的太和殿一般庄严。殿内中央依惯例应供奉关帝及其子关平、部将周仓三像,并有关羽生平壁画。现均不存。该殿前檐当心间设抱厦一间,即献亭,为世人朝拜,进献供品,烧香的制定位置。
面宽、进深各三间,五架梁对后檐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单檐歇山顶,前檐当心间出抱厦一间。
(1)平面
面宽三间,通面宽13.60米,其中明间面宽4.96米,两次间面宽4.32米。通进深13.89米(加抱厦进深),占地面积188.9平方米,正殿四周下出檐1.3米,抱厦下出檐1.1米,台基高0.75米。地面方砖铺墁,四周置压沿石,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前檐当心间六抹隔扇,次间置槛窗,后檐当心间设板门两扇,可通达前后院落,余者皆墙体封护。
(2)柱
正殿用柱共16根,均为木质。其中檐柱12根,柱高4.35米,柱径0.43米,殿内金柱两根,柱高4.03米,柱径0.45米,抱厦用柱两根,柱高0.42米,柱径0.33米,殿内两根金柱位于明间后檐上金檩中缝处。柱头制成斜砍刹,呈明代风格。柱底置柱础石,分为两种,殿内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础高0.10米,础径0.55米,殿外柱础石为鼓形雕花式,础高0.25米,础径0.46米。
(3)明间梁架
正殿柱头上无斗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五架梁对后檐双步梁通檐用三柱,两金柱间以额枋、平板枋相连,上托双步梁,其一端搭于金柱头上制成龙头,另一端与后檐柱头相交制成枕枋头,承托后檐檩。双步梁与五架梁齐头对接于金柱头的平板枋上,其上再设两道五架梁重叠,上层五架梁两端位于前檐檩与后槽下金檩处,形如扒钉,将下层五架梁与双步梁锡为一体,结构甚为合理。五架梁之上立瓜柱,支撑上金檩及三架梁,其上置荷叶形大垫墩与仰莲形角背上下重叠,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檩与随檩枋,两侧施叉手稳固,各缝梁架之间,均设方形瓜柱支撑,瓜柱底部置角背稳固,头部之间以檬间枋四向交接。
(4)次间梁架
次间各设扒梁两道,扒梁前端搭于柱头平板枋上,制成三幅云形状,后尾叠压于下层五架梁上皮,制成蚂蚱形耍头,扒梁中段设角背立瓜柱承踩步金,其上置脊瓜柱支撑脊檩,柱脚用荷叶墩与仰莲形角背上下重叠加以稳固。四角各设抹角梁一道,转角处 45°方向皆设角梁头,后尾承挑抹角梁,前端雕刻形似霸王头,再上置大角粱 规格0.31×0.22米),大角梁后尾搭于抹角梁上,承托着采步金、下金檩、襻间枋等构件。
周檐檐头设大小额枋,平板枋各一道,四向交构,大小额枋之间设由额垫板。五架梁、双步梁、扒梁均置于各柱头平板枋上,并向外出挑0.30米承托檐檩及随檩枋(檩径 0.30米,随檩枋0.09×0.13米),各梁出头均作三幅云形状。
抱厦面宽进深各一间,柱头之上额枋、平板枋与正殿平板枋呈 90相交(额枋0.31×0.14米,平板枋0.15×0.24米)额枋出头处雕刻云头花纹,平板枋垂直截取,之上角梁头承托檐檩(檩径0.17米),前檐转角处各设抹角梁一道(抹角梁规格0.26×0.18米),大角梁后尾置于抹角梁及垫墩之上,承托金檩与采步金(金檩径0.25,采步金0.25×0.18米),再上各立脊瓜柱两根(柱径0.18米),支撑月梁及脊檩(檩径0.20米,月梁0.11×0.90米)。柱间设镂空雕夔龙花替。每间平板枋上随檩枋下正中置荷叶墩一个,上雕各种花纹。
正殿檐步步架2.04米,举高0.85米,合0.42举;金步步架1.80米,举高1.10米,合0.61米;脊步步架1.60米,举高1.82米,合1.14举。椽出0.88米,椽径0.10米,飞出0.46米,规格0.65×0.50,伸出0.35米,升起0.68米,两山出际1.07米。
抱厦檐步步架1.25米,举高0.67米,合0.54米,脊步步架0.68米,举高0.60米,合0.88举,椽出0.75米,椽径0.10米,飞出0.38米,规格6.5×5厘米,伸出0.35米,升起0.65米,两山出际0.36米。
(5)屋顶
正殿皆以布瓦覆盖,琉璃瓦剪边,但部分瓦件残缺,吻兽脊筒或残或缺。正脊高0.48米,厚0.15米;垂脊高0.34米,厚0.15米。脊块雕刻细致、流畅、柔和、自然,给人既华丽又舒适的感觉。
正殿平面布局略有早期作法,柱头作法、梁架结构、用材比例以及椽飞出檐比例等皆带有明代规制。
3.山门
山门在关帝庙建筑中又称"端门",是关帝庙的正南门。此山门从结构上观察属清代遗物,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屋顶较高,为单檐歇山顶,次间屋顶较底,为单檐硬山顶,且明间前后檐出抱厦、廊子各一间,平面呈"中"字形。其中前檐抱厦为卷棚歇山顶,后檐出廊为悬山式屋顶,整体上观察小巧玲珑,别有风味。
(1)平面
面宽三间,通面宽11.39米,通进深8.80米。前檐抱厦进深0.78米,后檐廊子进深1.78米,四周置压沿石,地面方砖墁地,明间正中设板门一道,内外置门枕石,外置小八字墙与次间连接,后檐明间廊柱之间制作屏风一道遮挡。
(2柱子
山门用柱共12根,均为木质直柱造。周檐用柱8根,柱高3.30米,柱径0.28米。前檐抱厦用柱2根,柱高3.05米,柱径0.28米,柱底施抱鼓式柱础,高0.25米,径0.38米。前檐柱头上施额枋为椭圆形, 规格0.28×0.25米,上下面稍砍而成,转角处垂直截取,出头0.35 米。柱头间设雀替长0.60米,高0.71米,厚0.03米,镂空雕花。后檐当心间以屏门连接,柱头上施大额枋与平板枋,出头处制作斜砍。单步梁一端搭于平板枋上,呈麻叶形耍头,另一端插入墙体柱内,起稳固联接作用。
(3)斗拱
山门斗拱共两朵,置于前檐抱厦明间各转角处,其余则无,仅出梁头。斗拱五踩双下昂,耍头制成龙头,除沿翼角方向45O斜昂之外,在角梁呈90O相交处又设斜昂两道,昂头雕刻细腻。横拱出头为斜拱,耍头制成龙头形,材高0.10米,材宽0.05米,用材甚小,总高0.67米,出跳为0.32米。大角梁后尾挑承垂连柱及金檩,起到了合理的杠杆作用。
(4)梁架
前檐明间:单檐卷棚顶,柱头上设直径0.28米的椭圆形平板枋,转角处各置斗拱一攒,上置檐檩及随檩枋,大角梁后尾插入垂莲柱内,垂莲柱头支撑金檩与踩步金,再上置脊瓜柱,承托脊檩及随檩枋,踩步金后端插入墙内,前端搭于斗拱上制成麻叶形耍头,并承托檐檩及随檩枋。椽出0.61米,椽径0.09米,飞出0.32米,两山出际0.20米,梁架结构简练,古朴耐久。
后檐单檐悬山顶,五架梁对后檐单步梁,通檐用三柱(由于梁架位于墙内,无法勘测,故不叙述),后檐单步梁一端插入墙体内,另一端搭于柱头平板枋上制作麻叶形耍头,并承托后檐檩及随檩枋。椽出0.56米,椽径0.09米,飞出0.41米,规格0.50×0.40米。
次间单檐硬山顶,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各梁上下之间以瓜柱支撑,以合木沓稳固。椽出0.56米,椽径0.09米,飞出0.41米,规格0.05×0.04米。
步架∶檐步步架 1.56米,举高0.69米,合0.44举;金步步架1.18 米,举高0.6米,合0.5举;脊步步架 1.17米,举高1.02米,合0.87举。椽出0.56米,椽径 0.09米,飞出0.41米,规格0.05×0.04米,从步架上看基本符合清式规定。
(5屋顶
屋顶部分全部为布瓦,吻、兽、脊、瓦等构件均为布灰色,雕刻细腻、柔和、自然。
4.钟鼓楼。
钟鼓楼是悬挂宏钟、巨鼓的两座楼阁式建筑。钟鼓本为古代的乐器,在官府和寺庙内便成为报时、报警、上香、诵经乃至集合的信号。钟鼓的历史早在春秋时就已有记载。
钟鼓楼是两座形制雷同、位置对称的楼阁式建筑,是用以悬钟系鼓,以壮威仪。据有关史料记载,早期寺庙之中仅钟楼一座,且置于中轴线主殿前面,无鼓楼建置。时至宋代,钟鼓二楼始以对峙之势,建立于寺庙前隅两侧。有了两楼的对峙,谓之"钟鼓楼",时至明清寺庙道观中设钟鼓二楼者遍及各地,其位置多在山门两侧或前殿两隅。一般寺庙道观的方位多是坐北朝南,而钟鼓楼的方位则是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钟楼建于山门或前殿东侧,鼓楼建于西隅,与晨钟暮鼓的说法相符。
今天的太原大关帝庙山门与正殿之间相隔60~70米为空地,明清以前此处是否也有钟楼,有待考察。但从平面布局观察正殿前面很可能有建筑物。
现在此处的钟鼓楼位于山门东西两侧,属清代遗物。面宽、进深各一间,二层单檐四角攒尖顶,一层前后檐各设板门一道,便于通行,东西两侧墙体封护。
(1)平面
一层四周墙体支撑,面宽、进深各一间,为3.46 米,地面方砖铺境,台明一圈置压檐石,前后檐各开板门一道,余者墙体封护,墙体厚0.53米。二层楼板上方砖铺墁,楼板下靠楞木承托,楞木两端插入墙体内,结构既合理又稳固。
(2)柱子
一层平面无柱,二层用柱共四根,皆为本质,位于一层墙肩的转角处,柱高1.85米,柱径 0.18米,柱根置素面覆盆式柱础,础高0.10米,直径0.28米。位于墙身高3.16米处设楼板一层,厚0.04米,楼板上铺方砖一层。楼板下设楼楞四道,直径 0.18米,柱头上施平板枋、额枋,出头处垂直截取(额枋规格0.18×0.06米,平板枋规格0.10×0.25米)。
(3)梁架
四角攒尖顶,柱头间施额枋、平板枋连接,其上置垫板、随檀枋及檐檩一圈檩径0.18米),抹角梁交搭于平板枋上,四角转角处置角梁承檐檩。各抹角梁中段设长方形垫墩一枚,至金檩下承托大角梁后尾,挑承垂连柱 垂连柱径0.18米),大角梁前端搭于檐檩上皮,垂连柱间设随檩枋、金檩四向交圈(檩径 0.18米),金檩交接处的上皮设由钱钱撑雷公柱 柱径 0.24米),并承接脑椽尾部。整体梁架结构合理,坚固耐久。
(4)步架
檐步步架0.80米,举高0.50米,合0.63举;脊步步架0.65米,举高1.04米,合1.6举。椽出0.50 米,椽径0.09米,飞出0.26米,规格 0.06×0.05米,伸出0.48米,升起0.39米。
(5)屋顶
屋顶皆为布瓦覆盖,四角挂风,脊刹为宝珠形。5.东西配楼是为供奉关羽之子关平、关兴而建,位于后院春秋楼两侧对称建造,属清代遗物。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出前廊,二层单檐悬山顶。1998年此楼烧毁,只留部分遗迹。
(1)平面
从遗迹观察,配楼面宽三间,明间面宽 3.43米,次间面宽3.14米,两山下出0.56米,通面宽10.83 米。通进深7.52米,占地面积81.44平方米,地面方砖铺墁。前檐明间四扇六抹隔扇。次间设槛墙( 槛墙高1.23米,厚0.45米),柱底置覆盆式柱础(础高0.10米,径0.45米)。二层设木质楼板,板厚0.04米,其下设楼梁、楼楞支撑。
(2)柱
配楼用柱14根,皆为通柱木质,其中廊柱4根(柱高 5.96米,柱径0.40米),周檐10根( 柱高6.29 米,柱径0.45米),直柱造。
(3)梁架
五架梁对前檐单步粱通檐用三柱,五架梁之上承托垫墩支撑平梁与金檩,其上立脊瓜柱、丁华抹亥拱支顶脊檩,两侧设叉手稳固。前檐单步梁一端搭于前廊柱头上制成三幅云,另一端插入檐柱内,二层平座之上设栏板围护,屋顶部分烧毁塌落。
6.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是道士居住的地方,位于正殿两侧,属明代遗物,面宽五间,进深一间,五架梁对前檐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前出廊,单檐硬山顶。
(1)平面
面宽五间,通面宽16.38米,其中明间面宽 3.56 米,次间面宽3.20米,梢间面宽 3.21米,通进深6.04 米,占地面积98.94平方米。地面方砖铺墁,台明宽为0.78米,前置压沿石。明次间四扇隔扇,梢间为槛墙,高0.95米,厚0.50米,其余三向墙体封护,墙厚0.70米。
(2)柱
厢房用柱共18根,均为木质,直柱造。其中廊柱6根,柱高3.32米,柱径0.30米,前后檐柱各6根,柱高3.71米,柱径0.35米,柱础为石质素面覆盆式,柱头处略带有斜砍刹,其间置额枋与平板枋,两端插入山墙内柱,结构上耐久稳固。
(3)梁架
五架梁对前檐单步梁,通檐用三柱,五架梁上置垫墩承托三架梁与金檩,其上脊瓜柱支撑脊檩、随檩枋,脊瓜柱两侧设叉手戗托,前檐单步梁后尾插入檐柱内,前端搭于廊柱平板枋上,制成麻叶形耍头。椽出0.65米,椽径 0.09米,飞出 0.31米,为椽出的三分之一。
(4)屋顶
瓦顶全部为布瓦覆盖,方心三块为琉璃制品,吻、脊、兽虽为布灰色,但雕刻细腻流畅。
7.东西廊房
廊房创建年代不详,隋唐时期,我国宫殿、寺庙皆筑廊房。如∶初唐始建的陕西长安大明宫遗址,回廊基础清晰。早期多为回廊式布局,晚期多为两侧对称式布局。太原大关帝庙的廊房就是东西对称式,位于山门两侧,为清代遗物,面宽五间,进深四架三椽,单檐单坡硬山顶。廊房结构简单,无壁、无门、无窗之类,步入廊内,廊屋深远,颇具幽静雅趣,同时衬托着殿阁的巍峨。
(1)平面
面宽五间,通面宽15.07米,其中明间面宽 2.86 米,次间面宽 2.83米,梢间面宽 2.80米,山墙厚0.45 米,总进深4.72米,占地面积71.13平方米。前檐下出檐0.78米,台基高0.20米,地面方砖铺墁,四周压沿石收边。
(2)柱子
廊房用柱共12根,均为木质,前檐6根露明在外,余者皆于后墙之内 柱高3.05米,柱径0.30米),柱头间以额枋及平板枋联接,柱脚置覆盆式柱础(础高0.10米,础径0.40米)。
(3)梁架
单坡单檐硬山顶,四架梁通檐用二柱,由下而上依次为四架梁、三架梁、单步梁累叠而成 四架梁规格0.25×0.20米,三架梁0.23×0.14米,单步梁直径0.07米)。四架梁后尾插入墙体内柱,前端搭于柱头平板枋上与檐檩相交,出头处垂直截取,梁枋之间以垫墩、瓜柱间隔,柱脚以合木膂稳固,柱头以随檩枋联接,整体梁架结构合理,稳固耐久。
(4)步架
檐步步架1.44米,举高0.50米,合0.36举;金步步架1.14米,举高0.51米,合0.45米;脊步步架1.05米,举高0.62米,合0.60米。椽出0.63米,飞出0.31米,飞出为椽出的二分之一,符合则例要求。
(5)屋顶
瓦顶为布瓦覆盖,当心间方心一块,脊块雕刻花纹,廊房整体上结构简单古朴,别无他饰。
四、残损状况
通过上述分析,太原大关帝庙主体建筑属于明代遗物,至今已几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雨沧桑,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残损严重。例如∶多次地震、大火烧毁、后人增建、门窗改装、梁架折断、榫卯脱榫、墙体塌毁、柱跟糟朽、瓦件残缺、屋顶坍塌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寿命。因此,必须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坚持原建筑的现状及风格;依照当地的风俗、县志、照片、碑文等有关资料;依照设计图纸的规格要求进行修缮。
五、价值与意义
关帝庙与孔庙并称为武庙与文庙,它是古代封建统治者权力和象征,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所必须的祭祀性建筑,虽经多次维修,但现存建筑构架及总体平面布局依然以明代为主,同时附有清代风格。春秋楼的结构合理,用材规整;正殿明代风格,独特大方;山门小巧玲珑,清代风格;厢廊房结构简练,连为一体;配楼与春秋楼直角相连,别具一格。既体现了地方工匠的胆略,又反映了建筑的民俗性,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城市传统的建筑群,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
关帝庙处于城市中心,交通方便,周有唱经楼、皇庙、文庙、崇善寺、双塔寺、晋祠、天龙山等旅游景区,随着古城太原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将是一处不可替代的旅游景区。关帝庙的维修,使这一文物建筑本身在得到有效保护,恢复昔日风采的同时,又利于更进一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