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优秀之人的徽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猛兽总是独行。”
意思是优秀的人总是独来独往、总是比常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即使他并不缺少“同伴”。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更不是他们有意为之。
事实上,优秀的人较常人普遍具有更加成熟、更加卓越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越是成熟、越是卓越,往往也就更容易被动地陷入孤独。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维超前,曲高和寡。
优秀的人通常具有非常出色的前瞻性思维。他们的思想、观念、想法、眼界、思考······往往并不局限于眼下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对于未来、对于未知的世界,经常有着十分精确的感知和判断。而这种感知和判断,有时甚至足以跨越好几个时代。
正因为他们的思维如此超前,所以他们的一些行为和言论才往往难以为世人所接受和理解,故而时常被误解为“语出惊人”、“异想天开”,甚至是“离经叛道”。
想想那些第一个提出要废除封建制度、要男女平等、要婚姻自由、要制造电视、要研发智能手机、要········的人,他们哪一个在一开始不是被人看作是胆大包天的狂徒和“怪物”呢?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会很多;危险而又遥远的地方,能到那里的人就少了。

同样,浅显易懂的道理,理解的人自然很多,而曲折深奥的真知灼见,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够领略。
就像周星驰先生在《美人鱼》宣传曲的歌词中所写的那样:“无敌是多么寂寞。”
知人所未知、见人所不见,落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自然也是在所难免。
2、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一样。
优秀的人不但眼光超前,就算是在面对同一种事物的时候,也往往会显出有别于常人的维度和深度。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记者去建筑工地采访,看到三个工人都在砌砖干活,于是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二个工人说:“我在盖房子。”;第三个工人则说:“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然后若干年过去了,第一个工人依然是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设计师,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了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人都在替他工作。
每个人内心的维度和高度不同,他们所看到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和内容也往往大不相同。
就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只能看到苹果,而牛顿却偏偏从中“看到”了万有引力。

人和人的区别,有时候就是“楼上”和“楼下”、“井里”和“井外”的区别。
试想,住在顶楼和住在底楼的人看到的风景能一样吗?井里和井外的世界又岂能长着同一副面孔?
既然各自的“风景”不同,那么相互之间自然也就难以“强融”。
3、越是优秀,越是容易被苛责。
《后汉书·黄琼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越是坚硬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折断,越是洁白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弄脏,。
同样的道理,越是优秀的人也往往越是容易被挑剔、被苛责。
记得网络上曾经有一个很知名的段子,说的是一个经常考59分的孩子哪天考了60分便可以得到极大的奖励,而一个经常考100分的孩子要是哪天考了99分,则势必会遭到严厉的教训。
故事虽然略有夸张,但其中的寓意却足够发人深省。
为什么优秀的人总是更容易被挑剔和苛责?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优秀之人的评价标准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对于优秀的人,人们通常会自发地设置并习惯于一个全方位的高标准。
达到标准尚好,而一旦达不到这个标准,优秀之人便往往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和鄙夷。
“咦?你不是很能吗?这回怎么不行了?”
“你书读得那么好,这点小事怎么都办不好呢?”
“你体育那么棒,怎么干点儿活就累成这样了?”
······
然而,即使再怎么优秀的人,谁又能保证“时时”优秀、“事事”优秀呢?
高标准带来严要求、严要求带来极度的挑剔,而极度的挑剔,自然只会带来优秀之人与他人主动或被动的疏离。
4、“同类”之间,难免“互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叫物以类聚,有一种叫同类互斥。
并不是所有的同一类人就一定能友好和睦地相处。很多时候,即使是同一类人之间,也会像磁场原理一样,发生“同极相斥”的现象。

有个成语叫“文人相轻”,意思是文人之间往往会相互看不起。事实上,“看不起”倒在其次,主要是不服气。而这种“不服气”并不局限于文人之间,而是同样存在于优秀的人之间。
因为优秀的人各自都有着各自的真知灼见,各自都有着各自的自信、骄傲和坚持。他们旗鼓相当,谁也不愿意在谁的面前甘拜下风。
事实上,越是棋逢对手,他们往往就越是会激发起内心的胜负欲和竞争意识。
就像诸葛亮和周瑜,尽管彼此也会惺惺相惜,但终究难有并肩携手的交情。
5、优秀的人往往更有“边界”意识。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优秀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有着更为深刻、也更为通透的认识。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我”和“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自己具有怎样的意义,彼此之间又该保持怎样的“距离”。
他们很明确地知道“自我”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得颇为云淡风轻,既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夸张,更不过分“越界”。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个人空间,也更懂得珍视自己的个人空间。
比起为了不必要的亲密而牺牲和冒犯彼此的私人空间,他们更宁愿主动选择孤独。
但孤独并不等于孤单。所谓孤独,是一种与宇宙相通、与万物相连的灵魂深处的“声音”,是灵魂与时空碰撞的产物。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就曾在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诗中这样写道: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有着更为宏大的孤独。
优秀的人往往孤独,优秀的人也撑得起这样的孤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