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清简史【三】:土木堡之变

2023-04-09 16:31 作者:启明宏历  | 我要投稿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央力量对付鞑靼,归顺大明。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明朝与瓦剌对峙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后,朝中的元老多半病逝,王振作威作福,朱祁镇无能昏庸,王振不断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剌多次袭扰中原,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挟持下,准备亲征。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仅仅几十天后,明英宗便凑齐了十几万大军,御驾亲征,向宣府和大同进发。

  大军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7月,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但未与瓦剌交锋。

  瓦剌首领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而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大军仓促备战,前方惨败,朱祁镇大惊,忙令军队撤退。

  王振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显示威风,致使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军中将领多次祈求朱祁镇撤回居庸关修整,但王振爪牙遍布,朱祁镇任人唯亲,对劝谏的官员全部驳回。

  大军行至宣府,人困马乏,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残余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土木堡地势高,易被发现,无泉缺水,大军在王振和朱祁镇等人愚蠢的指挥下多次错失战机,将士们士气低迷,粮草也消耗殆尽。

  也先这边久攻不下,害怕明军狗急跳墙,命令瓦剌军队假意撤退,麻痹明军。

  明军将领虽有察觉并未上报。明英宗朱祁镇未起疑心,下令移营就水并撤退。此时正值午夜,明军移动时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土木堡战役,明军溃败,死伤无数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土木堡周围的瓦剌伏兵四起,本就军心涣散,战力柔弱的明军当即溃败。一时之间,明军阵脚大乱,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被瓦剌军斩杀上万余人,残存的士兵纷纷向南逃窜。

  此战役,明军死者三分之一, 文武官员死伤数十人,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随行群臣中有五十二人死于混战之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发现并被俘获,太监王振则死于乱军之中。

    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这场战役,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全面性的失败战役。军事指挥上,明英宗朱祁镇急于求成,粮草未足便命令出征,不任用将领反而任用王振这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太监,且多次延误战机,指挥失误,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人物表现上,朱祁镇昏庸无能却极力亲征,虽有治宏家国之愿却任人唯亲把战争当作儿戏,作为一国之君还被敌军俘虏,可见其愚蠢。历史影响上,明朝国力由盛转衰,历经几十年才得以恢复,北方边防长期战力软弱,边防兵力严重不足数余年。

瓦剌军的突袭

   “土木堡之变”带有极大的屈辱和讽刺,正如当时大臣李贤所说:"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其偶然哉?"


明清简史【三】:土木堡之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