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主机独占游戏逐渐选择劈腿个人电脑(PC)?
本问题转载自知乎:
问题:怎么看待主机独占游戏逐渐选择劈腿个人电脑(PC)?(血源、地平线、包括将来的ps5,也都只是限时独占了,看着个人电脑那边一脸满足的微笑,为什么会有一丝丝被绿的感觉?
以后的独占游戏,要不要等到它二婚的时候再娶,5公主又会不会独守空房?)

贾文涛:蟹腰。
一定程度上来说,放弃独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独占。

如今的现状是:主机玩家数量(实际)不断减少,游戏开发成本持续增加。
有人可能会觉得PS4的销量比PS3高啊,怎么会不断减少呢?

主机销量不一定等于玩家数量,由于半代升级,同一个玩家购买第二台,甚至第三台的现象还是不少的。
在之前的几个世代虽然有改良款机器,但玩不坏的情况下不至于换。
微软和任天堂就更不用提了,微软选择了“去平台化”来增加收入,并更改商业策略。
任天堂提前放弃WiiU,进行差异化竞争。
以前的一些第三方老游戏,一辈子没有出PC版,为什么呢?
除了架构差异较大等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主机版游戏的销量足够啊。
登陆PC的确是可以增加销量,但同样意味着风险,被盗版干掉的开发组,也不在少数。
所以,有些厂商会让游戏的PC版本出的稍晚一些,来保证游戏的“黄金销售期”。

什么是微软的“去平台化”呢?那就是游戏主机买多少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卖多少份,XGP有多少订阅用户(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只靠以前的战略,以Xbox One的装机量,恐怕很难维持住一个很好的生态。
那就只能上PC咯,反正Win10商店也是自家的路口嘛,偶尔放一些游戏去其他平台(比如Steam),吸引一些用户,推广一下自己的品牌,但是在其他平台并不是每一款微软游戏都能玩到(至少经常首发玩不到,比如《盗贼之海》),那怎么办呢?
两个选择:
1:去Win10商店。
2:购买Xbox One。
无论哪个选择,都是给微软引流,都推广了Xbox的品牌。

只论这一方面,索尼相比微软,劣势在哪呢?
那就是Win10商店不是索尼家的,并且索尼没有对应产品。
这就缺少了一个重要渠道,那就Steam吧,好在索尼跟Epic的关系也不错,至少理念非常接近。
从《地平线:零之曙光》(以下简称《地平线》)两次涨价来看,索尼是真的想卖游戏的。
但是卖多卖少似乎并不重要,毕竟薄利多销你我都懂,索尼不会不懂。
重要的原因跟微软一模一样,那就是给索尼引流,推广PlayStation的品牌。
假设某PC玩家A在PC上玩了《地平线》,被游戏的素质深深的打动,于是就非常想玩《地平线2》。
怎么办呢?两个选择。
1:等,但是等几年,不好说,也可能永远等不到。
2:购买PS5。
放弃几个独占,来推广自家品牌,显然是非常合算。
我个人认为《地平线》登陆PC,跟《死亡搁浅》多多少少有点关系,索尼用《地平线》试试水,效果好,以后就继续走这个模式,效果不好,以后就维持原样或者探索新的模式。
在我写这一篇之前,《血源》登陆PC只是爆料,并没有实锤。
假设哪天《血源》真的要出PC版,那说明PS5平台的《血源2》不远了。

我对下个世代的独占有新的理解,那就是由“平台独占”改为“品牌独占”。
微软目前就已经做的不错了,你在Win10商店玩、在Steam玩,都是可以获得这款游戏的成就的。
有些游戏在PC购买,到了主机上也能玩,反之亦然。
再往后,假设云游戏彻底普及,在手机上玩,在智能电视上玩,玩到的都是这个品牌的游戏,享受的是这个品牌的服务,但是其他品牌的游戏机则享受不到这个服务,这就是“品牌独占”。
毕竟PlayStation,本身就是一个品牌。


无论厂商以哪种方式卖游戏,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也不用羡慕PC那边的极少数玩家一脸满足,虽然我经常说“没玩过的游戏都是新游戏”,但游戏首发玩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然也就不会有打折和“黄金销售期”的概念。
另外这跟被绿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PlayStation这个品牌不属于你,索尼也不是你的对象。

你可以购买任意机器和任意游戏,索尼当然不会拦着。
假设你能以一己之力让某一个厂商回本,我相信会有厂商为你开发专属游戏。
假设你的专属游戏“劈腿”了其他平台,到时候你再有“被绿”的感觉,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