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毕业5年后,决定考博……

2023-03-10 16:06 作者:学术志-官方  | 我要投稿

作者:海沐曦

本科毕业五年后决定重新考研继而继续想要攻读博士,能够成功上岸所具有的意义便已经超过了其现实本身。我相信很多工作过又重新读研读博,尤其是对原来工作和生活不满意的小伙伴,尤其明白这种感觉。客观分析,读研读博绝非唯一改变自己的出路,但当我们选择用读研读博改变原有自己不满意的现状的时候,我们往往自己建构了“别无选择”的境遇。


在我毕业五年后重新考虑读研的时候,我就已经预设了自己要读博的目标。既然决定自己回来读书,就一口气实现自己所有的目标吧。在备考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因为自己跨文理、基础差,时间短等原因,我曾考虑通过五年上岸一个好的学校,或者三年上岸一个普通的院校,但第二年我就有了调剂的机会,上岸了一个双非院校,当时一是考虑在家里终归没有在学校学的多,二是不太懂出身对考博的重要意义,就决定先上岸硕士,再奋斗博士。


而也因为目标如此明确,也因为知道重新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从研一开始就着手准备考博。老师和前辈说,考博的话,基础成绩要好,于是我每门课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入学成绩的倒数第二名,拿到了综合课程成绩的第一名。老师和师兄说,考博需要过英语六级,一向英语不佳的我硬生生的天天啃英语啃到接近抑郁,终于低分飘过了六级;老师和师兄说,考博要多参与会议认识导师,我参与了四个会议,最后发现这样认识老师太困难,最终没再继续;老师和师兄说,考博最重要的是发论文,研一下学期我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最终共发表了十篇论文,虽然质量不咋地,但好歹没有黑刊,数量给凑上来了。现在写来,这些历程都是简简单单的数据,甚至带着些许小骄傲的情绪,但鬼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打鸡血熬过来的。


而我本以为,在研三之前我完成了这些基础,我的考博之路不会太困难,而没想到,考博的艰难实际才刚刚开始。在考博的“江湖”里,一直流传着博导对你选择的重要性,以及有无相关老师强力推荐的作用。这种事要辩证看待,首先,不可否认有一些关系户和暗箱操作,这种情况让我们愤慨,但不得不承认其就是现实存在。但是,这种情况并不算太多,尤其在中国的各项制度越来越完善之后。但中国是人情社会,大多数情况实际是这样,在大家实力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情感分的确能起到决定作用,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发光点,完全可以逆转这种情况,而且越是顶尖的学校,越是相对公平。而有相关老师推荐,的确会省力很多。但这条路,我实际无法走通。因为对于我个人来说,肯定没有认识什么博导,参加会议所偶尔能加到的博导,其实根本说不上话;而对于我的导师来说,和所认识的博导的关系,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推荐学生的地步,顶多就是发个简历过去,对方或礼貌的拒绝,或说可以来试试,但话里行间的成功率都很低。后来才明白,一个博导那里,往往有太多人联系,而每个联系的人的权重都要比你联系的高,得到一个明确的拒绝,实际算是一种幸运,而尤其当你联系的都是985的博导的时候,他们手里的优秀生源就更多的,你的那点成绩真的不够看


现实的做法,就只能是多方撒网了,我前后联系了十几个学校,最后准备了七个学校的材料,其中是一个考的早,三个重点准备,两个随缘准备,一个保底。第一个考试比较早,年前就考了,虽然老师没有联系上,但据上届上岸该老师的学长说,该老师从来都是盲招,全看材料和面试,不需要联系,而由于这是第一战,我牟足了十足的希望和努力去拼搏,但结果却不幸落败,令我好久恢复不过来。而过年之后,重点准备的,也就是导师回复的比较有戏的三个学校,一个错过了报名,另外两个直接没有进复试,让我直接有些奔溃。此时已经接近了报考尾生,我只能寄希望于随缘报的两个学校和保底的学校,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先是第一个偶然报的学校没有过,再者是用来保底的学校被反杀,由于扎堆,连复试都没有进去。而到了此刻,我基本算是放弃了,最后随缘报的学校是有名的竞争激烈,再找新学校吧,此时整个考博已经接近尾声,基本没有学校可报了。


我导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无论如何再试试最后的几个学校,另外就算今年不上岸,也明年一定要考。而我当时已经奔溃了,只觉的一手好牌,让自己打的稀巴烂,因为之前实际有上岸概率比较大的学校,但我因为一直想上985,而该学校考试又比较早,就最终放弃了。还有错过报名的学校,实际是回复最有戏的学校,只是因为其考博信息是单独发布的,我只关注了其研究生院,而生生错过了。而此时,我已经学习不下去了,投了几个简历,决定实在不行工作吧,或许我的确不适合走这条路。而正在这种纠结中,我忽然间被随缘报的学校通知上岸了。


我的上岸很是侥幸,综合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想要考博和正在准备考博的同学一些建议:


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考博来说,越早准备越好,尤其是跨专业的双非同学。知识基础的积累需要时间,论文的发表更具有很长的时间周期。对于我个人来说,太多的时间放在了论文发表上,导致基础知识的不足,这也是我能够进入多家面试(因为我的材料分足),却无法顺利取得好结果的原因之一(面试问题回答的总是差强人意),而我一好友,其不仅论文给力,基础打的也扎实,获得了三战三录取的好结果,最终选择了一个最倾心的学校去读。


第二,在考博怀疑自己、或者感觉学不下去的时候,不要太过焦灼,减轻一点任务量,保持每天的持续输入即可。在我考博后期,心态和状态已经半崩溃了,但我做的比较好的就是,每天都复习一点,保持知识的敏感度,这让我在后期的表现中,虽然不太好,但也不至于太差。另外其实到最后,每个人都具有一样的压力,都是学不进去和焦灼不安。我那三战三录取的同学,理论上是被人仰望的,但我们相互打气的时候,她也说到,最后的一个月就一直在失眠;而我另一个最终上岸的好友,也是苦不堪言,怀疑自己进而想要放弃。


第三,对于选择院校,如果你不是那种时刻都能保持努力或者说能一直保持努力的学生,就不要超过五个院校。我当时只是想着要上岸,所以关注了十多个学校,想着那么多的概率总能碰上一个。但实际这一方面分散了我的精力,另一方面给我造成了一种虚伪的安全感,反而因此错过了两个学校,一个是没有关注到其信息,另一个是错过了火车,其实那时候心理总有一种安慰,错过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如果这都是唯一的机会,我再来回换车还是可以赶到的。当然,考博的同学里也有那种连考十几场一个不错过的强人,但终归要自己考虑好这个问题。


第四,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上岸,也不知道你的对手什么时候就放弃了。拿我来说,我最终上岸的学校就是我未曾预料过的,而我和我同学用以保底的211学校,反而把我俩都刷了。而到了后期,很多获得了几个学校录取的学生,只能选择一个,这样替补的机会就来了。之前我们互相打气的时候,我就开玩笑说,不仅期待猪一样的对手,也期待神一样的对手,因为神一样的对手他们往往有了更好的去处,最终把机会让给了你。上岸是你的实力的必然性加上运气的偶然性,实力的必然性是指,你一定的实力足以支撑进入笔试和面试的可能性,而运气的偶然性,就是这种可能性能不能成为现实。


第五,如果可能,不要懈怠,拼尽全力。对于我个人来说,多少是懈怠了,才会让自己变得有些被动。因为都说得论文者得考博,我实际就轻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基础知识上,我入手的较晚,不太熟练;在研究计划书上,我也没有竭尽全力去完善,有应付的程度在里面;毕业论文写完之后,我也没有进一步熟悉,以至于面试的时候问到自己写的东西,脑袋都有些卡壳。这一方面的确有人的时间和精力客观有限的原因,另一方面却是我主观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


注: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先与微信号xuezhang04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毕业5年后,决定考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