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疾病是一种“无效心理活动”

2023-02-24 18:24 作者:深圳优眠心理咨询中心  | 我要投稿

人的生命活动包含两部分,一是生理活动,二是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就是身体的整个新陈代谢,五脏六腑的运作,血液流动,细胞的生长和死亡等等。心理活动包括行为、情绪和意识活动。不管是生理活动还是心理活动,其作用都是保障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生命的生存,健康成长必须要保证各种需要的正常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就要靠各种生理、心理活动来实现,如果不能满足,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疾病,那么为什么需要会得不到满足呢?那必然是生理、心理活动出现了问题。比如人的心脏出现问题,不能保证血液的正常循环流动,为人体输送营养和代谢垃圾,人就会生病,甚至危及生命。同样的,心理疾病,实质上就是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正常的满足,原因就是我们要说的“无效心理活动”,即个体所采取的心理活动:行为、情绪和思维想法不能使个体需要得到满足,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要说到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了。个体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理发展处于无意识的本能阶段,即本能行为和情绪,随着个体的逐渐成长才会发展出意识,所谓的意识被称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功能,其作用就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思考。意识依据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来解决问题,满足人类自身需要,这就是理性。
在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对婴幼儿来讲,就是用本能行为和情绪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婴儿饿了就会哭,哭属于本能行为,同时也有情绪在里面,养育者听到孩子哭正常就会赶紧去满足孩子,当孩子被满足了,哭的行为也就停止了,转而会表现出开心高兴的情绪。当孩子不能被满足,往往会一直哭直到哭不动为止。对于婴幼儿来讲,这种本能行为和情绪可以使正常的养育者及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得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的成长发展,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意识逐渐萌芽、发展,孩子会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会逐渐具备自己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学会用理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并非一味的哭闹。直到成年,正常来讲,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以理性为主,解决问题基本都是用理性的方式,个体的心理也是健康的。

但是,如果个体的从小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发展所要满足的“心理需要”经常不能被满足,如父母经常吵架打架闹离婚,经常打骂孩子等,就会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办法建立起内心的安全感;还有的父母经常否定指责孩子,孩子就没有办法学会自我接纳认可,就会缺乏价值感;孩子经常被忽略,得不到关心和陪伴,内心的爱就会很匮乏。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心理发展就会停滞,不再向前继续成长发展,哪怕是身体已经成年,心理发展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孩子的水平上,因此其心理活动依然以本能心理活动为主,很容易情绪化,非理性。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容易焦虑、敏感多疑、生闷气、发脾气,或者动不动就暴力相向,自我中心,还有无法经受一些诸如分离、失败挫折、失去等,都属于心理发展停留在小孩子阶段,其心理活动都属于本能心理活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那么作为成年人,这些心理活动根本就没办法满足自身的需要。举例来说,对于一个成年人,如果工作上遇到困难,理性的做法是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但是如果陷入焦虑中,每天只是在那里担心、发愁,那么困难是不会自己消失的,这种心理活动就被称为“无效心理活动”。同样的,例如成年人谈恋爱,如果其中一个提出分手,那理性的做法是看哪里出了问题,能否挽回,如果对方已经另有新欢了,那么就坦然接受,但是如果你不能接受,要寻死觅活相要挟,或者痛不欲生的抑郁了,那代表你的心理还停留在小孩子的状态中,这同样不可能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仔细去观察自己以及身边的亲人朋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很多往往是无效心理活动,如果一个人经常陷入到自己的“无效心理活动”中,那么就会发展为所谓的心理疾病,那么治疗心理疾病本质上是需要转变这种无效的心理活动为理性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我们也称为心理的成长,这个过程就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具体的心理转化和训练来进行。


心理疾病是一种“无效心理活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