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部豆瓣8.8的台剧,已在华语剧集中遥遥领先了!

2023-10-14 10:57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最近热度最高的台剧《有生之年》,说的是我们只要活着,就有超级大的概率,让自己变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正因为这个残酷的现实,很多影视剧喜欢造梦,要么热衷于塑造神人或是英雄,给观众一个俯视世界的视角,让人在排除万难、终得胜利的盛大喜悦里,收获快感。

中国观众喜欢的《黄飞鸿》系列,以及金庸笔下的盖世英雄,都属于这个路子。



还有一部分影视剧,则热衷于勾勒失败者的形象,以或励志或坚韧的故事,给观众一个仰视生活的视角,让人反复咀嚼人活于世的辛酸苦辣,继而生出心有戚戚的共鸣。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就是如此,在这个故事里,观众看到福贵如何被命运无情嘲弄,然后又看他一次次从苦难中挺过来,最后投射给观众一个通透到麻木的眼神。



但无论靠英雄梦去俯视世界,还是借失败者来仰视生活,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我们在观赏的间隙得以短暂地脱离现实,脱离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和一眼看到头的绝望未来。


并不是说这些影视剧不好,而是说它们旨在通过一个故事,给观众制造一个醒过来的假象。在这个假象里,生活变得不再浑浊不堪,反而灿烂夺目——即便是福贵的悲惨,都带着耀眼的坚韧光芒。


也就是说,它们遵从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


但是《有生之年》不同,它遵从的创作原则是“源于生活,却不高于生活”。



失败者之歌

POST WAVE FILM


不少人把《有生之年》类比成“男版《俗女养成记》”。


这是恰当的,既让人更快速地知道,它说的是一个生活落魄的中年人回到家庭后找回自我的故事,又点明了它有别于《俗女养成记》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个男人。


这个名叫高嘉岳的主角,由吴慷仁扮演。



他今年41岁,12年前拿着妈妈买早餐辛苦赚来的100万台币创业,结果失败后一蹶不振,更惨的是即将结婚的女朋友,在没分手的时候,就怀了别人的孩子。


高嘉岳与女友分道扬镳,却一直搞不懂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女友嘲讽他:“你这辈子都不会懂我在说什么,但你可以考虑重新投胎,可能下辈子就会懂了。”



女友的这句话,刺激出高嘉岳的轻生念头,他决定用主动去死的方式,为自己操蛋的人生当家做主一次。


但故事到这里,变得既搞笑又悲情。


他想割腕自杀,但是特别怕疼;然后想上吊自杀,结果绳子断了;最后就去潜泳,想在大海里扔掉潜水装备,让自己溺死在海洋里;可是就在快要如愿时,他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死在大海里,是不是太不环保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已经有12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跟爸爸妈妈,和弟弟侄子们联系。想到这里,他决定在剩下的这段时光再回一次家,看看他们这些年过得怎么样,然后再跟这个世界告别。


于是,离家12年的高嘉岳再度回家,像个不速之客那样,闯入高家人的生活。


只不过,回到家后的高嘉岳发现,家里人的过得并不比他好。


父母因为感情冷淡,已经分房睡好多年,而且父亲还对医院里的小护士精神出轨,母亲则在柴米油盐的操劳里变得越发碎碎念。

二弟高嘉扬因为是养子,自觉地承担了更多的赡养义务,可上有老下有小让他十分疲惫,同时他也试图接触自己的亲生父母;


三弟高嘉凯没有正式工作,在父母的早餐店里打下手,明明谈了个女朋友,却神神秘秘不敢让家人知道。


侄子高丞佑正值青春期,一边因为网恋而愁闷,一边在校园惹是生非。



所有这一切烦恼,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里隐忍不发,却随着高嘉岳的回归,让它们发酵成更大的家庭矛盾,成了大家没办法再视而不见的问题。


结果就是,越想利用最后一段时光跟家人好好相处,高嘉岳越是容易把家里的气氛搞得尴尬无比。


真正失败的人,就是连和家人都没法好好相处的人,这一点在高嘉岳身上再次得到验证。


平视生活

POST WAVE FILM


《有生之年》第一集的开场和结尾,是两场餐桌戏。


第一场戏,是高嘉岳撒着酒疯回到了家。


在时长将近三分钟的长镜头里,醉酒的高嘉岳以近乎亢奋的状态,来掩饰自己12年后突然回家的尴尬,他一个接一个地拥抱自己的弟弟、父母和认错了的侄子,然后尝了一口菜夸赞到“还是爸爸的味道好”,最后一头扎在菜盘里昏昏睡去。


第二场戏,是青春期的高嘉岳回到了家。


他因为在学校违纪被父亲骂,一气之下跑了出去,直到晚饭时还没有回家,就在母亲四处打电话找人时,饿极了的高嘉岳背着书包回来,洗把手就扎进饭桌,一家人和睦地吃着母亲张罗的饭菜,对此前发生的矛盾再也不提。



这两场前后呼应的戏,表面上说的是家是一个人最后的港湾和壁垒,所以无论青春期还是人到中年,在外边混不下去的高嘉岳都会选择回到餐桌上,跟一家人一起吃饭。


也正是在这两处细节上,《有生之年》显出了自己的高端来。它没有对现实提纯或升华或戏剧化处理的企图,它完全来源于生活,却没有一定要高于生活的意思。


但这也不是说,它就会完全停留在碎屑的生活细节上。相反,它还是拍出了被庸碌重重遮盖下的生活的醇美,它让那些围绕在饭桌前的现实,变得更富有价值,让厨房里的油烟也拥有了美感。



说白了,《有生之年》就是一部真正平视生活的作品,它的情感表达充满了引人于克制,有着淡然的含蓄之美。所以它的剧情里,充盈着独属于中国人的生活质感。


比如二弟看不惯高嘉岳的游手好闲,不停在言语上与他发生冲突,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会担心大哥睡得不舒服,主动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一张更舒服的床垫。


还有小侄子高丞佑,他不小心看到了大伯高嘉岳的遗书,但没有戳破它的秘密,而是把自己的“网络女友”介绍给大伯,想要满足大伯“好好谈场恋爱”的愿望。



这些散落在边边角角里的细节,抛弃了戏剧性的讲述方式,精准地拿捏住了独属于中国家庭的气韵,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温情,在磕磕绊绊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与喜。


就像豆瓣网友在短评中说的那样:“这不是剧,这是纪录片。”


当一部家庭剧舍弃叙事技巧到了观众觉得它是纪录片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它采用了一种更高级、更惊喜的叙事方式。


这是因为,人生真正的戏剧性,从来都是不需要编造的。



如果一定要用强烈的戏剧性来还原生活,那只能证明主创没有把握、理解和还原生活的自信。


当主创有足够强大的驾驭能力,他会不自觉地呈现生活的原本样貌,因为生活里潜藏的暗流已经足够动人,生活自由它精密的逻辑。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lmx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好课 | 纪录片拉片课


好课 | 纪录片剪辑课


这部豆瓣8.8的台剧,已在华语剧集中遥遥领先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