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经》里这首小诗,为何暗合了千年之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心愿

2020-12-10 19:27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这首小词中,辛弃疾所描写的那个惊喜的爱情故事很可能暗含着某种深刻的寓意,而这种寓意又与《诗经》里边儿一首名为《摽有梅》的小诗有关。
究竟辛弃疾的寓意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和《诗经》扯上关系的呢?



我依稀记得,在2000年,也就是费翔推出他的个人专辑《爱过你》的那一年,曾有乐评人撰文抨击当年的获奖金曲,说现在的音乐人要不在歌名儿里添个“爱”字,好像就不会写歌儿了似的。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越来越等同于情歌的趋势背后,不乏商业利益的驱使,但是爱情作为流行歌曲的重要主题却是古已有之的,否则《诗经》里边儿也不会留下那么多抒写男欢女爱的歌诗






《殷其靁》中的女主人翁是在等待一个爱情的结果:她那本该在春天结束兵役返回家乡的丈夫迟迟没有归来。就是这个不确定的团聚时间——它或者是姗姗来迟的幸福,但也有可能是后会无期的悲伤——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仍然为之掩卷揪心。


但是换做另一个角度去想,困扰这位女主人翁的只是一个时间点。至少,她还知道自己在等谁。


如果换做另一位主角,她甚至连自己要等的人是谁都还茫然未知,那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


有意思的是,《召南》当中和《殷其靁》前后相继的那篇《摽有梅》,所写的正是这样一位女主人翁: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召南·摽有梅》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一书中写道:


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里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这里正是一首掷果时女子们唱的歌。


——《风诗类钞》


闻一多先生之所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姑娘们对心仪的男子示爱,是因为他对“摽有梅”的“摽”字做出了与《毛诗传》不同的训释。


《毛传》训“摽”为落,“摽有梅”就是梅子辞枝自下。而闻先生把“摽”视为“抛”字的古写,于是“摽有梅”便成了抛梅子。从训诂学的角度说,我们很难评判《毛传》和《风诗类钞》孰是孰非,因为两家对“摽”字的解释各有所据。






但是带入诗歌的具体情境当中,我却不太能赞同闻一多先生的理解。


因为照那样一解,《摽有梅》会变成一首描写单相思的作品:你看那个痴情的女孩儿不断向某人抛去她的梅子。从怀里还有七分,到怀里只剩三分,再到最后索性顷筐都抛给了他。可是我们却看不到男子对她的痴情有任何响应。


在这样的诗境里,青年男女似乎都嫌太木讷了些,缺少一点生动的表情和情绪的变化。可是换做《毛传》那样,把“摽有梅”解释为落下了梅子,情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呢?它让我联想到辛弃疾那首著名的小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按照北宋东京城的习俗:男女婚嫁,双方互换定帖之后,男家是有权要求相一相未来的新媳妇的,并且新郎本人也被允许直接参与。


但这样的相亲仪式毕竟是定向的——你只能跟一个女孩儿晤面,别无选择。在哪种场合才能看到更多的女孩儿,从而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呢?要知道,古时候未出阁的小姐们可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可能就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的时候。“宝马雕车香满路”——当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儿们纷纷走出家门,东京的街头弥漫着脂粉的香味,理论上讲,这个时间点对有意择偶的男子来说是选择的机会最多、觅到意中人的可能性最大的时刻。






站在东京的街头,男子心中的喜悦和憧憬估计跟《摽有梅》里的女主人翁是一样的。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意味着这才是梅子刚刚成熟的时令。憧憬着爱情的女孩儿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等待一份美好的感情的降临。因此,当她许下心愿,默念“迨其吉兮”的时候,她的那颗心是浸润在未来可期的甜蜜里的。


可是命运的安排并不总能遂人所愿。当树上的梅子一天天掉落得更多,只剩下三成还挂在枝头,女孩儿开始着急了,因为希望的大门正在一点点地对她关闭。“迨其今兮”——我不想再继续遥不可知的等待。今天,但愿就在今天,美好的愿望就能实现。


我相信,她的这份焦灼,《青玉案》中的那位男子也会感同身受,因为辛弃疾说“笑语盈盈暗香去”。一整夜的时间就快过完,天将明时,赏花灯的姑娘们都渐次散去了。望着稀稀落落的人影,他的寻觅也面临着落空的危险。


到底他们能不能找到意中之人,那份不确定的爱情还能不能兑现呢?面对这个问题,《青玉案》和《摽有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元夕已尽。人们常常感叹命运的无常。在你觉得最有可能找到爱情的时候,它杳无踪迹;等到你就要放弃希望,它却不期而至了!


邓翔《诗经绎参》一书说:


天地生才,为世用也,有而不用,或以困屈死,或以流变于异学,或漂荡而失身,故有摽梅之惧。古诗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即此诗之意。


——转引自《诗经汇评》





虽然邓翔这番话评价的是《摽有梅》,但我总觉得它其实更适合移过来评论《青玉案》。


辛弃疾为元夕的爱情故事填写了美满的结局,我更愿意把这个结局看作是一种寓言:为北伐中原、克复失地的理想守望一生的词人,可能还期盼着风烛残年的时候会有奇迹降临,能让他一偿宿愿,不要含恨以终


当我带着这种推测重读《青玉案》,这个看似惊喜的爱情故事忽然变得无比沉重。


但我不愿意带着寓言的猜测去读《摽有梅》,因为仅仅作为一首情歌,它已经足够动人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和前两章相比,诗歌的第三章悄然更换了视点:姑娘的眼光已不再盯着果实累累的梅子树。因为此时,青梅纷纷辞枝坠落,多得连簸箕都装不下了!


当女主人翁将掉落在地上的梅子一颗颗拾起,我们仿佛能看到她晶莹的泪水在梅子上闪烁。想到即将失落的爱情,她发出了最深情的呼唤:“求我庶士,迨其谓之”——爱我的人啊,快把你的心意说出来吧!




参考文献:
孔颖达《毛诗正义》;
竹添光鸿《毛诗会笺》;
张洪海辑著《诗经汇评》。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诗经》里这首小诗,为何暗合了千年之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心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