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哲学选读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up力荐 全57集)

2022-02-14 15:27 作者:伊柳沙  | 我要投稿

笔记



经验应该与理性相互结合。


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偶然只是无知的托词。


一切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科学都不具有必然性。


人的价值拥道德衡量。


为何需要形而上学,人类理性不满足于自身的有限性,追求至高无上的境界的理想。康德为了给形而上学找到出路,解决一些形而上的问题。


判断力批判:沟通必然领域与自由领域。


打通自然和道德的不相关。


康德的时间空间观念吸收了牛顿,莱布尼茨的一些观念

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要说明时间和空间不是经验的物理学概念,而是先天的直观形式。


空间时间是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因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


形式逻辑无法分析新的知识。


自我意识,我与我自身的统(同)一性乃最高的同一性。


我思必须能够伴随这我的一切表象。


要借助杂多表象的综合来完成对先验自我的认识,反过来说先验自我的综合即表现在对杂多表象的综合上,以此得知有这么一个先验的自我。感性之所思在直观,知性之所思在思维。


综合以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可以理解为 知性综合杂乱材料的 规则。综合只能源于知性的自发性。


知识与对象具有统一性,因为他们来自于同一个主体的先验功能。所以,不是主体符合认识对象,而是认识对象符合主体先天(先验)认识形式。


我们无法确认我们发现的客观规律就实在为客观,我们发现的不过是我们放入自然的东西。


人的认识范围限于经验范围之内,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无法探知。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一) P15 - 17:03



先验感性论,分析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先验分析论,分析知性。。。。。。。

先验辨证论,分析理性。。。。。。。


知性是关于经验的知识。

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笛卡尔三学,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康德提出理性三则,灵魂,宇宙,上帝。将二者对应起来



二 P16 - 21:53


第一组二律背反:世界(时间,空间)有限和无限。

1,假设空间是有限的,则这个空间之外是“无”。这样其便形成“无”与这个有限空间的一条界限,然而造成有限空间无限化,所以空间无限。2,假设空间无限,我们在空间中可以划出一个个有限的空间,这些有限的一个个空间叠加起来,会造成一个有限的空间,所以空间有限。



三 P17 - 02:01


自由因存在与否,万物是否由因果律(万事万物,任何东西的存在皆有其条件和原因,以此类推以致无穷)支配。

康德提出两个因果关系,自然的因果关系,自由的因果关系,以此作为因果律的前提。这是两个不再有原因的原因,作为逻辑前提。


悖论产生:因果律要求需要一个“第一推动”的没有原因的原因(有因才有果,不能无中生有),但是这个没有原因的原因本身违背了因果律(因果律是无穷无尽的)


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思维无内容是空的。



二 P19 - 14:51



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身立法。在康德看来,自由乃自律,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出于自身内在必然性而行动。道德法则(无条件的,必然的,但道德行为是有条件的)是理性存在的自己为自己所立之法。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二 P19 - 21:12



德行就是力量-----康德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实践理性的地位是优先的。



四 P21 - 11:44


道德法则之于人们的地位


审美是对对象一种自由的关照,构成了自然向自由过渡的环节。美的感觉,事物符合人主观形式上的愉悦。美具有形式,但是崇高没有形式。






费希特

“雷达”原理。




谢林






黑格尔,其哲学包罗万象。


现象不与本质相对,现象即本质,本质就在现象之中。

不存在物自体。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通过人对世界的认识,千辛万苦,达到了绝对精神。是绝对精神通过人类精神成为现实的过程。实体即主体。主体不是指人,而是一种能动性。


人类精神与绝对精神 并不矛盾。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通过发展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五 P30 - 20:31




五 P30 - 26:58




六 P31 - 06:21


人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


人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宇宙自身认识的一部分

这个宇宙是合理的,黑格尔将此种观念发挥到极致。


真理是一个圆圈,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解决斯宾若莎实体即自因的问题。


人们的思想去思想蕴含在事物之中的思想(反思,后思),自然事物是无意识的思想体系,要靠人类思想,使蕴含在自然之中的客观思想解放出来,使之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形式。



七 P32 - 05:05


黑格尔的客观性阐述,思想所把握住的的客观事物才是客观性的。



八 P33 - 16:26


哲学是最科学的科学,哲学没有前提,是自己完成自己,是一个圆环。



八 P33 - 19:12


要以存在为前提



十 P35 - 18:18


黑格尔将对绝对精神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美学的(感性的把握),宗教的(表象的把握),哲学的(概念的把握)。



十一 P36 - 09:44


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一些区别。



十一 P36 - 13:23


辩证法,扬弃固定的思维方式,让概念流动起来,克服片面性,局限性,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将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综合一起,体现其生命力。



十一 P36 - 16:09


黑格尔将 需要 两个人辩论而体现出的辩证法, 变成精神自身的辩证运动,精神自身包含差别对立矛盾,促使扬弃克服,变化发展。



十二 P37 - 01:16


辩证法在其看来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事物自身的运动。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哲学(一) P39 - 20:30


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这个世界的界限。


反本质主义,具体事物背后没有所谓本质。本质,这只是一种家族相似。哲学的本质主义错误。治疗方法就是

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上学的方式返回日常语言的使用方式。对哲学问题进行日常语言分析。




胡塞尔哲学(一) P43 - 00:58


19--20世纪哲学转向

英美分析哲学, 语言的转向

欧陆哲学,现象学的转向。

非理性的转向

后现代的转向(20世纪八十年代)

传统观念的颠覆瓦解



胡塞尔哲学(一) P43 - 15:08




二 P44 - 00:42



二 P44 - 04:54




二 P44 - 08:34


认识是内在的,如何认识认识之外的东西。内在事物在我之中,超越事物在我之外,这样的话,认识如何可能


从内在之物出发,原则是无前提的。将超越意识之外的东西暂时悬搁,打上括号, 还原到绝对的自身被给与性


二 P44 - 13:44



绝对的被给与性,排除了超越的假设之后,在意识之中所能直观(这是包括本质的直观)到的所予的东西(现象学还原)


直观之中不只有个别,还有一般普遍的东西。




海德格尔


存在几乎被遗忘,一部形而上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遗忘史。因为此在 以非本真的状态存在于世,其不展开和显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以凝固的,现成所予的方式生存在世。我们应该让此在意识到自己自己承担自己,筹划自己,摆脱沉沦。



五 P50 - 12:12




五 P50 - 00:39


此在与此在打交道,我们有一个共在。


人是被抛入到可能性境遇,使此在面对可能性筹划,选择自身,但是却使人无所是从。


此在 从一开始就沉沦,(此在自始就已沉沦)从自身沉沦到自身,其本性就是牵挂,操劳,有许多负担。这些表现为情绪(畏),从而显现自己的存在。因为此在从一开始就沉沦,在负担表现为情绪时,他畏惧(极端化,区别于有对象的怕,畏则是不知道对象,不知道怕什么的怕)这自己的未来,可能性,以常人的方式生存着。此在从来都以常人方式存在,如何让其以自身方式存在,带到“畏”面前,带回到其自身面前。方法只有一个,死亡。向终结存在,提前到死中去,立足自身,筹划选择自己。




沉沦状态的三种状态

闲谈:无所不说,似乎包含了所有东西,所有可能性。

好奇:指看,追求新奇的东西。

两可: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所有的可能性似乎都穷尽了,但使得一切可能性都不可能。


六 P51 - 03:37



此在始终面临去存在之中的在者,始终面向可能性展开自己的生存。


六 P51 - 01:39



情绪,此在承负自己的存在所产生的的情绪。情绪使得此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六 P51 - 09:14


畏---------------------------



七 P52 - 18:19


一人将死之时,世界沉陷,众神隐退,一切东西都在崩坏,都不在,失去了一切依托,孤零零的被嵌入到无的背景下面对虚无。


向终结存在,提前到死中去,立足自身,筹划选择自己



八 P53 - 07:57


时间概念


此在永远是TO BE,此在永远指向未来,没有过去,由将来决定现在。


生存,被抛,沉沦--------将来,曾在,当前


去着的来,曾在着的将来释放着当前。


我们把如此这般把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成为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意义。


曾在着的将来释放出当前。


存在是有界的无限











































































































德国哲学选读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up力荐 全57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