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死去必托梦
读过本专栏前三篇文章的人都知道,我认为《红楼梦》故事是一场大梦,作者给这一场梦起的名字就叫“红楼梦”,而到了故事终了,主人公会彻底醒悟,然后一切烟消云散。因而红楼梦中所有人都是迷梦中人,都陪着贾宝玉做那一场红楼大梦。正因为如此,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宁荣二公之灵才委托警幻仙子警醒贾宝玉,望他早日“跳出迷人圈子”,而警幻用来警醒贾宝玉的方法,不只是令他在仙界与可卿仙子领略闺阁风光,还令他欣赏《红楼梦组曲》,奈何贾宝玉终究是“痴儿竟尚未悟”,也就是他一开始没有梦醒。而组曲代表的十二金钗同其判词一样,告诉我们这些女子的命运,其实都是在一场大梦中经历的命运,可是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书中死去的女儿,临死或刚刚死去的时候,都会给书中尚且活着的人托梦。
例如,秦可卿死去时给王熙凤托梦,金钏死去后,被父亲揍的昏昏沉沉的贾宝玉恍惚中看到金钏来哭诉死因,尤二姐吞金自尽前尤三姐曾给她托梦,晴雯死去后也曾给宝玉托梦,还有一个人,虽然死于八十回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曲词中非常明显的看到,她死去时曾给父母托梦,这个人就是元春,元春曲词[恨无常]中说: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就是告诉我们,元春死去时曾经给父母托梦,告诉她自己已经命入黄泉,要家人尽早退步抽身,不要一再痴迷,最终走向不归路。
书中所谓“活着”的人,其实都是活在梦中,全都是作者营造的那一场红楼大梦中的梦中迷人,迷人们又在梦中做梦,梦到死去的故人来告别,而来给他们托梦的所谓“死去”的人,其实都是从红楼大梦中醒过来的人,是被度化后回归太虚幻境的“出世醒人”。僧道二人在故事一开始,曾经说:“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告诉我们,书中下世的所谓一干“风流孽鬼”,是要被度脱,要被点醒后带回幻境的。在书中,明确被僧道度脱的是甄士隐和柳湘莲,这两人并不是死后被度脱的,然后死去后被阴司里的鬼判拉走的是秦钟和贾瑞,(秦钟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说过他是情种的化身,他有着为贾宝玉种下情种的任务,任务完成后,秦钟便死去了,情种的回归太虚幻境是幻笔,实写的秦钟死去后被鬼判拉下阴司,是凡俗中人的下场),这些都是男人,而女子则多数死亡后返回仙界,并且只让女儿死去才托梦。这表明了作者对女子的珍视和尊崇,说她们都是来自仙界,而非死后归于阴曹地府。
这也是有证据的,例如,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说的是自己要“回去”了,回去,便是返回仙界的意思,因她本来是可卿仙子在凡间的幻身,是情的拟人化,完成了自己在凡间的任务后便要返回仙界。

再比如尤三姐给姐姐托梦时说:“你依我将此剑斩了那妒妇,一同归至警幻案下,听其发落。”说明二人死去后的归宿都是警幻案下,而不是阴曹地府。而晴雯死去后给宝玉托梦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看似没有更多的交代,但是作者用了另外一种极为浪漫主义的写法,让晴雯通过小丫头的口,告诉宝玉:“世上凡该死之人阎王勾取了过去,是差些小鬼来捉人魂魄。若要迟延一时半刻,不过烧些纸钱浇些浆饭,那鬼只顾抢钱去了,该死的人就可多待些个工夫。我这如今是有天上的神仙来召请,岂可捱得时刻!’”又说:“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由此可见,回归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案前,或者说自己受了天界召唤去做花神,其实都是出离了“红楼大梦”这场梦境,是提早于主人公梦醒。之所以托梦,是给依旧在梦中的迷人以示意,一个告诉自己是回去了,回到了自己原本在的地方,二是某种前兆,预示着将来,这一干人等,包括主人公贾宝玉最终都要梦醒,都要回归太虚。
而明确死在前八十回里面的作者笔下重点关注的女子,除了尤二姐,几乎都有托梦之举,这当然是因为尤二姐在世间已经没有值得她牵挂的爱人和亲人,没有谁值得她去托梦。其他人的托梦,则是梦中托梦,所谓的托梦,却实际上是为了点醒那一场所有人正在做的红楼大梦,被托梦的人,反而是真正处于梦中,活在梦中,终将有一天,都会同前来托梦的人一样,梦醒后回归太虚。
根据此等说法,再来推测一下元春的托梦,元春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里面有梦字,而在我看来这个“大梦归”的说法,正是元春从红楼大梦中醒来归于太虚幻境的暗示。到时候,元春必然会给家人父母托梦,以告知自己即将归去。
同理,林黛玉作为女主角,也同样会托梦给贾宝玉,告知自己即将魂归离恨天,只是不知道,那一刻作者又会是怎样一种笔法来书写,晴为黛影,晴雯的死去,作者都用了那样神奇的笔法来暗示晴雯魂归仙界,她做了花神,想必林黛玉的死去,其笔法更加隆重更加浪漫。而林黛玉死去必托梦,则是我们唯一能肯定的一种推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