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阴阳精原激活茶叶通天神性

2023-06-26 09:47 作者:极乐世界3  | 我要投稿

阴阳精原激活茶叶通天神性

金立成

茶叶的通天功能

只要有生命动力源阴阳精元素(共有11种,能实测出8个以上即可)含量,即可通过程序,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回归出上述三个阴阳参教。从中看出随着测试对象的不同,有千变万化的K、r1及r2值。比如转基因的玉米的三个参数和非转基因的玉米的三个参数显然不同。

人体的各器官、组织、各种中药的K、r1、r2都不同,当然也有相当接近的。但在互相比较时根据K 、r1、r2的物理意义来,加以解读脏腑通天气能:

Eq=K/r1xr2

其中K=K1(阴精必须量)/K2(阳精必须量),指器官组织里最起码的阴精量和阳精量的意思。而K值越大,阴精实体,Fe、Co、Ni、Cr、Cu越多,由此催化、而成的生命体肯定是阴寒苦味生命体越多,反之,K越小,呈阳精实体,由Sc、Ti、V、Mn、Mo、Zn催化而成的生命体肯定是阳热甘辛味生命体越多。但是生命是动态的,光有起码是不够的,还得从大庫里的N1(阴精微)和N2(阳精微)拿出来,满足(n1一K1)和(n2一K2)的需求,也就是要n1>>K1,n2>>K2。这時出现了两个竞争:

1,当N1/N2越大時,其中的阴精进某器官组织的可能性越大,使(n1一K1)变大!,反之使(n2一K2)变大!

2,是看竞争参数r1(阴精串联度)大或r2(阳精串联度)大?如r1大,那么从N1,若干个阴精同時串联起来进(n1一K1)中的可能性大,相比之下,也可以同時r2也大,阳精串连进(n2一K2)中的可能性大,比如甘草里r1、r2都大,可作为对各种药方,起和谐作用,也可以抱抄病毒,加以排解,像麻黄的r1和r2也很大,葛又文拿它排解冠毒!可是大家要知道,阴精和阳精光串进群里,通天气反而少了,这是因为串联进群,意味着精离子之间的d电子互相勾搭,展不开!吸纳不了宇能,相反地r2→0,阳精進群時不串联,刚好n2~K2,此時n2可以干非常重要的事情:n2可以叉进到n1中,把n1也均匀地打散了,使n1和n2排列规整,使熵变得少了。同样r1→0,也一样n1把n2打散了,同样n1和n2排列规整了,所以只要r1xr2⇒0,那么某器官组织的阴阳精都一个一个排列规整,每一个阴阳精离子的d电子,可以吸纳宇能,大大加大通天气能。

那么从大K,也可以计算出K1,K2。为此设:

k1K十k2K=K,

k1+k2=1,

此时通天气能Eq等于。E1+E2。

E1=k1xK/( r1xr2)

E2=k2xK/(r1xr2)

故 Eq=E1十E2=

K/r1xr2。

这就是通常说的通天气能的表达式。由于各脏腑的K、r1、r2已知,故也可知道它们的Eq,

如阴器:心(262)→肝(253)→心包(244)→脾(242)→肾(229)→肺(210)

又如阳器:

胆(163)→三焦(161)→膀胱(159)→小肠(111)→胃(105)→大肠(101)。

由上可知心脏的Eq最大,《黄帝内经》说当然可当君主,而肝当总司令,心包可当君主的保卫官......。这就是为什么《黃帝内经》里说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的原因!

2.1革命性发现:宇空能生命动力源

ATP是分子级化学能生命动力源(简称:ATP生命动力或ATP动力)

JRG是原子级宇空能生命动力源(简称:JRG生命动力或JRG动力)

宇空能生命动力比化学能生命动力生命效能以一当十,故不知者不可为医!

金日光先生发现“宇空能生命动力源”意味着,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之上光芒万丈的现代医学大厦将要崩塌。生命不仅要依靠ATP分子降解转化食物氧化燃烧热提供化学能ATP动力,生命还要依靠JRG元素孤对电子吸纳转化中微子“通天气”提供宇空能JRG动力。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的动力在天上,来自宇宙、银河、太阳的光子、特别是中微子一旦与孤对电子作用,甚至引起低温融核反应,更不用说大大降低一切生命的化学反应活化能。“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如果医生不知道人体根本还有“宇空能生命动力源”生命机制,那他关于“疾病”的所有漂亮的理论知识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宇空能生命动力比化学能生命动力生命效能以一当十,故不知者不可为医!

现代医学体系完全不知道有“宇空能生命动力源——通天气”的存在,现代医学体系也完全无法兼容“宇空能生命动力源——通天气”的事实;难怪钱学森先生生前耿耿于怀一直向金日光先生强调《黄帝内经》是超前科学,是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完全都对不上号的更先进的生命科学知识;难怪金日光先生古稀之年精神矍铄扛着“生命源子弹”卧薪尝胆在民间中医步兵乡勇中间深情可望等待见证黎明日出欢呼人类生命文明的曙光。

2.2“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远古时代的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生命是由无机物通过化学演化而来的,是什么物质起到了最原始的先天型的激活催化动力作用呢?金日光先生从近100年来,人类人工合成2000多万种有机分子和生物功能性分子所使用的催化体系统计出,正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含d轨道的钪、钛、钒、钼、铬、锰、锌、铁、钴、镍、铜和含f轨道的钐和铈这十几种微量元素起到了催化、激活动力作用。在研究催化化学反应开始时一直不知道是哪儿来的能量大大加速反应,后来才知道是催化剂里孤对电子吸纳中微子能量,越聚焦越厉害!受人类化工产业催化剂特性启示,金日光先生统计研究发现在人体内也正是由这些生命动力元素在给人体持续提供“通天气”维持生命活动;催化、激活动力源在生命体系和化工产业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生命动力源从远古,即生命出现就开始先作下列三件事:在生命动力源的支持下,先把四种碱基脱氧核苷酸单体按照某种顺序排列到DNA中,从理论上讲可以形成无数种DNA的一级化学结构,为在地球上出现上千万种群的生命体,作好最基础的准备工作。此时,意想不到的是生命动力源,以它的催化,激活动力的本领,使DNA长短,有的变长,有的变短,使不同种群具有不同分子量的DNA链状结构体,并借助于钾离子(K+),形成一个螺矩和螺旋直径之间完全符合自然界最佳黄金分割原理0.618的双螺旋结构的DNA。其中,最有意义的是生命动力源使每一个细胞核里DNA链的数目不同,有的放的多一点,有的放的少一点,为不同种群生命体细胞核具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数目作好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靠上述生命动力元素的高氧化电位离子群,生成高阳性的生命体,有的靠低氧化电位的离子群、生成高阴性生命体、或生成介于两者之间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在持续生命的过程中继续靠这些生命动力元素的离子群过日子。由此可见,一切生命体自始至终要靠这些生命动力元素的含水络合离子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来生存!

2.3生命动力元素的动力结构

生命之水的一级动力结构是:生命动力元素与水分子络合。11 个 JRG 元素的分元素,先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正离子,再与 6 个水分子络合成正 8 面体结构(同底双金字塔结构)形成晶格。JRG 元素电离失去外层电子使次外层 d 轨道电子暴露在水中,d 电子不是成对成双,而是孤单一个在轨道上自旋,带有磁矩,当d 电子受到外力作用加速自旋时会向周围辐射电磁波释放电磁能,激发周围物质

的催化化学反应,驱动水中的无机物向有机物和生命体迅速转化,构成生命之源。

见下图示。

生命之水的二级动力结构是:中微子射击 JRG 元素的 8 面晶格被聚焦吸纳转换成“通天气”驱使 d 电子加速自旋向周围辐射电磁能

图片来源:NASA

太阳不只赋予我们光,还发射了无数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如果你把大拇指竖起来,每一秒钟,就有 700 亿中微子从你的拇指中穿过。” 一颗中微子在太阳内核产生后,只要 2 秒就可以离开太阳表面,然后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八分钟后到达地球。它们毫无阻碍地穿过整个地球只需要 0.02 秒。但是,中微子在穿越生命体时,会被生命动力元素的 8 面晶格聚焦吸纳损失掉一些能量,这些被晶

格吸纳的中微子能量就是无线传输从天而降驱动生命的原始力量“通天气”。注意

“通天气”不是事先就储蓄在生命动力元素的 8 面晶格内,而是要有中微子源源不断不停的以无线传送方式从天而降持续向元素的 8 面晶格注射“通天气”转换释放出电磁能,提供生命动力。生命动力的 8 面晶格其实就是“通天气”的天线和接收器。

生命之水的三级动力结构是:地磁密度高低交替切变解散生命磁筹释放生命动力。中微子向生命动力元素注射“通天气”转换为元素辐射电磁能,因为元素的 d电子自旋会产生磁矩就像是一些小磁针 N-S 级互相吸引,结果辐射电磁能被这些元素集聚成一团致密组织使新增电磁能彼此抵消,不能辐射出去在周围引起催化生命力作用,所以,生命磁筹是生命动力的天敌和克星,因此,交变切换的地磁密度会轻而易举的解散生命磁筹大举释放输出用“通天气”换来的电磁能生命动力。

2015 年 3 月,NASA 的一个地球磁层探测计划发现:来自太阳粒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是太空气象的动机。白昼太阳风会迎面冲击地球磁层让磁场线断裂开来使地磁密度下降,黑夜太阳风减弱让磁场线重新连接起来使地磁密度上升,磁场线的连接和断开会爆炸性地释放能量,磁爆是各种太空气象的幕后推手。地球磁层迎风面(白天时)地磁线断裂/地磁减弱,背风面(黑夜时)地磁线聚合/地磁增强,昼夜更替伴随有地磁密度忽低忽高切变,而黄昏与黎明时刻则是地磁密度高低激烈变化(磁暴)时间点对解散生命磁筹释放生命动力尤其重要。“激烈变化的地磁作用”就是“通地气”。“通地气”要配合“通天气”有效解散生命磁筹才能充分释放生命动力。“通地气”让人想起子午流注,早睡早起身体好与黄昏/黎明时刻磁暴高发导致“通地气”生命作用强盛有关。

日 地 系 统 与 地 球 磁 层 结 构 图

blog.sina.com.cn/s/blog

回忆《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时刻都在依赖“通天气”与“通地气”的密切合作才能宝命全形。可见《黄帝内经》的革命性见解不但是超前科学,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生命科学。中医生命科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有本质区别完全都对不上号。

生命之水的四级动力结构是:界面物质密度反差创造高负熵凝胶水。一滴油滴在水中会展开形成一片油花,同样一滴油滴在岩石上则会团聚形成一颗滚圆的油珠。水与油的界面密度反差较小,界面斥力作用形成油花,油花占据空间较大,偏向无序性是正熵结构;岩石与油的界面密度反差较大,界面斥力作用形成油珠,油珠占据空间较小,偏向有序性是负熵结构。由此推断“负熵的极限或生命自组

织内驱力是用最少材料占据最大空间(比如油花斥力小使表面积最大)或用最多材料占据最小空间(比如油珠斥力大使表面积最小)”。

在水中加入一些杂质就会产生界面密度反差,在无机物界面会产生高负熵凝胶水珠,在有机物界面会产生低负熵凝胶水花。凝胶水珠与凝胶水花在水与杂质之间自组织形成一道隔绝彼此的天然屏障是凝胶层或凝胶水网络。凝胶水的结构通常都是正 6 边形小分子水,用美国学者杰拉德·波拉克的话说就是“EZ 水或界面水”,这种水比普通水有些粘稠、弱碱性、带负电是正六边形小分子团,水分子材料耗用量是 H302 比普通水大分子团材料耗用量 H402 减少了一个 H 原子。因为正六边形具有用最少材料占据最大空间的几何本能特性,因此可以断定凝胶水的确是可以用最少材料(H302)占据最大空间(正六边形)实现水的高度有序化自组织,因此,凝胶水也是高负熵水。薛定谔讲“生命以负熵为食”,凝结水能够储蓄并牺牲有序性输出负熵,也是生命之水。凝胶水不仅自身携带生命力,因为,水通过凝胶表面时没有阻力可自动造就凝胶超导水路,所以,理论上凝胶水超导网络(实际上就是经络)可以让生命动力的工作阻力损耗降低为零,在维持“通天气”发挥生命动力效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生命时刻都离不开这层黏糊糊的凝胶水膜,凝胶水超导网络(经络)的损坏会直接导致生命动力的严重损失,因此,从脉象探测就可以觉知凝胶水道的超导性能完好程度。 狭义的“生命之水”就是特指“凝胶水”。广义的“生命之水”前两级动力结构是生命化学效能,后两级动力结构是生命物理效能。生命的本质就是凝胶水与生命动力相辅相成,孤立的研究生命之水某个动力效能就会偏离生命本质

2.4《黄帝内经》有关“天气”的科学内涵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①,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②,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③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④,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⑤,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⑥黑色,念然下意⑦,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2.5《黄帝内经》里有关“天气”或通天元气

看来有两层意思。

● 一是“天气”里,有空气中的一种气,也就是当代科学所知道的氧气(O2)。

帝/师指出这种气通过肺散布于全身的血脉里,使人活着,并且把这个气的身价提高到“天气”的重要部分,为什么呢?对此帝/师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现在人们作为常识知道氧气进入肺,使红血球的铁离子吸收氧气分子,进一步通过心脏,使新鲜的血液进入全身的各个细胞中,推行新陈代谢,但是古人为什么把氧气作为“天气”之一来看待,这里另有更深刻的内涵。

当代量子化学指出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但其化学键的结构非常特别,两氧原子之间除了有一个完整的共价键之外还有一个键。但这个键非常离奇,是由六个电子组成很活跃的,具有高度顺磁性的键:

这就是氧气分子里有接近孤对的电子,也能同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等空间能量作用,使氧气分子也具有通天的“天气”特征,以至通过肺,使血具有天之气。

我们知道空气里还有一些水气。这个水分子的结构也有很大特色,比如在H2O中,氧原子上的一对电子也互相分离着,使水分子在空间上具有正四面体的作用方向,这样有可能通过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同宇宙空间能作用,使水分子也具有“天气”。于是有人说水具有灵性(日本学者江本胜提供了很多事例),但水气对人的健康有不同的作用,热水具有阳性,冷水具有阴性。不过《黄帝内经》里所讲的“天气”远不是单指这种“天气”,而是指另外更重要的“正气”或“真气”而言,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真气由先天之气加上后天之气(如水谷精微气等)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而言,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读者下面进一步了解宇宙空间的能量情况。

● 二是由宇宙空间来的天能之“天气”的来源。

大家知道,宇宙的形成开始直到现在,可以说宇宙空间充满着能量,其中最典型的粒子与能量为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及其能量,它来自宇宙及太阳的聚核反应中,每一天我们人体受到几百亿至上千亿个中微子“攻击”,但绝大部分是透过去了,故人感受不到这些中微子的存在。可是最有意义的是大家可能不大注意的实验事实:2007年日本九州大学高尾征治教授发现上述中微子也能慢慢地使水中的Na→Mg,K→Ca,Mg→Ca等,实际上引起了冷核的融合反应。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活性陶瓷金字塔及片状金属片的叠加体来聚焦中微子,利用其能量来大大加快了上述冷核融合反应(参见本报2016年8月26日题为“天道至简以中国五行学说论自然界五种作用力统一于电荷电磁作用力的场论”一文及《联合国友好画报》2015.07月号UNFPF,P20~25)。从中可见这个能量是多么巨大。

当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及原子核物理学指出:在中微子和电子相互作用下,使质子(p)可以变成电子(n)或者中子(n)可以变成质子(p):

那么在聚焦中微子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使原子核发生更大的核聚变:

这是由宇宙空间能量所引起的低温融核反应,这些事实证明了由水谷精微里所存在的生命动力源元素群(Sc,Ti,V,Cr,Mn,Fe,Co,Ni,Cu,Zn,Mo)的孤对电子,完全有可能收纳宇宙空间里的能量,使这些生命动力源具有“通天气”(天气、正气、真的原型)。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国内有些学者,如何沛平、冯劲松等学者认为人体内细胞之线粒体非常类似于高能加速器一样,能使上述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加以“核聚变”,使一种原子核过渡为另一种原子核。他们的这些看法也支持了人类身上有特殊能量流动的实体的看法。

2.6 人体“通天气”的源头及其阴阳源精孤对电子及其磁矩大小的考察

从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了地所供的谷食,提供阴阳精微,而这个精微又与宇宙空间的能量结合,形成为“通天气”。那么这里的精微是通过什么来接受宇空能量呢?对此前面已指出过,是通过孤对电子来吸收宇宙能量,下午面作进一步的考察。

作者一再说,在一切生命体中最共同的是都有K,Na,Ca,Mg,Sr及Sc,Ti,V,Mn,Mo,Zn,Cr,Fe,Co,Ni,Cu等阳离子群,其中前五个元素是常量元素,而真正决定一切生命阴阳性大小的是由后十一种阳离子,其中以锌(Zn)为中心,凡是氧化电位高于Zn的称阳精阳离子群,低于Zn的称阴精阳离子群。当代量子化学告诉我上述十一种阳离子几乎都有孤对电子(见表9)。

表9 含水阴阳源精离子的孤对电子及磁矩

由表9可以看出除了

之外,其他阴阳源精离子都具有孤对电子和相当强烈的磁矩。在此,当代化学反应催化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上述元素群不仅对化学反应工程起催化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对生命的化学反应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那么靠什么动力呢?靠的就是上述孤对电子对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的强烈的吸引作用。但是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强烈的吸引程度受着磁矩的影响,也就是它们很容易形成磁畴,以至影响每一个孤对电子对宇宙空间能量作用的程度,也就是磁畴越小,越能同宇空能量作用,“通天气能”越大。我们把这个能量先定义为宇宙“天能”。由于这个“天能”,还可以通过激活十几种生命动力源含水络合金属离子(其中具有d轨道的

等)的孤对电子,形成特殊的电磁能,使这些离子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的动力作用,表现“天能”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天能”变成为对生命有直接作用的“通天气”,也就是构成《黄帝内经》及中医学常说的天之气:“天气”。也就是:

这样的通天气作用下,使生命的动力源的所有含水络合离子在Na+,K+,Ca2+,Mg2+,Sr2+,Sc2+,Ti3+,V2+,Cr3+,Mn2+,Fe3+,Co2+,Ni2+,Cu2+,Zn2+等精气的作用下,由无机的碳(C)、氢(H)、氮(N)、氧(O)、硫(S)、磷(P)加速形成生命相关的各种核酸、蛋白、纤维、脂肪等初生态有机体,为进一步形成生命体作准备。

2.6 当代科学对《黄帝内经》“正气”实体的理解

《黄帝内经》说有两大“正气”,一是人体之外的“正气”;二是人体内的“正气”。“正气”似乎接近于当代语境的“正能量”、“生物电磁能”、“生命之宇宙能源”等等,下面分别加以讨论之。

  1. 人体之外的“正气”
    《黄帝内经》里把这一“正气”又分成“天气”和“地气”。其中:
    ★ “天气”:正如前一节所述, 古语的“天气”一部分是指阳气(包括氧气)、太阳光、热气,春夏季节下的气象风等。但正如前一节所述,《黄帝内经》更重要的是指宇宙空间某种能量的气,也就是对生命的起源及意识、精神的存在起主要作用的某种“天源气”。当我们从生命的起源角度看时,我们有理由说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及其能量是通过各种途径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一种天上的能量,简称“天气”“通天气”。因为这种能量甚至引起水中钠钾镁等离子的原子核在常温下转化为钙离子等。这是人类身体具有天气(通天气)的根本原因。
    ★ “地气”:《黄帝内经》指出:“地气”指“水谷之气”,也就是指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份、湿气以及有利于人体的各种矿物质的微量元素,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Sc,Ti,V等十几种元素。据现代科学的理解,这些微量元素,来自于地壳,其中除了包含那些在一切生命体中作为常量元素的钾(K),钠(Na),钙(Ca),镁(Mg)及微量的锶(Sr)之外更重要的有含d轨道的过渡元素:钪(Sc),钛(Ti),钒(V),锰(Mn),钼(Mo),锌(Zn),铁(Fe),钴(Co),镍(Ni),铜(Cu)等。它们来自于矿物质中,但是在一切生命体中都以含水络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其中含d轨道的元素离子的孤对电子及正电荷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故可以说在“水谷之气”中这些元素群是水谷“精微”的源泉。

  2. 人体之内的“正气”

《黄帝内经》帝/师说:这里还包含若干种气:“元气”、“精气”、“神气”,其中:

★ “元气”:如用当代语境“元气”指促进胚胎形成与发育用的,来自于父母的“元精”:相当于DNA基因及周围为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前述的阴阳源。

★ “精气”:在此特别强调的是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出世之后,大家对“精气”的内容一直是非常关注,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论述。正是在《内经》近20万字的字里行间里,我们偶然发现:“汗者,精气也”,我国资深发明家钟伟东先生根据笔者的提议,发明了从每一个穴位提取汗的非常巧妙的技术,可从原穴上取汗。现在通过汗里成分的研究,我们才真正知道了,正是前面“地气”里的K、Na、Cu、Mg、Sr、Sc、Ti、V、Cr、Mn、Fe、Co、Ni、Cu、Zn、Mo等元素,以含水络合离子的形式构成精气之最重要内容,而这些离子的孤对电子又能够吸收宇宙空间中微子等能量,能够形成生物电磁场、发出气功、红外光等,且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以上这系列元素称之为生命动力相关的元素群或生命动力源精是有道理的。

★ “神气”:是指“先天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人之各种脏器不仅有精气而且在些基础上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样的看法与西医的看法完全不同。《内经》里黄帝和岐伯(简称帝/师)强调脏器有情有感,有喜怒哀乐思之意识,所以帝/师甚至说,人,生一次,死两次,一次是精气离开,另一次是神气离开。在这里最不好理解的是“神气”。现在有各种说法,有人说“神气”、“灵魂”“情智”等,是由“天上的上帝”给的,因而人死,其灵魂也可以留在天上,甚至又可以转世等。对这些当代科学还不能作彻底的解释。但是《黄帝内经》帝/师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对人之健康有极大的影响。人之病很大程度上由环境及情绪等因素造成,甚至说生气是万病之源。

2.7 当代科学对《黄帝内经》“真气”实体的理解

近来著名的朱院士说真气源于脑神经的元枢,大家对此持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这样真气的实体问题成了大家争议的重要课题。作者不希望介入这方面的争论。只按《黄帝内经》里所指的方向来加以讨论。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一种相当综合的一种气,叫“真气”。《内经》进一步说“真气”包含着前述的“天气”、“地气”、“元气”三大内容。帝/师的意思是“真气”是指由上述三气合成的综合气,可为人体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的实实在在之气(能量)。在此基础上《内经》又把“真气”分成为“宗气”“营气”及“卫气”。

  1. “宗气”:《内经》里专门说有一种“宗气”是存放在胸中(膻中),即“积于胸中,博而不行”,说主要用来推动“气血循行”。《内经》灵枢·海论里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胸中者为气之海”,又在灵枢·五味中说:“其大气之转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我们还能理会其意:如气功师让人在他胸部放很重的东西能抗重打,又有举重选手先气满胸,再推举,人排便时胸要持气,才推动下便等等。《黄帝内经》指出人之胸腹有上中下的三焦,胸部上侧为上焦,是“宗气”所在之地。

  2. “营气”:《素问·痹论》指“营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由“真气”变过来的一种气。我们从《内经》里帝/师的经文中,可知“营气”里有相当的营养成分,运行于“经脉”(不是通常的血脉,尚无明显的解剖学生理结构),表现为清柔流体。帝/师说每一天按非常严格的顺序,循环50周,不断地监督、修复整理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相关的脏腑及相联的其他器官组织。在此再强调一下:“营气”与“血液”是不同的实体。根据《黄帝内经》里一句名言:“营卫为精气也”,可见营气里肯定有前面所说的汗中的许多生命动力阴阳源精,但《内经》里说营气对人体柔和清明,又运动进度较慢,故看来在营气里还有一些同生命的有机体能够相容的一些有机物,如当代生命科学所证实的那样,人身上有几千种有机的生物酶,这种酶除了有前述的十几种生命的动力阴阳源离子之外,还有同这些络合在一起的生物蛋白酶(其中有特定结构的蛋白体与前述的金属离子络合)。现在看来这种生物酶有可能成为营气的组分,使营气对生命体具有相容性,非常类似于帝/师好像亲眼见过的营气的样子,既清而柔,又运行速度较慢的营气。现在为了使大家对营气有个较深刻的理解,不妨看看常见的若干人体里含有生命动力源离子的后天型生物酶的实例(见表10)。
    表10 后天型生命动力源(生物酶类)


这一类酶的种类几千种,在不同的器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使有关生命的化学演化的反应速度提高到几万上千万倍速度。由于生物酶和不同于要下述的“卫气”,是与生命体高度相容,清柔,但另一方面因体积大,重量大,运动速度慢,故非常接近《黄帝内经》里帝/师所说的“营气”。

  1. “卫气”也是由“真气”转变而来的,但是主要是具有防御能力。帝/师说卫气流通于分肉之间,白天循行于阳经之中,循经25周。夜间循行于阴经之中循环25周,日夜守护着人体,防止外邪的侵入,同时还为脏腑起温养、温润肌肤等作用。在《黄帝内经》里帝/师又像亲眼见过的样子说“卫气”,有“悍”“浊”,但是运行速度较快。看来卫气不象营气那样同人的生命体之间有高度相容的有机体,而表现硬悍。那么卫气里究竟有什么实体呢?为了了解卫气的内幕,笔者根据《黄帝内经》里一句名言:“汗者,精气也”,请了前述的资深发明家钟伟东先生,研究如何从原穴获取汗液的技术,他通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发明了一套技术,从十二正经的十二个原穴上获取了各自的汗液,通过高灵敏的等离子分析方法,检测出十五种离子。从中可以看出以锌的氧化电位为基准,凡是高于这一基准电位的元素群属于阳精类生命动力源体系,而低于这一基准电位的元素群属于阴精类生命动力源体系。从中笔者发现流动于人体分肉之间流动的卫气本质上由这些生命动力源含水络合离子群来组成,而这些含水络合离子所以称之为生命动力源,其原因非常容易理解:笔者发现凡是在上述系列元素中有那些氧化电位高的离子占优势时主要生成甘辛食物和温热中药材,凡是氧化电位低的离子占优势主要生成苦涩酸食物及寒冷中药材。从五脏六腑的元素分析中也看到《黄帝内经》说的阳性腑器中,均由是氧化电位高的离子为占优势,而在阴性脏器中均由氧化电位低的离子为占优势。这些事实说明了上述系列元素是一切生命体的阴阳之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分析了世界各国对人体器官的元素分析的情况,从中我们的确发现上述元素群是人类生命体的阴阳之本,它们的离子所带的孤对电子是通天生气之源(具体见《科技文摘报》2011年2月24日有关五行学说版)。

2.8从量子化学角度引出通天之气的定量表述与阳气在气大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统计力学最大贡献在于推导出前述的两个阴阳群子方程

由此可得

根据

的定义可知,

表示除了固有阴精离子之外的阴精离子群聚数;

表示除了固有阳精离子之外阳精离子群聚数。这个差值越小,阴阳群子混合的越均匀,各自发挥的功能越大,从这个意义上

越小每一个阴阳精离子分布也越均匀,这样

分别有下列物理意义。

为低氧化电位阴精离子群以一定的磁畴大小进入阴阳源精群子的群子参数。由上述

方程中可以看出

,也就是

越大阴精粒子进入群子的数目越大,也就是低氧化电位的Cr, Fe, Co, Ni, Cu等离子进入群子的数目越大,但是它们堆在一起,磁畴就显得大,无法使每一个离子的孤对电子同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起作用,故这种群子的“通天气”(外气)小,相反当

→0时每一个群子里的阴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不再受磁畴的限制,容易同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起作用,“通天气”变得很大,阴精对生命的演化过程起更大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为高氧化电位阳精离子群以一定的磁畴大小进入阴阳源精群的群子参数。同样的道理

,此时如

很大意味着群子里高氧化电位的Sc, Ti, V, Mn, Mo, Zn等阳精离子进入群子的数目越大,此时阳精离子堆积的磁畴就大,使这些离子的孤对电子难以同宇宙空间中微子等能量起作用,使“通天气”大不了,但当

→0时,群子中的每一个阳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不受磁畴的影响,可与宇宙空间中微子能量起作用,大大加强阳精离子的“通天气”,且使阳精离子起更大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据以上的观点,通天相关的气的表达方式有若干种:

前面

已在发表的文章公示过不再重复了,下面着重按《黄帝内经》气大循环的顺序考察天通阳气

情况(见图3)。

图3 子午流注过程中每一个表/里经的通天之气(天气)

由图3可以看出,不管是手经也好足经也好通天之气(天气)的阳气参数

由8.45→10.74→12.5→17.9→18.8→20.8。可见阳气一直攀升状态,这就说明气大循环的总目的是每一天通过50次的循环,不断地为各脏腑的阳气的抵消而补充阳气,使生命的过程得以延续。但一旦这种过程消失了,那么生命也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里帝/师一再告诉人们高度重视经络的运行,为延年益寿要不断地畅通经络,这是非常必须的! 

2.9结论

  1. 本文指出了水谷进胃之后,经过一系列消化过程,形成水谷之精微,其中有了作者倡导的生命动力的阴阳源精,但是这个精要成为人自身的精气及通天之气需要一系列的经络系统的循环过程。

  2. 本文用相当大的篇幅来导出精气及通天之气的阳气概念,用严格的数据证实《黄帝内经》里气大循环实际上是不断生产通天阳气的过程,故气大循环是使人类延续生命的根本的目的和措施,气功之气实际上不断累计阳气的手段,从而再次使我们认识到帝/师为什么说经络决生死的根本原因。

2.10《黄帝内经》阴阳精的本源

《黄帝内经》的教导:生命体里有精!



人类身上十二正经的阴阳参数

由上可以看出阳六经里除了三焦经之外全部r2>>r1,而阴六经里全部r1>>r2。

人类身上免疫和力源阴阳参数

人的许多病出在免疫功能 上,故要特别重视这三者的阴阳平衡(r2>>r1)。

一切生命体的基因由四种碱基串联成DNA,RNA。
我们从四种碱基结构的电荷分布很容易发现下列事实:

这些四种碱基进一步同磷酸苷作用,形成磷酸核苷。但是西方科学界忽视这些分子的形成以及进一步变为长长链的DNA,RNA时,所存在的一切生命体演变化过程中的生命动力源的阴精和阳精的催化作用。
当代分子生物学及量子生物学都指出:在远古生命的原始“化学汤”里,在开始先有过各种核苷酸和氨基酸通过三聚磷酸互相连接的复合型二元单体分子,经双向聚合反应,生成RNA及相应的蛋白体,后由RNA转化为更加稳定、更长链的DNA,从此生物蛋白质的合成的途径变成为先由DNA,复制出t-RNA,用来运输各种氨基酸;又从DNA复制出m-RNA,借助于t-RNA所提供的氨基酸,合成出基因相关的蛋白质。所以从原始生命的“化学汤”看,不存在“先有鸡,后生蛋,或先有蛋,后生鸡”的争议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容易理解到下列产生生命的基本模式,其中生命动力源自始至终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现在许多分子生物学中,常把RNA,DNA及蛋白体三者关系,称之为“中心法则”,但是遗憾的是很少提到生命动力源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其实这是最重要的生命动力因素,故在实际细胞核里DNA周围有很多很多种上述生命动力源含水络合离子,而且在不同的细胞核里,甚至在不同的细胞微器里生命动力源的分布不同,决定着基因的不同功能。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精--通天之气

论《黄帝内经》关于气一元论的当代超前科学之内秘

我国一位教授名为陈兆学(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门研究《黄帝内经》里出现的关键字次数,这对了解《黄帝内经》的重点颇有指导意义。他查出“气”字出现3061次,是最多,其中有“阴气”字106次,“阳气”字151次,“阴”字出现1780次,阳字出现1972次,“阴阳”字出现293次,单独“精”字出现221次;同精气有密切相关的字,如寒(873),热(899),虚(563),实(254),温(186),凉(607),脉(1156),经(475)。可见,有关精、气、阴阳等这些无形的形而上概念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显示中医与西医对人体科学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看来中国人最讲气,对无形的阴阳及其“统一于气”,“精为气之母”,“气生于精”等,格外受到重视。但是这个气究竟是什么样的实体或能量,一直困惑着人们的思想。

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上世纪我国科技界以祝总骧为首、由张维波教授、李明生主医等人组成的团队围绕着经络实体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经络是人体里对电具有低阻抗性的线条,是一种气流动的网络系统,是区别于血管、淋巴、神经系统的。在此,值得提的是本世纪初2003年宁夏医学院的李光华教授团队用电位计检测出十二正经原穴的电位及五输穴位的电位,发现这个电位不同于生物学里所说的那种动作电位及静息电位,是一种自发的又主动的“自主电位”,作者发现其电位值具有高度的规律性,同十二正经的气大循环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内经里气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神秘,并不是无法揣测的东西了。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各种气的本性,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从《黄帝内经》里可以看出,古人几千年前就早已提出了空气中的某种气对生命的起源及其维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看法,同时还特别注意到另外更重要的气,是指那些能生成宇宙,能生成一切生命的最原始的动力及其能量。大家知道,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植物,甚至细菌的本体,都是由C、H、O、N、P、S等元素聚合,形成为一定形态的生命体。因此量子力学方程的创始人薛定谔在《什么是生命》的一书中说生命来自于“负熵”,也就是从无规则排列的大熵变成有规则排列的小熵,故从前后熵值变化量来看总是负熵。但是,人们发现这些元素并不是自动地很快反应,而是需要相当的时间。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看,葡萄糖在氧气作用下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不知道等多长时间才能反应,但是点火后在700~800℃下很快地烧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可是我们知道人体内为了保持体温,又要为合成生物能量ATP分子,那么可否用点火的方法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加速这一过程呢?这里就出现两种思考方式:一是当代生命科学的说法,认为有下列氧化还原的过程:即葡萄糖分子以H原子的形式失去电子,O2以H原子的形式得到电子,H原子及其电子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重排,能量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那么如何被加速呢?当代科学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脱氢酶及其辅酶NAD+。另一种思考方式是《黄帝内经》里阴阳气的作用,认为由某种阴阳源精起了重要作用,即如从作者倡导的生命动力源于阴阳源精的当代科学语境来说,只要在人体细胞线粒体内,有些金属离子,如铬(Cr)、钒(V)等同某些蛋白分子等络合,那么就在常温下,经这些阳离子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下能使葡萄糖分子分解的特别顺当。这一实例说明这些阳离子具有某种奇妙的催化反应动力。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里帝/师说,一切生命体里就有某种阴阳“精”,意思是这个精对生命的演化过程起着催化、激活动力作用。《黄帝内经》帝/师特别强调这个某种精,看来它们分成两种:一是父母之原精,生之前的胎之精即生殖精;二是生后谷食之精。这两种精合在一起进一步表现为一个精气和通天气,具体表现为天气、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甚至有各种脏器之气,如肝气、肺气,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等,但最终还是归为一个“阴阳之气”。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上述精和气的具体含义。

一、《黄帝内经》有关两种精的经文

《黄帝内经》里帝/师告诉我们人体里有两种精,一是父母之精;二是谷微之精。具体经文如下:

1.1 父母之精(作者称成形人之精)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说了,这里的精指父母双亲的生殖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发育的最原始的物质,是成形为人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把这个精称之为“形人之精”。也有人叫“先天之精”,看来比较确切的是“母胎之精”或“父母之精”。但是请读者特别留意,父母之精一开始也不过是一个卵子和精子结合的“万能的细胞”而已,随后一个分裂为二个,二个分裂四个,四个分裂为八个,一直到生成一个胎儿。这是一个无数个细胞增殖的过程,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能促进这一过程,其真正的动力是什么?对此,在《黄帝内经》里帝/师没有作过任何说明,只说有某种阴阳之“精”。实际上指当代科学能说出的由最初卵子和精子的DNA通过各自半倍的方式形成新的合二为一的DNA。但是到目前,仍说不出究竟由什么样的“精气”推动这一过程,以至使母胎里形成婴儿?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当代高端科学理论和实验事实来说明这个生命动力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进一步看看《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有关另一个精及精气的经文。

1.2 谷微之精(作者称后天之精)及精气

有关这方面的经文特别多,现选录如下:

  1. 精气由胃脾运化而言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灵枢·五味》第三十中说“胃者,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又说“中焦受气取汁,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2. 肺为营卫气输布

《素问·经脉别论》 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灵枢·针解》说:“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由上可知,营卫气血是经过肺才能输布全身脏腑经络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肺经作为气大循环的始点的原因。

平人绝谷篇:伯高曰:……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此句言上焦出标悍滑疾之气必然对应卫气,亦暗示卫之出于上焦。

邪客篇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风论篇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痈疽篇曰: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平人绝谷篇言: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素问·调经论说: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间。上述的“温分肉”、“通腠理”、“剽悍滑利”等特点,皆卫气特征之所在,故“卫出于上焦”。

调经论篇: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按:入胃分三隧。


阴阳精原激活茶叶通天神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