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大单元授课成果呈现的有关记录
在我得知省赛的比赛形式是录像课加现场阐述时,我承认我是很沮丧的。毕竟我的专业水平相较其他音乐教师而言,可以用低劣来形容,仅剩的一点优势就是现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能力。现场上课我能发挥出 70%,录像课无非就是 75%,而其他老师现场哪怕只能发挥 60%,通过录像课可能就能发挥到 90% 以上了。毕竟录像课容错率太高了,录的不好重来一遍就行了。而我的课可能就第一遍还说的过去,越往后补可能越不如原来。本身就是缺胳膊少腿,现在一改录像课,其他人都穿上外骨骼机甲了,我只能拄根拐棍。这么想想,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致好好准备。雪上加霜的是,现场阐述还得展示单元教学的成果。我准备的单元几乎是纯欣赏课,成果方面貌似也没法和实践课比,这么一想,更是心灰意冷。
但市里难得把机会给我,若是迎难而上还好,消极怠工怕是将来没什么好下场。更何况这个大单元上个学期在初二本来就都上完了,现在略微复习一下录个《欢乐颂》的合唱应该是不难。随便找点学生写点音乐评论,再做个问卷统计一下推荐曲目,倒也算是比较新颖的成果展示手段。至于课,肯定不能再找初三的学生重新上了,效果肯定装模作样的,初三本身学生也忙,找初二的学生接个班上节课罢了吧。
于是我晚自习的时候找初三班主任,随便写了几个认识的几个学生,想在晚自习排练一下录个小合唱。但名单给出去之后才想到,这个单元的表现性任务是:“完成一份贝多芬音乐推荐指南”,小合唱哪怕算是教学成果,但跟这个表现性任务也不挨着。我只能临时变换口风,说是找他们聊聊,看看他们对我上学期教的内容还有没有什么印象,对贝多芬了解多少,我好回去编一编。
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还挺能聊,不仅给了我很多灵感,对贝多芬的评价和对他音乐的认识也与上个学期我刚教这个单元时大相径庭。到底是初三了,就是比初二的时候强。这让我突然信心倍增,临时跟晚自习上课的语文老师联系,问他能不能再宽限一点时间给我,我想请全班同学帮个忙。嵇主任很好说话,立刻把课堂让给了我。我便进了班级,跟大家说明了一下事情的缘由,问大家能不能真的做一份《贝多芬音乐推荐指南》给我,学生们一听立刻反响热烈,问我要交个什么样的?我说我一时还没想好,你们能交什么样的都行,实在不行交几份手抄报给我就好。但学生反而不满意了,说老师要去参加省赛,那能随便糊弄吗?肯定得做的精致一些。我一看学生怎么一听省赛反应比我还激烈,是不是我个人的态度确实有些不端正了?于是便跟学生商讨要用什么形式。
其实我个人觉得能做手抄报已经极好了,班级里要是能交出十几份来就算是很丰厚的成果了。学生们不同意的主要原因是手抄报这种形式过于儿童化了,一是现在已经初三了,不太愿意做;二是哪有拿手抄报跟别人推荐音乐作品的。我反驳:那要这么说,推荐音乐最直接的办法不是直接拿给别人听嘛?我这个表现性任务从这个角度讲不是更没意义了?学生们又表示:听只能一首一首听,一次只能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万一你推荐的人家不喜欢呢?做成实物表格什么的别人还有的选。“那光看别人怎么听呢?”“扫码听呗……”
在相对喧闹的探讨中,我与学生基本确定了“指南”的呈现方式:用电脑设计一个宣传单或者宣传册出来,然后打印出来。这样内容多,量也大,能真正起到推荐作用。
“那么你们会做吗?”我问。
“不会。”大家回答。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学生说,老师你可以教我们。我心想我教你们不如我自己做,更何况我哪有时间教你们呢?学生们说:“要节电脑课来就行了。”哦,初三还有电脑课,可能也要照顾马上下班学期的信息考试吧。
于是我跟电脑老师商量,看看能不能借一节电脑课。电脑老师也很爽快,说借就借。但我事实上还没想好要在电脑课上教他们什么,就赶紧回去备课。一备课发现不得了,教做这玩意儿其实不应该借电脑课,它本质上更多的算是美术课,全是产品设计布局审美之类的内容,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备。在备课的过程中其实我也想过,直接找广告公司做不好吗?带着这个想法我上淘宝简单搜了搜,咨询了一下客服。结果是,印这些单子很便宜,一张有的都不到五毛,但设计费得另交。我当然知道设计要交钱,这是常识,就问他们多少钱。答曰:“两百一份。”两百贵不贵呢?当然也不算特别贵,有的店家还把价格压到七八十,我肯定是负担得起的。问题在于,当我跟设计师联系时,看到他们拿出来的样图和范本……怎么说呢?不能说稍有差距,根本就全是土鸡瓦狗,凸显一个惨烈。高情商点叫功能性和宣传性拉满,其实就是毫无艺术气质,根本就不是音乐推荐的样子。难得有一家能提供一个跟画家有关的案例给我,结果一本册子看的我血压飙升,拿它当美术史考前突击指南倒是恰如其分,真的就除了封面一点画都不带有的。而且,设计师还要我给他提供内容,他才能设计。这还不单单是文字内容,还要图片啥的,这叫什么设计?不就是排个版吗?单纯排个版我在 word 就做了还要你来?是我跟学生们没有审美还是提供不了内容?非得让你赚这两百块钱?于是我果断拒绝了店家的盛情,专心开始备这节跟贝多芬相关的“美术课”。
所以,要宣传贝多芬作品,或者向他人推荐,这份宣传单上要有什么内容呢?我简单思索了一下,大致排出了以下几点:
1.作者信息
2.作品信息
3.推荐理由
这个单元一共三首作品,所以起码需要三版内容来呈现,加上作者信息和封面封底,一共就是 6 版。6 版内容做成册子肯定太少了。做在一张 A4 纸上又显得内容太挤。我便想到了那种折页的宣传册,一张纸折成三段,正反正好 6 页,一页一版。
确定了展现形式,下面就好办了,把班级分组,各干各的最后整合一下就行。建立在上述基础上,我把制作宣传手册这个项目分成了六组:
1.线上素材组,负责收集线上材料,包括手册需要的图片,能够搜索到的文字材料等。
2.线下素材组,负责收集学生课后的成果,将其转化为电子版,如推荐理由之类的。
3.版面组,负责将所有素材合理的安排在页面中,尽量在视觉上呈现有音乐特征的美感。
4.文字编辑组,将线上和线下的文字材料二次加工,精简,统一格式。
5.审核组,在成果最终完成前最终审阅一遍,力求一切万无一失,包括文字、图片等。
6.技术支援组,兜底上述任何组内在执行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汇报。
于是我稍有准备的去上电脑课了,肯定不能算信心满满,毕竟我自己想的也很仓促。在我讲完书本封面的设计要领、页边距以及文本的行距字号这类知识之后,终于开始讲这节课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了。我把前几天自己的想法陈述了一下,要求学生用 A4 纸做一个两折三页正反面的推荐指南。下面精彩的就来了,我本人到底既不是专业的美术课老师也不是专业的电脑课老师,我之前想的每一步几乎都有问题。
# 问题一:怎么折?
“老师,怎么折呢?”
我心里一惊,是啊,说是两折,但是是 Z 字形的折还是两页都朝里折啊?都朝里的话哪页在上面啊?需不需要设计两个封面一个封底啊?Z 字形是正着的 Z还是反着的⚡️啊?我都没想过。但我只能接着讲:“问的好!两折有很多种折法,每种折法都有相应的优势和不足,大家拿手中的纸简单实践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选哪种折法好?”
在经过一番探讨后,我们首先排除了朝里折的选项。我们发现朝里折的最大问题是看内容没有次序性,或者说次序不好定。我们不能知道一个陌生人在打开这份指南时的个人习惯,是先打开一页,还是直接全部翻开,这样的话除封面之外的第一页位置无法确定。
接着我们排除了正折的 Z,因为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现在大部分书都是从右往左翻开的,Z 这种折法放到日本可能还合理一些。
# 问题二:分栏?
定下来怎么折页之后,我开始给班级成员分组,结果发现班级并没有人能承担技术支援组的工作,那只能我亲自来。于是版面组的人立刻开始了工作,并提出了新的问题:
“word 的格式太死板了,我们能不能用 PPT 做?”
“当然可以。”我肯定他们的想法。我也觉得 word 里文字的编辑过于繁琐了,分栏之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太不灵活。
在我认可他们之后,我就先去其他组解决问题了。然而,大概 10 分钟之后的一次偶然的回头震惊了我,我在他们的电脑上看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内容:

“……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给页面分栏啊,加上辅助线,马上往里填字的时候不就不会超出去了吗?”
“你们分的是什么栏?一张纸分三栏两条线不就够了吗?”
“PPT 没法把页面三等分啊!这是我们的解决办法。”
PPT 确实有这方面的功能缺陷,虽然 PPT在插入图形时,已经有很丰富的图形和位置引导了,但一般都是针对两等分的,三等分确实没法直接硬画,常规的手法会有误差。我承认我被勾起了好奇:“那你们是怎么三等分的呢?”
“页面三等分,实际上就是线段的三等分。作一条与页面等长的线段,在一侧顶点作任意射线,在射线上截取三个相等线段,连接最后一个线段端点和原线段的另一端点,作这个线段的平行线,使其交前两个等线段的端点,并与原线段产生交点,这些交点就是原线段的三等分点,然后过点作垂线就行了。”
我仔细对照画面听了他们的讲解:“所以这三个长方形就是你们复制粘贴用来截取等长线段的辅助线?那为什么不用圆呢?”
“我们一开始就想用圆来着,可 PPT 里插入的圆不是圆规画的,是通过矩形内切得来的,会出现椭圆,不标准,哪怕复制粘贴,圆心跟交点也不好找,不如矩形直接拉对角线然后顶点对齐来的方便。”
“做得好,但是……直接在页面里插一个一行三列的表格,拉到最大,表格中间的两条线不就自然是三等分线吗?”
“哇!老师好厉害啊!还能这么做吗?”学生感叹。
“……哇,你们好厉害啊,还能这么做吗?”我也感叹。
我其实没撒谎,确实是觉得他们厉害,这让我一时有些恍惚,我着实没想过这分栏问题还能用中位线和相似之类的原理来解决,音乐大单元教学成果对应到这组同学身上提升的好像是数学素养了。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 呈现什么?
事实上,我没有提前告知要学生带成果来,这导致了线下素材组根本没办法开展工作。我在得知这个问题后立刻要求全班所有人,在电脑里现场写关于三个作品的推荐理由,并汇总发到线下素材组的电脑上。问题是,临时要求,结果必然仓促,班级同学都沉迷在现有的工作中,有近半数同学仅用三五个形容词连接作为推荐理由就交上来了,有些过于简陋了。剩下的能写成一两句话的同学,实际表达也很苍白,一看就是临时现编的。我只能让除了线上素材组以外的同学都先停下手里的工作,分成三组,在电脑上再仔细听一听曲子,写几条合适的推荐理由出来。
但在我布置这个任务的时候,审核组和线上素材组的人又一起来到了讲台。“老师,他们素材组的人找的作品介绍太多了,我们根本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删减。”审核组的人向我抱怨。我于是告诫线上素材组的同学,这材料上报的时候应该有所取舍。
“网上关于作品的介绍就是这些啊,我们也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取舍。”线上素材组的人回答。
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连做这个指南的人,都看不懂上面写的内容,那使用这个指南的人有可能会看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拿着作品介绍的素材问了台前正在想怎么写推荐理由的学生:“如果我给你一份指南,你会看上面的哪些内容呢?”
“有什么曲子,作者是谁,我熟不熟。”
“没了?”
“没了。”
“如果这上面写着关于这些曲子的基本信息介绍,你会看吗?”我把素材拿给她。
“可能会看吧……不过这种可能我就不会看了。”
“为什么呢?”
“看不懂,而且字太多了。”
学生的反应证实了我的想法。没人会想看这种东西的,字不能多且内容不能深奥。线上素材组的人问我:“那我们收集什么呢?”我只能让他们先把作者的介绍完善了。没几分钟,他们又找过来了:“作者介绍里面有个各种人对他的评论,要不要放在里面?”我看了看,大致是房龙这类史学家和罗曼罗兰的名人名言。“有一定参考价值,放进去吧。”
“那一页就放不下了,”版面组的人跟我反驳,“光是作者介绍就得两页,这还是不放照片的,一张 A4 纸根本放不下。”
“那你们不能做两张 A4 纸吗?”线上素材组的人不服。
“老师不是说一张宣传单吗,两张 A4 纸我这不是白分版了?”
“两张 A4 纸都这么分,横着拼起来不就行了吗?”
我按学生说的笔画了一下:“那就是五折六页了,这倒是个办法。可是六页正反面可就是十二版内容啊,除去封面封底和作者介绍,还有八版,再除去三个作品推荐,就还有五版内容不知道放什么啊?”
下课铃响了。我们除了版面分出来了,图片和文字素材收集了一些,几乎什么都没干。我有些沮丧,不知道学生们能不能完成这份任务。但学生们跟我说,这节课下课是大课间,全班不去跑操的话还能再多出四十来分钟。我看出来学生虽然有想帮我完成的意愿,但更多的还是不想去跑操,但他们确实也没做完,我也确实需要他们,便只能帮他们跟年级主任请了个假,让他们在机房多忙一会儿。
所以,这五版放什么呢?
“放我们写的东西吧!”文字编辑组的人建议。
“你们写的不是推荐理由吗?”
“可一版里最多放两个推荐理由就基本满了,我们其他人写的就没意义了呀。”
“虽然确实是这样,但是全放上去五版也放不下吧?那不就做成个手册了吗。还全都是文字。”我虽然这么说了,但学生的话确实提醒了我,如果推荐作品中只能放两三个人写的内容,那这份成果就不能叫全班同学的成果了。60 多人的内容,怎么放在两张 A4 纸上呢?我旋即想到了学生们之前在讨论“怎么听音乐”时提到的东西:二维码。如果我能把所有学生的文字内容都收录在一个网页里,那只要提供这个网页的链接,所有学生的成果就都能看得到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先把实物做出来,之后有什么要补充的往网页里填就行了。
我立刻让班级里推荐理由没写好的同学先别写了,这个星期放假之前能交给线下素材组的人就行。我让他们回家之后汇总成一个 word 发给我就好了。
“已经有不少人发过来了,老师你现在要吗?”
“那先发给我看看吧。”
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语句之璀璨简直惊为天人,这些推荐理由写的太文艺范了,我属实是没想到这帮学生的文字功底能如此之好,但好的方向又不太对。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写的能称之为推荐理由,大部分人写的内容凸显一个“高深莫测”,华丽而又不知所云。倒也不能说不知所云,这个词用的太重了,确实也能跟音乐沾点关系,但更像是听完音乐之后发出的感慨,而不是为什么要向别人推荐这首作品。
收都已经收上来了,再让他们重写未免有些残忍,我便想着改个题目吧,怎么能更合适一点。我把文字编辑组的人招来,询问他们的意见。文字编辑组的人表态:“要么叫音乐评论呢?或者音乐评价什么的?前面作者介绍里不也有人物评价这个栏目吗?”确实,评论评价之类的词比理由更合适,但我总感觉这种标题配不上如此华丽的文字。经过协商和讨论,我们又结合了人物评价那个部分的内容,决定将作品下方文字的呈现方式改为一小段文字配上评论者的署名,初步定下了“一句话评价”这个题目,但还是觉得普通,最后换成了“一句话锐评”。“锐”这个字才能确实地体现学生表达的超前和思维的直白。至于其他没有被选上的,统一在 B 站创建个文集,然后一并收录进去,把文集的链接改成二维码,放在版面的某个位置就成。
# 字数与新作品
定下来叫什么之后,其实也就快上课了,东西虽然还是没做出来,不过这也在我意料之中,多给了 30 多分钟,其实成果已经十分斐然了。线上素材组基本完成了所有任务,并且在素材交付之后把“一句话锐评”全给补上发过来了;审核组的人在删减和挑选之后交给了版面组;版面组也用 PPT 把图片和各个板块的标题都插进去了,只是看起来还比较简陋,图片和文字的层级还有些问题,不过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了……只要线下素材组能把剩余同学的成果收集齐,文字编辑组再把所有同学的成果二次加工一下,这份推荐指南就算出来了。
我晚上回家把白天的成果简单改了改,美化了一下,发现了一个矛盾:我们想要减少一版内字的数量,以保证使用者看起来不会累和乏味,但现在交上来的除了版面背景就是字,没别的了。二维码放进去虽然实用性拉满,但着实是丑,如果只有二维码和文字的话,这码还不如不放。字号和字体姑且能稍微减缓一点这方面的问题,但终究治标不治本。版面内总得有些其他要素的。
于是我上网搜了搜其他带“推荐”字样的公众号文章或者网页,最多的就是电影推荐,我发现他们除了电影截图这种音乐做不到的手段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推荐程度”。比如“推荐指数”“个人推荐度”“推荐星数”之类的内容。确实是直观又实用。我虽然现场硬编一个上去也能见效,但最后还是觉得送佛送到西,都已经让孩子们做了这么多东西了,不差这一项。更何况我编出来的东西是建立在我自己的认知之上的,难免跟学生认知有偏差,学生推荐出来的才是真实可靠的。我这才想起来,我本来就是准备设计个问卷来统计一下推荐曲目的。于是我简要设计了一个问卷,一共就包含两个填空题:
1.你认为贝多芬最知名的作品是哪一部?按你认为的知名程度依次填写。
2.你认为贝多芬哪首作品写的最好?请为你了解过的贝多芬作品排序。
用票数计个分,两个问题综合一下,推荐程度就基本出来了。 版面上多些星星,终归是直观好看些。
没想到问卷又引发了新的问题。统计上来的除了单元里教的三首作品,还有“悲怆”和“月光”高举前列。本来我在之前找学生聊天的时候他们谈起过这两个曲子,但我没想到这两首在学生群体中认可度这么高。我专门又调查了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普遍提到这两首曲子,结果是因为我找学生座谈的那天之后,这些学生回班聊天把座谈内容扩散了,结果整个班级短暂的风靡了几天《节奏大师》和《别踩白块儿》的手机游戏,甚至有同学还发了《节奏大师》“贝多芬病毒”的完美通关视频。
该不该在指南中为这两首作品单列一版呢?如果只是做个单纯的推荐指南,我自然不用纠结,直接加上去,该补什么补什么就完了。但是,我现在手上这份“贝多芬音乐推荐指南”的半成品,名义上是学生在完成大单元课程之后的表现性任务成果,我课上根本就没提这两个作品,出现在推荐里太莫名其妙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只推荐我课上上的三首作品,显得确实有些局限,而且就知名度而言也不客观。更何况新版的指南还有五版内容不知道放什么,这两首曲子放进去倒也能缓解一下排版的压力。所以我还是决定遵从学生们的真实统计数据,把这两首加上。
加两首曲子并不是只加文字这么简单,还需要加合适的背景和对应的“一句话锐评”,我只能再联系两个熟知的学生,帮忙写一下这两个曲子的评论,自己上网找跟“悲怆”与“月光”相关的图片。
# 成果展示
虽然指南的制作已经临近尾声,但一个遗留问题仍旧没有解决,那就是:多出来的版面,内容放什么呢?一张“一句话锐评”的二维码加文字解释最多也就放一个版,“悲怆”和“月光”最多也就放两个版,还剩两个版面不知道放什么。能不能直接去掉一个小正反面呢?那另外一张就不是 A4 纸了,制作和打印的难度大增。
我在办公室为这两版内容愁的焦头烂额,美术组与我同期的刘强老师看我一直愁眉苦脸,问我怎么了,我简要陈述了一下缘由,问他有没有什么好想法。他提建议:“要不然放点美术作品进去?”我其实也不是没想过,但音乐推荐里面放美术作品,未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更何况能放什么美术作品呢?“对音乐内容有很多视觉化的表达啊,有好些人的名画都跟知名音乐有关。”
“那有谁的作品是画贝多芬的曲子的?”
“……没有,虽然名字有相关的,但内容基本都没啥关联。”
其实哪怕有我也不会放进去的,一不是学生成果,二影响内容主题。思来想去,我问刘强:“要是让学生画贝多芬或者画他的作品呢?”
“画标题还是画内容?”
“什么意思?”
“是给贝多芬作品的标题随便他们怎么画,还是画出来的东西要跟音乐内容相关联?”
“哪个难?不能都有吗?”其实我已经知道答案了,但是还是问出了口。
“都难,画标题是表达自己,画内容是表达他人……不过要是光画贝多芬,倒是简单,虽然不能指望学生能有什么风格化的表达,但美术里确实是有贝多芬的石膏像的。”
我其实也学过美术,但我从未听过贝多芬的石膏像,立马被激起了兴趣:“当年素描里男石膏像不都是什么大卫小卫海盗马赛伏尔泰啥的吗?什么时候有贝多芬的石膏像的?”
“一直就有,你没听过可能还是没学到地方,不过主要是因为贝多芬用到的地方不多。”
“怎么,他难画?比马赛简单多了吧?”我以为贝多芬的石膏像肯定跟平时见到的肖像差不多,发型肯定像马赛,又没有马赛那么狂乱的胡子,没道理用到的地方不多啊。
“因为素描里的贝多芬石膏像不是一整个头,就是一张脸,就这还不是常用的,一般都用几何构造的切面像,大多是用来给学生讲五大调子,理解面部明暗变化用的。”刘强一边说着一边从手机里搜出了贝多芬的切面像。我一看,果然见过:“原来这是贝多芬啊?这哪像贝多芬了?”
“切面像确实是抽象了些,这张就像多了,这种在美术里其实都不能叫石膏像,只能叫面像,因为没发型没脖子没动态。”刘强又给我看了圆像的贝多芬。我可算是看出了些眉目:“也不太像,我发现贝多芬没了头发还真就不太认得出来了。”
“让学生画张这个算是成果了吧?”刘强安慰我。
“我音乐课上完了学生做了个美术作品,这算什么呢?”
“额……你看啊,贝多芬的面像其实还是挺难画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面部这些细微的肌肉状态还是很能体现贝多芬性格的。你就这么说:‘学生一开始画的徒有其表,上完你的课之后……’”
“上完我的音乐课之后美术水平突飞猛进?作画能力判若云泥?原来的画死气沉沉,现在的画栩栩如生?”我打断刘强,打趣道。
“不是!他上完你的课之后不就知道贝多芬的性格了吗,肯定就理解了贝多芬为什么要皱眉,嘴角为什么要下沉,他画这个石膏面像的时候不就更能体现面部情绪了吗?”
“……说的很有道理,但谁来画呢?”
“我那边有张现成的,你要不要?”
“说了半天还是放你的画啊!?学生的水平能跟你比吗?”
“那就从素描社团里挑一个,我布置几个基础好的同学这周画贝多芬,给你挑一张不就完了吗?”
“那你上面那些花里胡哨的话跟上不上我的课也没关系啊,你素描社团里有我的学生嘛?”我抱怨。
“有没有不要紧,学生经过我的指导画的更好了,跟听完你的课画的更好了,从结果上讲不是一样的吗?再说了,我指导的内容不就包含你课上的内容吗?”
我不得不承认刘强说的对,学生只要知道了贝多芬的性格和作曲状态,能对应到素养上的提升就行了,确实没必要纠结是谁来引领落实的。更何况这份指南里确实也缺少除文字以外的学生成果。
# 还缺一点儿
我把经过我美化的 PPT 文件又发给了版面组的同学,询问他们还有什么好想法,他们也没有了。于是我让他们先继续排版,不要为了凑齐版面而把文字图片什么的弄的很大,我再想办法。我又找到了线上素材组,问他们关于作品和作者还收集到什么没有?都给我。结果自打上次结束,他们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回去啥也没干。当然,这主要怪我想的太简单,上次弄的太仓促了。我便再次拜托他们上网找点跟作品相关的素材来,什么方面的都行。
事实证明,学生们的思维想法还是开阔的。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学生的微信,发给了我十几个视频:一个《命运》的动态动画视频,和其他好多贝多芬作品的现场交响乐视频,其中卡拉扬指挥并导演的占绝大多数。我垂死病中惊坐起,对啊,怎么没介绍卡拉扬呢?课上还专门上了来着,怎么推荐指南里把他给忘了。
至此,指南的内容设计终于尘埃落定。在我与学生经过进一步的商讨和美化后,还以推荐作品为基础加入了一个歌单,后来嵇主任看我们做的热火朝天,又以他的名义组织了一节作文课,合作在指南里加了个音乐随笔的栏目。
# 成果?
淘宝效率很高,我把设计好的版面发给客服之后,没几天快递就寄回来了。我拆开淘宝寄来的箱子,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贝多芬音乐推荐指南》,检查起来。目所能及,几乎毫无瑕疵,印刷的质量很高,连色差都没有。但我仍旧皱起了眉,并不是对这份成果不满意,只是感到有些空虚。
我陷入了沉思:学生在完成这份指南后,真的获得了素养的提升嘛?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们确实都成长了。但这算学习成果吗?我不知道。他们提升的素养跟我上的音乐课有关系吗?我也不知道。一份成果的体现,涉及了如此多的学科,如此多的方面,想把它单纯归类为一个音乐大单元表现性任务的学习成果,太过局限和片面了。可我需要反过来更改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吗?我需要把数学、语文、美术甚至信息的课程元素都融进这个大单元吗?我不想这么做。但我明确的知道,单纯靠我三节音乐课,这单元就是上的再好,学生也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份精美的手册来的。所谓“大单元”,可能也大在课程融合上吧。
我停止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安慰,继续补起我没认真写完的单元备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