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特展没有《寒食帖》?
眼下,北京故宫正在办苏轼特展,但苏轼最出名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却没有在展览中露面(复制品不算)。

倒不是故宫小气,只是《寒食帖》真迹不在故宫,至少不在北京故宫。

《寒食帖》录了两首诗,这两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因为诗的开头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元丰三年的事。
至于苏轼书写此卷的时间,可能是在元丰六年,或者更晚。
但再晚晚不过元符三年(1100年),因为那一年黄庭坚看到了这幅作品。😮

黄庭坚当时在后面留了题跋,把苏轼一通夸,夸得都有点过分: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也就是说就诗歌而言,可以和李白相比;👍
就书法而言,则是继承了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的衣钵。👍👍

到了明代,董其昌看到了《寒食帖》,也在边上留了跋语:
余生年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

到了清代,乾隆不满足于普通的盖章、题跋,还在卷右加了个开头。
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雪堂余韵”,“雪堂”是苏轼黄州时期的一个厅堂。☺

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
圆明园被毁,藏于圆明园的《寒食帖》从此散入民间。😶
到了1918年前后,《寒食帖》辗转到了颜韵伯手里。
颜韵伯在《寒食帖》的流转史中有重要意义,因为1922年他带着《寒食帖》去日本游玩,最后将其高价卖给了菊池惺堂。🙃

转过年来,也就是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菊池家也遭了灾。😱
菊池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将《寒食帖》抢救了出来,这也是《寒食帖》今天有火灾痕迹的原因。
之后,菊池曾托朋友内藤湖南保管《寒食帖》。😳
内藤湖南就将《寒食帖》如何流入日本、菊池怎样保护都写进了跋语。

1945年,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
之后,民国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嘱咐友人在日本打听《寒食帖》的下落。
到了民国纪元四十八年,也就是1959年,王世杰终于买回了《寒食帖》。😬
此时,国民党已败退台湾,所以《寒食帖》最后去了台北故宫。
文字 | 买不到门票的咸鱼癸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咨询相关事宜
❤教务长3(大凝爱书法的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