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今日门何在——地安门

本文是 消逝的营造 系列的第五篇。
地安门原是皇城的北门,民国年间为修建大明濠排水干线,拆除皇城的西、北、东三面城墙,用城砖砌筑排水暗沟。从此,地安门孤立地存在于地安门内外大街和北皇城根大街道路交叉路口中央。

1949年以前,地安门属于工务局所管设施,是北城养路道班的工具房。1949年,北京市建设局接管地安门,分配给工程六队,仍做工具房。
1951年二季度,孔庆普调查地安门并建立技术档案。地安门是一座砖木结构门楼式建筑,门楼建在一个长方形台座上,台座东西长40.30米,南北宽15.30米,四周有一圈青石板台明,石板宽95厘米,石板厚26厘米。
地安门面宽7间,进深2间,中3间是通道,两端各是两间屋,东西长39.35米,南北宽13.55米(图三)。明间开间(柱中-柱中)是7.45米,次间开间(柱中-柱中)是5.75米,次边间和稍间的开间(柱中-柱中)均为5.00米。通道间内有6根明柱,两根半明柱,中间的两根明柱和两边儿的半明柱之间,上有门头隔板,两边有门框,下面有门墩石,门扇皆无存。通道间内的木结构全是刷红色油漆。通道间内的墙壁是黄色混水墙面,3间通道间的地面铺墁青石板。两端各是两间屋,每个屋东西宽(外墙)10.45米,南北长(外墙)13.55米。屋门相对开设在通道里。屋的南面下半截是砖坎墙,上半截是竖向木棱窗户,屋内四面是白色混水墙面,地面铺墁大方砖,中间有一根明柱,刷白色油漆。外墙是四角硬,红色混水墙面,下碱是城砖清水墙。
南北向的车辆由明间通行,两个边间走行人和慢行车。北皇城根大街上的车辆和行人从地安门北面通过,地安门的东西两端有道路连通。
1954年11月下旬,市政府行政会议批准拆除地安门。地安门拆除工程由养工所综合技术工程队施工,当时工程队正在做四牌楼拆除工程的准备工作。于是抓紧时间,插空实施地安门拆除工程。
地安门拆除工程于12月上旬开工,当月中旬完工。门楼顶儿的瓦面拆除以后,下面是青白灰掺灰泥苫背,北坡的望板上未铺任何东西,南坡的望板上中间部位有一段铺单层油毛毡防水层,东西长5.20米,从上到下是4道,油毛毡的宽度是91.50厘米,非常密实,于是用斧子剁下来一块样品,送到试验室去检验。检验结果,油毛毡的成分是石油沥青、动物细毛、石英石粉,表面粘一层云母粉。
市民看到油毛毡,误认为是金属板,于是传出"地安门屋顶儿上铺的是铅板",又传出"地安门屋顶儿上铺的全是铅板"。
屋顶木结构全是红松木料。两间屋的墙壁全是用城砖砌筑,墙壁厚50厘米。墙内柱和明柱也全是红松木料。墙壁和木结构拆完以后,在台座上留下24个柱基石。

根据西安门的情况,柱基石下面也应该有元宝和银锞子。移动柱基石之前,通知保卫组干事吕克义,时间不长,吕克义和总支书记陈永棠来到工地。由两名石工高吉贵和刘福禄移动柱基石,估计在中间的两个柱基石下面可能有银元宝,于是先移动中间的这两个柱基石,果然,在中间的两个柱基石下面各有一个银元宝,其余22个柱基石下面各有两个银锞子。由陈永棠和吕克义负责处理银锞子和元宝事项。
因为围观的人很多,靠近的人们看见是银元宝,于是在社会上传出"地安门拆出了大元宝,元宝的个头儿有馒头那么大"。
地安门拆完以后,因为冬季不能铺筑沥青路面,只能先筑土路基。地安门的地面高程比路面的设计高程高出许多,于是将地安门的石灰土基础全部刨除。地安门南面的现有路面也较高,要适当降低,在地安门南面约6-7米处,发现地安门内的两栋值班房的城砖墙基和石灰土基础。城砖墙基底部厚100厘米,整体墙基东西宽6.58米,南北长16.50米。下面的石灰土厚约45厘米。

记得2011年3月,北京发出新闻消息要复建地安门!经过考证,地安门旧址就在地安门十字路口处。据了解,为了不再阻塞交通,地安门“南移复建”的可能性极大。
新闻叙述的语调是兴奋的,因为又一座古城门重建,显出文化气象。但拆除与重建之间有一种缺失,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拆除的时候,有一千种理由,拆除的人总显得理直气壮。重建的时候,有一万种理由,重建的人总显得底气十足。
那么我想知道,这拆时的理直气壮和重建时的底气,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心情呢……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