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穿越求生指南】洋钱和大洋、小洋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史料组整理编写,选自《罪恶的旧社会》第一册(1978年11月出版)

我国很多地方,过去都把银元称做“洋钱”,为什么在钱字前面要加个“洋”字呢?关于这个问题,说来可话长了。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我国以前,我国主要的货币是白银,零星的交易则用铜钱。当时使用的白银,主要是银锭,有元宝、马蹄、秤锤、饼、馒头和较小的珠粒等各种不同的形状,还有散碎的银两,它们的成色(即所含纯银成分)也各不相同,使用的时候,既要称重量,又要把各种成色不同的银子换算成标准的银子,因此很不方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银两制度的不方便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外国银元已有流入中国,到了清代,外国人来中国贸易的日渐增多,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最先流入中国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银元,以后墨西哥、美国、英国、日本的银元也陆续流入中国。在十九世纪前半期,流入中国数量最大,流通最广的要算西班牙的“本洋”。到十九世纪后半期,因本洋停止铸造,墨西哥新铸造的“鹰洋”才逐渐取代了本洋在中国的势力。因为这些都是外国的钱币,所以我国民间就把它称为洋钱。
外国银元最初在中国也是当作银块使用的,在使用时也是以它的重量,并换算成标准银两来计算的。这些外国银元的成色不及我国的白银,因此在与我国的白银交换时要贴补成色。后来因为本洋在我国流通日广,又因为它的成色和重量比较一律,从十九世纪初起,它就以个数来流通,而不再用秤来称了。这样当然比使用银两方便得多。本洋就逐渐成了在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了。过去外国银元和我国白银交换要贴补成色,后来外国银元对我国白银的比价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英、美等国的侵略者还勾结中国的奸商,把中国的白银大量贩运出口,又把外国银元大量输入中国,从中渔利。当时一个成色比白银差的、重七钱二分的本洋的市价竟相等于上海“规元”(一种标准白银)一两。根据一八五六年的估计,流入中国的本洋约有五、六千万,这一年外国侵略者从中获利白银达一千多万两。鹰洋流入中国的数字更大,在一九一一年时,据估计在中国流通及贮藏的鹰洋约在四亿到五亿之间。从外国银元输入中国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侵略者曾经掠夺了我国多么巨大的财富!
当时的清政府,既不维护国家主权,又完全缺乏关于货币的知识。在很长的时期里,听任外币在国内流通,而没有自铸银元。直到一八八九年,清政府见到铸造银元有利可图,才开始在广东正式铸造银元,以后各省也都仿行。 把银元称为洋钱在民间已成习惯;并因这些银元上有盘龙的花纹,所以民间称它为“龙洋”。当时的龙洋要依附于鹰洋的势力,才能在市场流通,鹰洋的重量是七钱二分,因此龙洋也就只能仿照这一重量来铸造。以后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等铸造的银元也都沿用这一重量。这也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在货币方面的一个表现。清政府在自铸银元的同时,还在一八九〇年开始铸造银角子(亦称“毫洋”),规定十个银角子合一个银元,作为银元的辅币。最初在广东铸造时,因为客观上的需要,颇受各方面的欢迎。由于银辅币的成色比银元低,铸造银辅币比铸造银元获利更大,因此清朝各省的封建统治者和后来的新旧军阀都争相滥铸。结果是造成银辅币的数量过多,并且成色越造越低,银角对银元的比价也逐步降低,破坏了银角和银元之间固定的兑换比例,货币制度也日益混乱。银角以广东省铸造的数字为最大,其中尤其以“双亳”(即两角的银币)流通最广。在抗日战争以前的几年里,这种双亳一般要十二角左右才能兑换一个银元。因此,民间就把一个银元称为大洋一元;一个银元的十分之一,称为大洋一角, 而把银角的一角称为小洋一角.把一个双亳称为小洋两角。
旧中国货币的混乱,还表现在铜元与银元、银角之间的关系上。铜元最早于一九〇〇年在广东铸造,为了区别于原来传统使用的圆形方孔的铜钱(制钱),中间无孔,亦称铜板,上有“每百枚换一元”的字样。原定十个铜元换一个银角, 十个银角换-一个银元, 都是十进位的。后来铜元的命运和银角一样,由于同样的原因,铜元对银币的比价日益降低。各省军阀还滥铸“当五十”、“当二百”等铜元,搞得十分紊乱。在抗日战争以前的几年里,上海市场上,一个银元大约要合三百个左右的铜元,一个双毫银角约合五十个左右的铜元。
清政府、封建官僚、各地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铸造银元、银角和铜元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加强压榨。通过这些钱币的铸造,大量劳动人民的血汗流进了清朝皇室、封建官僚、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私囊。他们滥铸钱币而造成的币制混乱给我国劳动人民带来了长期的苦难。银元、银角和铜元之间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市价时常变动,因此就出现了从中进行投机取利的钱兑业,劳动人民在使用钱币时经常要受到他们的剥削。旧中国钱币制度的混乱,也被工业资本家用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如工资明明是应当按大洋计算的,但有些工厂在发工资时,资本家把不满一元的尾数,就按小洋来发。如一个工人的工资是九角九分,资本家在付给银角和铜元时,还是按十进位的办法来付,即只发给小洋九角,铜元九枚。以一九二五年的市价折合,实际上还不到大洋七角一分。不仅如此,资本家有时还利用罚工资把工人工资的大洋整数罚碎,使工人遭受罚工资和大洋改发小洋的双重损失。商业资本家在收购农产品时用尾数给小洋的办法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事则更为普遍。有人会问:是不是农民可以备好一个找头,把不满一元的缺数找出去,换取一块大洋呢?这是不行的,资本家会说:“破洋不找。”因为零头给小洋是他们剥削农民的方法之一。太仓县沙溪镇恒丰裕花行在一九二三年前后,就利用大洋、小洋对农民进行克扣,在每年棉花上市的三个月中,仅仅在这方面的克扣,就能强取农民血汗上千元左右。其他如典当等也都有用这种办法对劳动人民进行盘剥的。

大洋、小洋,都已成为历史上的东西了,年轻的同志可能还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我们写了这篇介绍,并附了几张照片,希望读者了解了我国货币史上这一段的情形以后,能更好地体会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所过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