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及真题精选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及真题精选简介:
本文为节选,题库含真题/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模拟考试(具体请查阅),每年进行更新。
题库摘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中用于分割与联系园林空间的常用造景手法。[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答:(1)分景:是指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将大面积的园林空间划分成若干小面积的局部空间所形成的景观。分景是细化古典园林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之一。
一般对于大型公园或大型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依据园林功能分区和使用目的的要求,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景区空间,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景观境界,各具特色的分景可使整体古典园林空间设计丰富多彩、魅力无旁。
园林分景的设计:对于大型公园或城市绿地,应依据园林设计功能分区要求专门设置不同的园景区域:如中心广场区、喷泉广场区、儿童游戏区、水景区、垂钓区、大型草坪、花坛区、种植区、观赏区、休闲购物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对于不同古典园林区域的位置选择,要注意将安静休闲区、垂钓区等与儿童游戏区、购物区分开设置,动静分离,以免相互干扰。对于每处园景区域,要做到区域的功能特征突出,使用合理,景色丰富多彩,达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
(2)隔景: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落实分景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和各种材料所形成的景观,称为隔景。作为隔景,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实隔、虚隔及虚实相结合的分隔手法。
①实隔:常采用实墙、山石、建筑、密林等方式分隔空间,使游人的视线在一个空间看不到另一个空间的古典园林暴观。避免相邻景区人群干扰和声音干扰。
②虚隔:常采用水面、小桥、堤、岛、植物、道路等方式,使游人的视线通过遮挡还是能从一个空间看到另一个古典园林空间的景观,虚隔的方式丰富景观的层次,使得景致更深远、丰富,具有观赏性。
《园治》中,关于水榭的描述:“榭也,籍也……”翻译这段话,并说明成书作者,朝代。举例说明水榭的选址,体型,方向。[华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
答:“榭也,籍也。籍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意思就是:榭这种建筑是凭借着周围景色而构成的,它的结构依照自然环境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形式。
《园治》,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在园林建筑中,榭是园林景色中的“点缀”品,是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的,虽不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物,但对丰富园林景观和游览内容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建筑性格上,以轻快、自然为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地配合。
榭的功能多以观景为主,也可满足社交休憩的需要。榭属于临水建筑,在选址、平面和体型设计上,要特别注重与水面和池岸的配合关系。
一般在不同地域的园林中,由于外界环境不同,其形式也不相同。
(1)江南园林中的水榭:由于私家园林面积较小,所以榭的尺度也不大,形体多取水平线条,建筑物一半或全部跨入水中,下部以石梁柱结构支承或用湖石砌筑,并让水深入底部。如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网师园的“淫缨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2)北方园林中的水榭:具有北方宫廷建筑特有的色彩,建筑浑厚、持重,建筑尺度较大,造型多样。如北京颐和园的“洗秋”“绿饮”两个水榭。
(3)岭南园林中的水榭:由于气候炎热,水面较多,因此创造了一些以水景为主的“水庭”形式,多位于水旁或完全跨入水中。
简述承德避暑山庄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过整理后地貌环境,县备的特点。[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研]
答: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整理后的地貌环境,具备着以下五个特点:
(1)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小溪流和湖泊,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2)湖泊与平原南北纵深连成一片;山岭则并列于西、北面,自南而北稍向东兜转略成环抱之势,坡度也相应由平缓而逐渐陡峭。
(3)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层峦叠翠,武烈河东岸和山庄的南面一带多奇峰异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
(4)山区的大小山泉沿山峪汇聚入湖,武烈河水从平原北端导入园内再沿山麓流到湖中,连同湖区北端的热河泉,是为湖区的三大水源。
(5)山岭屏障于西北,挡住了冬天的赛风侵袭;又由于高峻的山峰、密茂的树木,再加上湖泊水面的调剂,园内夏天的气温比承德市区低一些,确具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
秦汉时期著名的建筑宫苑有哪些?[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言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言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渴水为池,筑为蓬、渍”。汉代,在圈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固的传统。
秦汉时期较著名的言苑主要有:秦朝有咸阳言、阿房言、兰池言等;汉朝有上林苑、建章言、长乐宫、未央宫等。
(1)咸阳言
咸阳言是中国奏代言殿,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当初奏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言室,至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该言又经扩建。据记载,该言“因北陵营殿”,为奏始皇执政“听事”所在。秦末项羽入成阳,屠城纵火,咸阳言夷为废墟。
(2)上林苑
上林苑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奏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言苑,规模宏伟,言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言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奏汉时期汉族建筑宫苑的典型。建章宫位于其中,并挖有太液池,池中筑蓬莱、方丈、渡洲三座岛,形成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模式。
(3)未央言
未央言,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西汉皇家言殿,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公里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在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的龙首原上。西汉时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言之西,汉时称西言。为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
简述清代造园著作《一家言》作者、园林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
答:《一家言》全名《签翁一家言文集》,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字签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平生漫游四方、遍览各地名园胜景,颇以自己能作为造园家而自豪。先后在江南、北京为人规划设计园林多处,晚年定居北京,为自己营造“芥子园”。《一家言》共有九卷,其中八卷讲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
李渔认为“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即人们不能经常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乃退而求其次,拟大自然而创为园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反映园主人或造园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受。因此,“主人雅而取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
在“房舍”一节中,李渔竭力反对墨守成规,押击“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丝毫不谬”的做法,提倡勇于创新。
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并举出他自己设计制作的数例。
“山石”一节尤多精辟的立论,李渔非常重视园林筑山,认为它“另是一种学问,另有一番智巧”。他主张叠山要“贵自然”,不可矫揉造作。此外,在“山石”一节中李渔还谈到石壁、石洞、单块特置等特殊手法,并从“贵自然”和“重经济”的观点出发,颇不以专门罗列奇峰异石为然。他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这都是宋以来文人园林的叠山传统,与计成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简述圆明园的营建过程。[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研]
答: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1)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皇四子胤植的园林。
(2)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避喧听政”。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言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蜓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3)乾隆年间,对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4)嘉庆年间,对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5)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
注:本文为摘录,源自公众号【攻关课堂】资料完整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