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论 0007
首先设计了一张示意图,用来表示性格体系之中的,各种内涵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以此来比较直观的阐述,性格内部与行为外观之间的对应变化,这样可以先对其有一个表面化的概念性认识,方便以后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或者说绝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就是以每个人的性格来预判可能会进行的行为,又或者是去解读每个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目的都是些什么。但是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自己既没有时间和条件,对方也不可能配合性的去做一套分析测试,因此只能依靠预先所判读到的,对方的大约性格,也就是图上面的第一条。一端是“绝对的自大”,另一端是“绝对的自卑”,其他所有的性格都只能是在这两者之间滑动。由此可以对应出下面的四条内涵变化,而任何人的最终行为,都要依从于对所有内涵的综合体现原则。
由上往下看,第二和第三条是性格的主体内涵,也可以叫做行为的精神主体,我们将其称作“性格的自然性基础”。这是上帝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进行的统一规制,因此任何人都有走向自信的自大,或者不自信的自卑的可能。自大者主动,自卑者被动,这都是不可变的原则。而且他们是处于总量一致下的,两极属性占比的博弈关系,而这个博弈的占比结果,才是真正的后天养成状态。
第四和第五条是性格的接受内涵,也可以叫做行为的外延主体,我们又称作“性格的人文性基础”。他们的最主要部分,就是对群体性认知的教化建设结果,所以会处于比较单纯的强与弱,多与少的增减状态。其中,理智更具有自我个体性的趋利避害的生存意义,因此排在第四位。道德更具有社会群体性的趋利避害的生活意义,那对自我的影响一般都会小于理智,所以排在最后。
以上也代表了每一个人的外部生活环境,对各自具体的后天影响和互动状态,而这四条内涵之间的内在相互影响,最终又决定了其性格作用下的行为走向。既然所有的性格都是在两极之间滑动,那所有的行为也只能在两极之间滑动。从图上看,随着上面性格这个点的移动,下面行为的这个点必然会保持联动性变化,而两点之间的连线所切到的,就是其性格行为背后的内涵意识。当然,现在还处于对行为的整体表象判读阶段,这叫做“类似性格的统一性行为特征”,简称“行为特性”。但只有先读懂这些表象的内涵,才能深入并准确的判读出更深层的精神思想表达,细节和变化。甚至倒推出每一个性格的局部属性与欲望所向,并针对具体的主客观现状变化,去理解不同的真实反应。而到了这种时候,自然就会对行为进行更有效的评估,甚至对后续发展的预估也相差不远。
我对具体的行为形式细节并不感兴趣,认为他们太麻烦,讨论的性价比也不高,尤其是在这里没有具体针对性的情况下,也很难做出理论性的精确假设预判(这基本都会走向经验教条主义),那就交给更专业的专家好了。其实所有人的关键点,不就是想知道对自己有没有,或者会有多大的伤害性么?难道还有其他的想法?所以只要知道对方想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其行为的特征会是什么?这也就足够了。如果能借助之上的了解,来修正自我的认知和建设,而走向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贤者。
从图上还可以发现,自大和自卑这两种性格,虽然存在着自信主动和不自信被动的表象行为差距,但在其他三条内涵上却都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这就叫做“行为性质的两极对称原则”。可以理解为采用不一样的行为表现,来表达同样的内在认知状态。总之,越走向两极性格也就越自私,越缺乏理智和道德属性,后面会详细讨论他们的原因,以及之间的更多深层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