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历史角度解读俄官员称俄中贸易实际完成去美元化

2023-09-10 15:35 作者:邓德全说书  | 我要投稿

中文的国际关系史教材有意或者无意的漏掉了一个很关键的历史事实那就是

苏联根本就没有加入战后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是被拒绝加入,而是主动拒绝加入

换句话说,对于俄罗斯而言,其加入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过是从1990年开始,到2020年基本结束的这么一个短短的30年的事情而已。沉没成本不高。

而且加入这个体系的代价是直面每8-10年左右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光没收益,还有负面影响。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基本都结结实实敲在俄罗斯的脸上。

国内专家写过一些文章在讨论这两次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上其他学者的一些零散意见,结论是在俄国人眼里,这两次金融危机基本把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信誉消耗干净了,换句话说,退球的打算早在2010年左右就有了,不是14年才做出的 所以俄国和中国的国际社会责任观是不一样的。

俄国不少学者已经开始认为,对雅尔塔-波茨坦体系的国际责任终止于1991年,即以苏联解体为限度。

自1991年之后,俄国无需对雅尔塔-波茨坦体系和后雅尔塔-波茨坦负有任何形式的国际责任(道义,人道主义等都不负有),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承认当前的国际体系是雅尔塔-波茨坦体系的一个变种,直言雅尔塔-波茨坦体系结束了,没了。 简单来说就是搞事无罪,造反有理

尽管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回顾过去总是能够总结经验,经验和逻辑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源头。

我们回顾过去也许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将来。

我们对比的看看信用货币的历史。

如果我们现在来到15世纪的荷兰,会发现一些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少见的现象,一个生产商给了另一个贸易商一批毛呢,但是贸易商并没有立即付钱,而是给了给了他一张白条,白条承诺在半年之后付清这笔毛呢的货款,然后他把毛呢装上船,送到海外销售。但是毛呢的生产商需要采购羊毛,不可能等半年时间,于是他在这张白条的背面写了一些字据和声明,然后将它抵给羊毛的供货商。如果在这半年内羊毛商需要用钱的话,还可以接在在这个白条背面写字,然后转让这张白条。这张白条就叫做汇票,后面写的字,就叫做背书。

最后你就发现,这张白条实际上已经在流通中成为了一种货币,也就是说在第一个贸易商把毛呢装上船,并且开出一张汇票开始,那么就等于在经济体中创造出了一种货币,在这个过程中出了开票人的信用之外,没有任何抵押品,在流通过程中,会加入背书者的信用。

如果顺利的话,半年之后那么这个贸易商在海外卖掉毛,赚到一大笔钱,付出了这笔款项,然后他会购进更多的毛呢,开出更多的汇票,然后毛呢商会生产更多的毛呢,采购更多的羊毛,最后羊毛商业会从此获利,整个经济体就加速繁荣起来。

假如这个过程发生在其他地方,你想要的毛呢,那么就必须用真金白银的购买,如果你没有钱需要打白条赊账——抱歉,小本经营概不赊账。

然后贸易商不得不用很长的时间攒钱来购入商品,这个过程有多长,或许半年或许一年,甚至一年之后,他都必须减少采购的数量,那么这个过程又会限制毛呢的生产数量,进一步影响羊毛的采购数量。

在经济的发展中,(信用货币)金融起到的不是加速器的作用,而是火箭助推器的作用。

在这个经济扩张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通货的膨胀。只要一个国家的运气够好,手气够顺,那么经济就能够以几何等级的速度进行扩张,当然如果手气不顺就呵呵了。然后在你手气不顺,经济衰退时,又会看到通货的紧缩。

所以很早之前,荷兰人就意识到,商品流通中的“钱”的数量和一个国家中拥有的贵重金属并不等值。

信用和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钱”,这些多出来的钱一方面可以用用在国内来繁荣自己的经济,当然物价会上涨,当时的荷兰是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在国外,荷兰商人用汇票收购外国的商品,也就是说你用白条子换来了别人流血流汗才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是说,依靠金融,荷兰人用最低的成本——纸片和签名换取东西——这比贩毒还赚钱。

外国人都知道荷兰人用纸片换东西在耍滑头,但是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同时也是精品产品的生产商,荷兰人可以提供给你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别人无法给你的,所以你不得不和耍滑头的荷兰人做生意,这就是经济的吸引力在维持他们对外国人征收铸币税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兰纸片”开始大踏步的攻城略地,不仅限于和荷兰有直接生意往来的地区。

比如你在家乡想做生意,但是苦于缺少融资渠道,所以听说在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借钱方便,于是你就打包去荷兰,在荷兰的窗口你谈好各种条件和利息,对方开始放款,然后你发现领到手的是一张纸片,于是你怯生生的趴在窗口对立面说:“老板,换一种,袁大头不行吗?”对方恶狠狠回了一句,“乡下曲辫子,在荷兰借钱就是这个规矩”。你权衡半天,考虑到在家乡借钱又多难,所以只好接受。

不仅个人会缺钱,而且政府也会缺钱,欧洲各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进行战争或者给国王修豪华的宫殿,也跑到荷兰借钱,荷兰人给了你一个纸片,然后别人就都相信你变得有钱了,可以买军火,给士兵发饷,购买意大利的大理石和丝绸来装饰你的宫殿。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也许需要化整为零,或者偶尔兑换一些硬币,这些过程都有荷兰人金融家为你打理,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的“纸片中的奥秘”,所以最后整个欧洲都离不开在阿姆斯特和安特卫普的金融中心,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为全欧洲甚至远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进行服务的金融中心,这个金融中心每年从纸片中的奥秘生产出来的财富会比和荷兰人正正经经的制造毛呢和经营净出口生意更多。

信用货币根植与商品生产,商品会不断生产也会不断消耗,信用货币只会生产不会消耗,这是否是所有信用货币面值会逐渐增加并通货膨胀的原因(假设印钞机没有恶意滥用)。
商品是慢慢消耗,但是信用可能瞬间崩溃。

比如那个荷兰贸易商运着一船毛呢,结果出海后遇到风暴船沉了,血本无归,到期承兑不了汇票。然后羊毛商把他告上法庭,他宣布破产,房子卖了还不够还款,于是羊毛商就把背书人也告上法庭,结果毛呢商也破产了。这这样两个过去有很高信用的商人就从经济领域消失了。

当然海运的风险是可控的,每年出海的上千条船只有一少部分沉没,所以这种情况不会影响荷兰的总体经济,不过如果发生战争,大批商船被掠夺,那么荷兰经济就会遭遇重创。

不过最危险的是,你的经济没有吸引力,比如英国现在产的毛呢比你的花色更多,价格更便宜,你的毛呢出去亏本了怎么办?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身就是一种信用在不断膨胀之后的自我调整过程,大家都认为修铁路可以赚海量的钱,于是铁路公司拿下政府的许可之后满上信用爆棚,大家猛劲的借钱给他。

然后铁路公司又大量采购铁轨,让钢铁厂也发了。大家看钢铁厂赚钱,认为他的信用也是爆棚的,然和钢铁厂大手笔的借钱扩大生产。

然后铁矿石商业发了,大家认为他的信用也爆棚了,开始借钱扩大采矿规模。

这个过程就是信用的在膨胀,通货也在膨胀,不过最终所有的假设都是在与第一个假设,铁路建好自耦可以赚到大钱。但是等到第一条铁路修好之后,发现并不赚钱,于是铁路公司的信用崩溃了,没钱继续建铁路。接着钢铁厂的信用也崩溃了,因为铁路公司不再采购铁轨;接着铁矿石商的信用也崩溃了,最后整个经济的信用都崩溃了,这就是金融危机。

在你在历史上的每一次金融危机中都可以看到一项或者几项因为十分美好的预期带了的信用膨胀,有时候的铁路,有时候是飞机,有时候是互联网,就像在15世纪荷兰人预期那艘行驶出港湾装满毛呢的船一样。

几十年来,美国从他们的全球帝国里受益匪浅,这个帝国包括一系列互相依存的体系,以美元和华尔街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以WTO为核心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以美国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全球防务体系,以“自由主义”和输出美式民主(包括武力和渗透)的方式控制全球意识形态的体系——此外还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随着美国在国际的贸易、服务和各种产品中的份额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美元全球货币统治的动摇,所以今天的美元不是依赖于美国的经济实力,而是更加依赖美国的军事实力——同样听话的,愿意用美元做国际结算的国家有奖,奖品就是美国军事保护伞;不听话的,自然有美国军队来整治。

911之后,美国的主要力量不是去阿富汗抓捕本拉登,而是去伊拉克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因为石油是最大宗的国际商品,工业血液,它直接影响美元的地位。如果可以控制石油的供给,确保用美元结算这种大宗商品,并用供给量调解美元的汇率,这就像英国在衰落的同时,通过控制南非黄金供给,强化了英镑地位,又把摇摇欲坠的帝国延续了半个世纪。

要有军队就要有军费,要有军费就要有国家财政,而国家财政就意味着两个来源,要么让美国人纳税,要么去借贷。如果是纳税的话,就形成了一个财富转移,从工薪阶级身上转移到精英阶级,后者从美利坚帝国中大发横财,而维持这个帝国的大部分税收都是从工薪阶级身上来的。

过去美国人本来是不反对纳税的,并身为纳税人而骄傲,但是从这二十多年的选举来看,没有一个主张加税的候选人能赢得总统大选,因为美国人越来越明白,这些钱都花在少数人身上了。

如果不能加税那么只能借贷,对于一个拥有帝国的国家来说,这一点非常便利,也非常有利,因为他们借的是美元,想借多少就借多少,在债市上卖不出去国债由美联储收购,然后美联储根据国债来发行美元,这就等于对全球的美元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胀”税。

不过这也会削弱美利坚帝国的根基——全球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当这种信心减弱时就意味着美元的地位更加依赖于美国的军队,所以象小布什、麦凯恩那样的美国的保守派精英们坚决反对停止对外干涉,坚决反对军事收缩,并不是这些人天生好战,他们实际上看的很明白,美利坚帝国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军事扩张已经成为维系美帝国的生死线。不过拒绝军事收缩,就意味着更多的军费,也意味着更多财政压力,就意味着更多的国债,最后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就是死循环,尤其是当军事扩张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时。

以美国为首的货币超级宽松。让人想起一个故事。

京城贵族们集资开办了一家书院,书院花巨资炒作捧红旗下的姑娘,其中的头牌叫苏圆圆,琴棋书画,色艺俱佳,五陵公子无不倾倒,为书院赚到大笔财富。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圆圆姑娘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喜欢上了一个穷书生,经常怠慢来书院潇洒的豪客们。

这一天京城李公子同时也是书院的股东李尚书家的儿子,想来书院嫖苏圆圆,但是圆圆姑娘正忙着和穷书生谈诗论画,兴致正高,于是就借口身体抱恙,把这单生意推了。但是李公子也不是等闲人士,书院里的眼线很快就把实情禀报给他,他知道圆圆姑娘在免费赔穷书生而不来陪她。接下来李公子勃然大怒,带着家奴闯了圆圆姑娘的闺阁,打了穷书生一顿,然后硬嫖了苏圆圆。

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所谓书院可以比喻为一个,以美元和华尔街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书院的股东们是这个美国的统治集团,而书院推出的当红姑娘们就是美元体系,通过美元体系,他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形成了收益。总体来说,美元对于统治集团的成员们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操纵美元的过程和细节,但是有时候这些美元体系也会妨碍他们——也就是他们捧红的头牌爱上了穷书生这种事情。

当发生类似的事件时,股东李尚书家的儿子违反了美元体系,一旦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美元体系的尊严就受到损害——就像书院的头牌姑娘被折辱了一样。在这种事情发生之前,她还是高高在上女神,但是发生这种事情之后,她就不值钱了——同样当世界们开始轻视美元体系,那么美元体系就不值钱了。

美国拼命放水的行为。就像书院的头牌姑娘被折辱了一样。在这种事情发生之前,她还是高高在上女神,但是发生这些事情之后,美元就不值钱了。

美元和比特币本身都没有不可替代性,金元卷不值钱了就发银元卷,比特币不行了我再搞个杜高币,金毛币,可以任意发明创造。

其实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风险也不在于美元的超发和通胀,而是由于三年疫情,造成世界生产停顿进而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

相比较而言,通货紧缩才是最恐怖的,每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通货紧缩。

其实广义而言,几次超级通货膨胀的根源也是通货紧缩。

比如48-49的常党大通胀,表面是法币金圆券的超级膨胀,实际上是常党真正的锚定货币美元资产的严重外流造成的通货紧缩。

由于军费开支巨大,加上早期的黄金兑换政策,造成常党的储备硬通货金银、外币不是通过贸易逆差流出本国就是被民间储藏起来。从有真实购买力的货币供应量来比较,解放战争后常统区的货币实际上是逐渐减少的。

所以常党通过大量超发本币来榨取市场上仅存的硬通货,才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根源是通缩。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通货膨胀也是因为美元投资大规模中断,造成的实际资产的通货紧缩。

1929年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美元资本从德国抽离出来回归美国。德国有真实购买力的货币供应量也急剧减少,德国魏玛政府也是采取本币通胀来榨取最后的硬通货。

津巴布韦的百亿大钞也是如此,是实际上的货币锚定紧缩造成的。

经济上最核心的是,货币发行之锚是实际的生产。

而随着生产的增长,全球的货币供应理论上是应该不断膨胀的。而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国,最健康的状态就是通胀水平略高于整体生产增长水平。

这样虽然美国大规模收割铸币税又保证了全球货币供应,被收税的也不至于太疼 。

所以根本矛盾在于全球疫情导致生产实际上是萎缩的,但是美元却大规模印刷造成通货膨胀背离了全球生产。所以通货膨胀是必然的。

更关键的是,经济局部增长点又不在美国,货物流通也不畅。

造成需要表现美元增长的部分还得不到美元表现。需要表现美元收紧的部分反而出现大量的美元结余。

疫情期间,真正的购买力稳定之锚不是货币而是生产,中国一直保持高生产,就保证了全球物资供应的基本稳定,保证了物资稳定那么美元和各国才没有急剧通缩。

如果中国的生产也出现问题,出口锐减。那么传导下来的结果就是欧美的生活必需品需求不会降低多少,但是供应量少了很多,必然造成进口价格暴涨,欧美需要更大量的硬通货来抢购少量的贸易份额。这就必然造成其实际购买力的通缩,进而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简单总结就是:如果中国一直保持高生产,提供足够多的产品,经济持续增长。则世界上需要流通的美元就一定会增加,而如果美国超发不远高于这个增长值,美元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而一旦中国高生产不再或者美元超发失控,则会传导到所有的进口国会出现急速的美元外流,到达临界点就会产生大量国家放弃美元转而使用其他硬通货。这就将形成全球性的通货紧缩。

美元的超发对应了很大一部分世界生产的增加值,一旦美元崩溃,则全球没有足够多的其他货币或等价物迅速弥补空白,这就造成了阶段性严重的通货紧缩。


从历史角度解读俄官员称俄中贸易实际完成去美元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