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眼睛里的世界



师父:“资俊,你是你诸位师兄中收获最大的,在我旁边这么长时间,所见所闻不少,你应该找个机会静下来几天,好好的去整理整理自己的所见所闻了。”
我:“嗯。”
师父:“不要将生活变成了打卡。”
我:(没有回应)
师父:“对于每个入室弟子,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通常都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成长情况去布置一项作业。”(对旁边其他人说,但我明白作业已经向我下达了)
我:(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在离开宫观后,我仔细回想着师父话语,努力的想要去弄懂师父的意思,反观着自己的状态,回想着这一个月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变化,想要去明白师父为何想着让我好好的去整理一下自己呢,最后在师父点我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答案。
师父:“你的心神已经不定了,如此下去只是耗炁损精而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话师父常常向你提起,你没有走心!”
我:(仔细的听着)
在想要快速成长、拥有更强的能力,这样的心态不知不觉的让我的内心失去了宁的状态。
或许很长时间,人已经习惯了被迷雾围绕的状态,当再一次重归于宁静驱散迷雾时,却已然发现诸多的杂念早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只是当时的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而已。
而当意识到自己的那一瞬间,却又变得分外清醒,曾经所有困扰它根本什么都不是,曾经为之恼怒的事情也根本不值得。
在又一次注意到自己这样的状态变化后,我在师父的微信上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师父,弟子仔细的想了想,此时的状态和一个月前需要您开导时的自己并无两样,亦是慢慢的走到了一个关口。眼睛里看到的事物、心中产生的想法,已经使得自己如当初一般心神不宁,所作所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浮于形式而背离初衷。与其继续心神不宁,事倍功半,还不如稍作休整后再次前行。
弟子停下来几天,静静整理一下自己,再仔细的内观一下自己。”
在将这段文字发送给师父后,我便自己呆到了房间里,仔细的回想着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事情清晰明朗,有的事情迷雾重重。
师父:“道人的心就是一面照妖镜,无欲就能做到眼睛清晰明亮。心就像一个水潭,无欲时风平浪静,一旦起心动念总会荡起波纹。风平浪静的水面犹如镜子,照人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而有着波纹的水面,却是有缺陷的镜子,照出来的自然歪歪曲曲、有失偏颇。”
我想看懂所有的事情,看到所有的真相,但这种起心动念似乎并不是正确的,有时候越想明白却越不能明白,越想得到却越不能得到。
当自己都已经成为迷局中的一员了,我们也就离真相越来越远了,所谓的当局者迷似乎就是这个原因。
而当自己再一次平息心境,并不去对这所谓的“真相”执着的追求时,心里的不安与躁动也随之慢慢的走向了平静,有时候有种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感觉,甚至都一度感觉自己好像不是自己,仿佛旁人一般,一切都在此时变得豁然开朗。
即便自己看起来好像是局中的一员,如果能有跳出困境的心境与智慧,真相不知不觉的也就出现在了眼前,所谓的旁观者清应该也是如此。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追求的真相它本身就是一个假相,真真假假又如何,当看到本质的时候,好像也不过如此,有时候我甚至会有种错觉,感觉这时的自己好像可以看到所有的本质。并非有其他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因为在这时,自己心神宁静而智慧明达。
我久违的坐在了电脑前,整理着自己的思绪,脑海中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想,缓缓的在我的眼睛里闪动,无论是什么样的场景,在此刻仿佛都与自己无关,留下的只是一个足印而已。
一些印象深刻的场景与感悟,稍许记录吧,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再次看到时,可以警醒自己或者让自己看到自己的改变,到那时,或许又有一番风景,温故而知新吧!
师父:一直往前走,并不是一件好事,前进的过程中,心里难免会滋生杂念,这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情,我们能做的便是在它刚起时就平息。”
我:“每次当自己已经受到杂念干扰时都难以察觉,往往都是被人点醒才意识到。”
师父:“你现在没有这种心境,适当的停顿反观自己,才是明智的。”
我:“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何时已经滋生杂念了。”
师父:“纯阳真人曾经有‘心猿意马’这个词,只有常常内观自己才能发现其中的细微变化,所谓三省吾身,这也需要你好好的理解。”
我:(并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我仔细回想着每个细节,太认真或许不是一件好事,但也不可以完全不用心,但很多情况下,不知不觉的就偏向了其中的任意一个极端。
希望自己成长的想法固然不错,有时候在学习的过程中追求着速度,却一步步的让自己走向了与目标相反的方向。
偶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自己的心重归宁静,放慢步伐,却往往让自己干脆停下来不动了,可还总有一种自己依然在前进的错觉。
物极必反,不执著却也不能不在意,这其中的平衡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有进入到宁的状态后才能准确的抓住,可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这种状态变为一种常态就好。
换做以前的自己,我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寻找自己的妄心和杂念出现的源头,就像平时的我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样,也希望能够消除令自己心神不宁的事物。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就会出现一个十分诡异的情况:一个东西撞到了自己的头,就认为这个东西不该放在这里。和别人出现了争执,就会认为这个人他不应该存在。自己滑倒在地上了,就会认为是拖地的人有问题。
照这样推导下去,或许到某一天,突然下雨了,自己被淋成落汤鸡,都还可以怪到老天爷那里去呢!
长久以往,可能就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都有问题了。最初很小的一个内心活动到最后这看起来很荒诞的一个结论,其本质上或许就是反映了寻找问题的出发点就有问题。
不过这也客观的反应了许多大问题是由无数个小问题积累而成的,就像质变与量变的规律一样。或许用个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句话那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个想要来观学习的人,交谈几句后被师父好生招待后礼送出门)
师父:“有些人来学习,是不能教他们的!”
我:“师父何出此言?”
师父:“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他向老师学习,如果没有学好,他不会去想自己有没有认真的学,而一定会想这个老师教的有问题!”
我:(喝了一口师父泡的茶,稍有疑惑的思考着)
师父:“资俊,很多人不是师父不愿意教,而是他们就没有一颗向学的心。道心不稳,日后必定会离开。”
我:(轻轻的点了点头)
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尝试着去理解师父的用心,有时候虽然能理解师父的意思,却没法理解自己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偶然间又想师父那天和我们闲聊时提到的另外一番话。
师父:“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肯定都会这样想,做饭是为了吃饭,打扫是为了整洁......诸此种种,不总是三心二意吗?”
师父:“而有些高道或者高僧,他们会这样想,吃饭就是吃饭,打扫就是打扫......每件事虽小,却是专注一心,这不也是一种抱元守一吗?”
师父:“有些人东学学西学学,所学的东西都是好东西,但他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师父:“世间有着历代祖师爷留下的珍贵财富,为我们这些后人提供了许多可以走向大道的路径,无论哪条路只要抱元守一最后都能走到终点,所以历代祖师说不二法门,背后也有着这样的一层原因。”
这个时候的自己再开始想一想自己杂念出现的源头,事情似乎又有了一些变化。
既然吃饭就是吃饭、打扫就是打扫,是什么就是什么,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我就是我。所以心神不宁的原因也一定不是在外界,而是在于自己本身。
由此,那么上文那种荒诞的结论就不可能再出现了,明白了自己才是源头后就又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一个东西撞到了自己的头,那是我们自己做事不稳重而没有注意到原本就在那里的东西。和别人起了争执,那一定是自己心浮气躁,没有用对方法表达自己。自己滑倒在地上了,那也一定是我们脚步轻飘,每一步没走实,没有仔细的观察情况。
所以在外面被淋成了落汤鸡,其原因也是自己没有做到未雨绸缪。这个时候,思维方式的不同已经让整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我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总想着归咎于外在,其本质上是自己对于责任承担的一种逃避,会让自己的眼睛被迷雾遮挡而看不见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自以为是而再也听不见一句忠言。
而内观反省自己,其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看世界的眼睛就会清晰而明亮。长久以往,人就会变得谦逊好学,良师益友会一直陪伴在身边。
我时常在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把它放到我们个人身上好像也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我们看到有些人德昭邻壑,别人自然愿意在他身边,反之看到某些人的不当行为后指责别人“缺德”一样,别人自然会远离这种人。
由此可知,事情可大可小,纵使世间不同的情况有千变万化,也无非只是事变而理不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今先贤几乎已经成为共识的话语,需要我们这些后人仔细的思考并践行。
师父:“资俊,这段时间你和师父见过不少人,很多人都是到这里一晃而过,你也应该能注意得到,你的各位师兄,能留下来的人,都是些有德之人。”
我:“我只感觉和师兄们有种天然的情谊,这种感觉很奇妙,虽无血缘,却胜比血亲。虽无岁月积累的交情,却愿意与之推心置腹。”
我:“而离开的那些人有些人给我的感觉,虽无旧怨却心生阶梯,虽恭恭敬敬,但心隔天堑。这或许是一种直觉。”
师父:“心中无欲则可以做到心神安宁,眼睛自然清明,这种直觉时候通常都是准的。”(师父微笑)
有时候自己静下来想,自己此时便能回归大家庭,还能有一个明师指导已属万幸。渐渐暴露出来存在着问题的为人处事方式,不严谨的用语、不庄重的行为、欠缺的知识......在师父的教导、师兄们的帮助与提醒下,一步步的改正、提高。
师父和各位师兄这种融入到生活中的指导与提醒,一步一步的让我又一次有了看得见的变化,以往在师父面前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自然,接受教导后的自责难关,如今也变得是如履平地,倘若没有一个过去自己的参照,我怕是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变化。
有的时候我在想,自己眼睛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有的时候不断的去重复着生活的三点一线,内心就已然失去了在这种问题上的思考的平静。
放在正常情况下,我也不会刻意的去想这种问题,更不可能会把它放在嘴边问别人,搞不好还会被人说一句有病。
师父:“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其去追问别人,还不如自己去实践后感悟。”
还记得一个月前,我曾经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我:“师父,您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师父:“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那时的自己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不好的事情上,所以以一种略带着警惕和敌意的眼睛在观察这个世界,所以最后进入到内心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东西。
而此刻眼睛里的世界,并不存在着什么好与坏之分,能够看到的是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亲和而又不失庄重,为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幸运。此刻内心有所归属而变得平静,也不再去追求所谓的公平、正义了。
师父:“《道德经》有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一切都自然而然,我本身如若真的做到了公平、正义,就不会再动追求它的念头,现在反观过去看到曾经好像很复杂的点点滴滴,最后的最后也只会有这样的一句感慨“也不过如此嘛,可当初自己为何又沉迷于其中呢?”
成为过去的记忆不曾有过改变,客观的世界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念头而变化过,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看这个世界的眼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