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皮肤科普

2023-03-22 17:18 作者:泰勒苹果派  | 我要投稿

皮肤结构:

人体皮肤可分为三大块,由外及里依次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皮肤结构图
皮肤结构图

一.表皮层

由表及里依次是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皮肤的生长周期一般为28天。

(一)角质层:

多完全分化的细胞,大白话就是皮肤里年龄最大的细胞,起保湿、保护作用,内含保湿因子。

(二)透明层:

锁水作用

(三)颗粒层:

可阻断光对皮肤的反射,因而可过滤紫外线

(四)棘层:

与基底层并称为生发层,细胞间的空隙可储存淋巴液(为细胞提供营养)

(五)基底层:

大多为未分化的细胞,代谢能力强,皮肤中的婴儿。最重要的是里面存在决定皮肤肤色的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二.真皮层

由表及里依次为乳头层、网织层。

(一)乳头层:

含大量的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协助皮肤营养物与代谢废物的交换,影响体温调节和伤口愈合。

(二)网织层:

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给皮肤提供韧性和弹性。

三、皮下组织:

内含丰富的脂肪细胞、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毛囊


皮肤分类:

皮肤类型有中性、干性、油性、混合性四种。

重点说说油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

一.油性皮肤

是所有类型中表皮层厚度最大的,皮脂腺分泌旺盛,但也正是油脂附于皮肤表面,为皮肤形成了一张天然的保护膜,皮肤老化程度低。

二.混合性皮肤

主要是T区分泌油脂旺盛,其它部位则是呈现干性或中性皮肤的特点。


影响皮肤颜色的因素:

一.色素的含量和分布:

主要色素包括黑素(俗称黑色素)和胡萝卜素,黑素由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产生,经过一系列反应(这里涉及的医学知识不展开)转运到表皮层,黑素又包括真黑素褐黑素

研究表明 地球上不同人种的皮肤所含的黑素细胞数量是大致相等的,因此真正影响肤色的是黑素含量和分布。黑种人真黑素含量高,包含黑素的黑素小体单独分布在角质层中;白种人褐黑素含量高,包含黑素的黑素小体簇状分布;黄种人体内的两种黑素含量介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此外黄种人体内还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位于表皮层和皮下组织)。

注意:

不要看到白种人的褐黑素高,就一股脑的把肯定语写成降低真黑素含量和增高褐黑素含量,白种人之所以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类人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浅肤色可以更好的利用紫外线维持维生素D3的光合作用 降低维生素D3缺乏症和佝偻病的风险

二.血液中的含氧量:

含氧量高,且皮肤血管处较浅、毛细血管扩张、供血充足皮肤显得红润,反之,显白。

三.皮肤厚度:

皮肤厚度主要是表皮层的厚度,角质层厚(表皮层的最外层),肤色易偏黄;颗粒层和透明层厚,肤色易显白。

四.皮肤上的散色效果:

黑素主要吸收可见光和紫外线,胡萝卜素主要吸收黄色区域的光线,血红蛋白喜吸收红色光线。


影响黑素形成的因素:

这里主要谈谈影响黑素代谢的因素。

一.铜离子和锌离子

两种离子含量越高,酪氨酸酶活性越强(后文介绍酪氨酸酶),合成的黑素越多,肤色更易呈现深色。

二.维生素A

身体维A缺乏易导致毛囊过度角化(类似鸡皮肤,可百度查查)而使巯基减少,从而解除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引起色素沉着。

三.维生素C

维C缺乏减弱其对黑素代谢中间产物的还原作用,引起黑素增加。

除了上述所说的因素,还有很多参与黑素产生和转运的酶,维E也会有影响,这里不展开,人体太复杂了。



黑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酪氨酸酶


黑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酪氨酸酶


美白小贴士:

一.防晒 防晒 防晒(重要事情说三遍)

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护肤品可用含谷胱甘肽、熊果苷、葡萄提取出的白藜芦醇、曲酸、光甘草定成分的

三.抑制酪氨酸酶的表达

四.抑制酪氨酸酶的成熟

五.加快酪氨酸酶的降解:

非饱和脂肪酸利于酪氨酸酶的降解,所以要少吃零食,零食很多都是饱和脂肪酸

六.抑制黑素转运:

烟酰胺可在不影响细胞存活能力的情况下明显抑制黑素转运。

七.清除过量自由基


参考文献:

彭冠杰,郭清泉主编,美白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06


皮肤科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