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信息和传播学部分知识分享和个人经验总结。

2023-02-27 11:53 作者:我是司马错  | 我要投稿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信息源,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以上为百度百科上的相关词条信息。个人声明,百度百科上的不都是正确信息,已经经过了人为加工。这里只是暂时采用,毕竟,如果深究每个信息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工作量太大。)

       个人理解,信息和信息源是不同的概念。信息源,是信息的源头,信息的源头按层次分类,诸如,一级信息源,二级信息源,依序后推。很多谣言的产生,不算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存在的删减加工,单单就几个层次的信息源转达(假设一级信息源为信息的初始源头,信息准确度最高),一级,二级,三级,信息在这个扩散过程中走样,谣言就产生了。就这样的情况,还没把一级信息源本身可能产生的误差算入其中。一级信息源,说是信息源,其实也是经过人为加工过的。

       拿历史事实先举一个笼统的例子,历史上有某个人做了某件事,留下的记载是某某人做了某事。记载的某某人做了某事,跟实际的历史事实其实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留下的历史记载里有说过,历史上的某某人做过某件事。看上去意思似乎差不多,但个人认为还是有差别的。(有更专业的人士,或者有更好理解的人士欢迎指正)。越可信的历史记载,通常是越贴近历史本来面貌的,但是记录历史的毕竟是人,有所倾向和用语措辞上的“春秋笔法”,以及“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情况。粗略了解的话,可信的历史记载理解的时候最好是跟历史事实划上约等号(约等号和等号的差别,不理解的自己加强下理解)。另外,可信的历史记载是一个整体层面上的评估,不代表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是可信的或者说是准确记录历史的。不够了解的可以去深入了解一下,量变质变关系和整体局部关系。

       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是个人、组织和团体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意,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传播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媒介)、接收者等一系列传播要素之间的传播关系;第二,传播过程是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的过程,也是传播者与接收者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第三,传播者与接收者、相关人群之间,由于信息的交流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百度百科词条——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涉及的要素很多,通常在中间传播过程中当中还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假设一个信息产生,可信度较高的第一传播者,解读了信息。深究的话,可以理解为第一传播者传播出去的信息基本可信,即假定信息本身与第一信息传播源之间基本一致。二者可以合并理解为“第一手的”“准确的”信息(后文用原始信息指代)。较真的话,原始信息的形成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并且只是尽可能的贴近事实,而不是等于事实。比如说,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有两方参与的一个事件,双方各执一词。旁观者(假设有相对中立客观的旁观者),旁观者如果只是部分目击事件,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的话,还真的无法分辩争执的双方,哪一方是错的(实际上,就算论对错,还有可能双方都有错)。没有梳理事件的时间线,罗列双方相关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所谓的旁观者也看不到事件(“原始信息”)的全貌。

       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指传播者发送信息、受传者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如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片传播、画面传播、声音传播等,通常指完成这些传播形式的传播媒介(而言),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百度百科词条——传播渠道,这里有个小错——而言——多余的词汇)

       再次声明,理解该过程的时候,请尽量秉持“约等号”的基础观念。以下单论“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和最终受众之间的中介,扮演着过滤并传播信息的中介,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很复杂的,主要体现在:加工与解释的功能、扩散与传播的功能、协调或干扰的功能、支配与引导的功能等。(详见——「知乎知识库」— 意见领袖和百度百科词条——意见领袖)。

       原始信息,需要渠道进行传播,渠道本身会因为各种需要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再加工、解读;意见领袖会借助渠道,参与这个过程。到了信息“接受者”的这一个节点,原始信息不能说面目全非(面目全非应该算谣言吧?!),有所变形是必然的,或者说信息失真。

       注意,这里的信息已经经过第一信息源(提取原始信息的第一经手者,或者事件的相对中立客观的第一旁观者,诸如此类)和传播渠道(媒介)的两次加工筛选。

       加工与解释的功能。意见领袖对信息的再加工,掺杂私货的时候就在这里。

       扩散与传播的功能。原始信息扩散不出去的事情多如牛毛,传播度不足或者被其他信息覆盖的情况,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稍微翻阅回忆一下自己曾经接收过的信息。

       协调或干扰的功能。这里涉及意见领袖的构成,复杂的很。简单理解的话,有所谓的五毛党,有所谓的1450,还有所谓的境外势力。世界上的聪明人很多,在这个关键点,大家都会不遗余力。普通人也许想了解事情的本来面貌,而意见领袖的协调和干扰功能,就是让普通人了解“我们”想让普通人了解的事情“本来”面貌。(部分为意见领袖自身的因素,部分为意见领袖背后的者的因素,拿钱办事总得满足资金提供方要求。饭不寒碜,但是恰什么饭总得有个区分吧!?事情本身可能很重要,但怎么形成对事情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意见领袖及后面的支持者也很重要。

        支配与引导的功能。个人所谓的认识认知之类,或者形成的观念三观等等,都会受到这个功能的影响,差别在于影响程度。了解的,会把影响程度尽量降低,不了解的,会觉得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看法。

       网络舆情传播的7大效应解析——摘自网络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先入为主”,在人们认识某一现象时,通常“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判断存在影响,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第一次听到的。

二、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源于从众心理,是一种人们害怕被孤立,向群体中的大多数靠拢的现象。这种效应的发起者常营造出“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氛围。

三、逆反效应

       逆反效应又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一种心理逆反现象。在舆论引导中,如果沟通中一方过分强调自己意见,或者以强硬方式要求或禁止另一方行为,会刺激对方产生不适、反感的情绪,并通过对抗行为表达。

四、阴谋论效应

       阴谋论效应是指公众有时会陷入一种认知怪圈,认为某一个强大的团体或组织通过秘密计划和有意的隐蔽行动,对现实事件进行控制的心理倾向。阴谋论效应下的信息往往缺乏证据,其荒谬的逻辑是很多谣传的基础。

五、关联效应

       关联效应是指舆论对多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的事件进行组合,使事件效果产生叠加,在传播中形成共振的效应。

       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同类案件关联类比,引发舆论争议。第二,相似案件情绪叠加,提高案件敏感度。第三,极端个案推动相似话题井喷。

 六、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即某一重大舆情聚集了大量公众注意力,为借机寻求自身问题的解决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不被关注的隐性问题集中爆发在公众视野中(定义援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相关论述)。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舆情事件中,舆论焦点发生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舆情转移。搭车的事件大多是虽然沉寂但却一直未被打捞的“潜舆情”,包括民生问题、烂尾事件、贪腐举报、重大公共政策议题等。

       搭便车效应多发生于重大突发舆情,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会扩大至地域、现象等宏观范围一些此前不被关注的话题可能因此而成为焦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为这类现象的典型描述。

七、站队效应

       站队效应是指网民在舆情事件中根据冲突双方身份、地位、道德等因素选择立场之后,不问事实经过、不看法律规定,盲目表示支持或批判。


信息和传播学部分知识分享和个人经验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