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蔑视》是存在主义还是虚无主义?个人简短的感悟

2022-12-03 11:39 作者:爱吃包子和豆浆的小白  | 我要投稿

《蔑视》体验有感

——对人类人格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会怜悯那些类人生物?

为什么我们会震惊于他们的哀嚎?

为什么我们会疾首于他们的痛苦?

是因为他们痛苦着吗?

是因为他们被当做工具吗?

是因为他们孤独而绝望的死去吗?

或者说,是因为我们不忍心目睹他们的惨状,孤独,愤怒和绝望,所以才怜悯他们吗?

或许并不是,肉体的痛苦虽大于精神的摧残,但我们之所以怜悯他们,实质上不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受到压抑,存在受到奴役,肉体受到摧残,而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受到了蔑视。固然,这些人类生物实际上并不具有像我们人类那样的人格,因为他们没有社会关系,故不会有由社会关系凝结而成的人格。但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一项意识能力,是可以将对象视作自己人格的化身。

肉体的痛苦会使人心如刀绞,存在的压抑会使人不寒而栗,精神的压迫会使人无法接受,而它们都是痛苦和绝望的来源,同时它们也都共同地作用于同一个东西之上,那就是生物的人格。

将周围的事物视作自己人格的外在反映,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本能。这种能力基于我们人的意识而存在,随着我们对自我以及人类本质的认识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因为我们会把周围的事物视作自己人格的外在反映,所以我们会怜悯世上众生的苦难。因为我们会把自身的人格拟人到外在事物之上,所以我们会动容于万事万物。因为我们会将自己人格的追求映射到他人身上,所以我们会感叹这苦难的世间。孔子有句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推己及人,即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准则。

我们之所以怜悯那些类人生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的人格,而这些人格则无非是我们自身人格的映射。他们的痛苦通过我们的意识转接到我们身上,我们就一并感受了他们的痛苦,尽管只是一瞬之间。

有人说,痛快地死去,比起孤独地死去,更是一种解脱。

有人说,见不得流血,但也更见不得痛苦地折磨。

有的人认为,将类人生物视作工具和原材料,是这个文明价值观里根深蒂固的,对生命的蔑视。什么都不过是用完即弃,即使是血肉。但这里也牵扯出了另一个问题,人究竟是害怕痛苦,还是害怕死亡后的虚无?死亡后的虚无对于这个文明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死亡意味着抛弃肉体和精神飞升。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类来说呢?对于那些无法飞升的类人生物们来说呢?将他们一次性的折磨致死,使他们感受无比巨大的痛苦和恐惧,又何尝不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蔑视?难道一次性的将剩余价值全部榨干,会比一次次慢慢地剥削干净更加人道吗?显然不是。

对于普通人类而言,恐惧和痛苦,是我们坦然面对死亡的两个最大障碍,而痛快地死去和孤独地死去,则是两种结局。很多人都认为解脱是一种幸福,殊不知痛苦地死去意味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迫。

有的人说,高度发达的生物科技,却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毁灭。

有的人说,精神的飞升,肉体的毁灭,是一种真正的进化。

还有的人说,这款游戏体现的是存在主义。

而我认为,这款游戏里体现的东西,就是满满的虚无主义。

游戏里的文明将血肉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原料,一种商品,而将精神视为真正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无,即存在的虚无。

游戏里的人物将下阶生命视为工具和材料,而将飞升视为生来的目标和追求,这是人格的虚无。

游戏里的世界由一座巨大的血肉工厂,和一座不知延展几千公里,几万公里的血肉之墙组成,每一个个体都不过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看不到任何文明和社会该有的因素,即连社会这个能动的因素本身其实都被自然所覆盖,这是社会的虚无。

三个层次的虚无叠加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整个游戏色彩鲜明的虚无主义。

因为存在的虚无,所以精神的飞升是唯一的实在。因为人格的虚无,所以人物可以在对待生命时不加怜悯。因为社会的虚无,所以整个世界都在象征着一个事实:“生物科技的顶峰是对生物的奴役。”也正如尼采所预言的那样:“科学将会带来真正的虚无主义。”“因为它不在此岸世界寻找真理,而在彼岸世界寻找真理。”

虚无主义的内核和存在主义的外衣,是这个游戏的鲜明艺术特色。这部游戏的每个角落无一不体现着对自然,人,和人类社会的曲解,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物质,对存在,对人的人格的蔑视。

最后,人活着的意义之一即是要塑造自己的人格。而人活着的悲哀不为别的,大多表现为对人格的蔑视。

《蔑视》是存在主义还是虚无主义?个人简短的感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