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抗日武装,怎样打鬼子?(3)北大营之战

1931年的抗日战果,除了主要的江桥抗战和几场相对较大的交战外,就集中在1931年9月18日-9月19日东北军正规军的战斗之中。这即是北大营、南岭和宽城子三场兵营内的作战。从历史印象来说,北大营的名声一向不好,而长春周边的战斗往往也被人认为是“小战斗”,“缺乏战果”。本期我们来谈谈这三场交战的第一场:北大营战斗。
由于日军有着对这场战斗比较翔实的记载,本篇文章的内容将有相当部分以日军的视角展开。

缺乏组织的抵抗:北大营
提到北大营,人们的印象一般是最早的说法,即一万多东北军遭到100多名日军的突袭,一枪不放地逃出了北大营。或者是东北军由于不抵抗的命令一直被日本单方面打击,直到王铁汉团长返回才下令开枪,也因此王铁汉成为了“打响第一枪的人”。
不过,如果仔细剖析北大营的战斗,应当说不难看出,这是一场典型的针对营垒防御的夜袭,而东北军实际上表现是严重差强人意的。诚然,有部分官佐严格执行了不抵抗的命令,坐在床上等着,以至于被士兵架出营房,但这不代表部队没有进行自发性的抵抗。这不是王铁汉团长返回营区所能决定的,北大营也确实是东北抗日第一枪的爆发地。

先说说北大营。一般号称北大营有着非常出色的营垒防御工事,能够自行形成小阵地,抵挡日军的进攻,然而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北大营作为营房,虽然营区周边照常有铁丝网和壕沟,营区围墙上也有对应的防御工事,但这是一个“活死人墓”。从营房分布上,主要的营区集中在东西两侧,北侧以仓库和指挥机关为主,而大操场广无遮拦。营区整体上不能构成良好的防御工事,没有纵深和掩护阵地,只要控制一段边墙,就能破坏防御圈。当然,营房本来就不该承担过多的防御作用,它毕竟只是个营地而已,和专业工事相比逊色许多。

而日军的进攻本身有着诸多优势:
日军突袭的兵力便于靠拢,在北大营西南角的河本末守小分队、西北角的岛本中队和南侧附属地的部队。而铁路就在营房西侧几百米不到,日军从铁路调动的兵力可以直接就地展开,西南侧的高粱地更是提供了良好的掩护。
日军所出动的主攻兵力,虽然只有独立守备队的一个大队,但是却能得到附属地1门240mm重炮的支援,北大营的营房在当夜的战斗中因为轰炸破损严重。
日军有着联络和作战素质的多种优势,且事先有过类似预演。出动部队有着良好的整备,携带营房作战中需要的曲射炮和掷弹筒,而北大营的电话线在前一天日军的“演习”中被翻墙的日军士兵直接切断,抗议无效,这使得东北军内部联络产生巨大问题,而本身东北军又处于武器入库,缺乏警戒的休假时期,指挥员缺位,士兵准备参差不齐,这也就造成了巨大的差距。中日士兵训练上的差异更是使得部分火器优势难以发挥,装备的优势不能完全弥补作战素质的差异,而在北大营这尤其如此,东北军的平射炮能够短暂压制日军的突击,却不能一直阻止日军的推进。
除此之外,第七旅也并非全部在队。不仅人员缺编,在东陵和皇姑屯附近还另外分屯着大约两个营的人员,这使得营区的守备更加空虚。

突入
爆炸后不多一会儿,机枪、步枪声就响了起来,而且越响越近。很快,就有炮弹落到了我们营区里。直到连长来叫我们,我们才知道,日本人打进来了。
——第七旅620团老兵陈广忠的回忆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率领几名手下爆破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段。就现场爆炸情况而言,按照本来的计算是要保证有足够破坏的同时,不造成翻车。在爆炸的同时,河本末守下令麾下士兵朝北大营方向开枪,希望能吸引来东北军士兵,为交火造成口实。但这一点没能实现。
(这里需要插一句,河本末守中尉并非传言中的爆破专家。其作为日本陆军众多中尉中的一人,仅仅只是负责指挥和执行,爆破事宜另有日军的军官跟随监督)

午夜11时,在北大营北侧虎石台的日军第三中队的三个小队破坏铁丝网,于11时30分正式突入东北军第621团3营的营房。日军以第2和第3小队为先头,第1小队为预备队展开攻击。东北军官兵虽然处于混乱之中,但还是迅速各自发起了抵抗,平射炮、机枪和步枪弹从营房中横射出来。日军的小队长野田耕夫少尉和他的几名部下迅速在战斗中负伤,长谷川军曹接替指挥,猛烈突击守军,半个小时后,日军基本上瓦解了营房的防御,控制了其北、东、南三个方向并建立警戒线。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战斗,日军终于彻底控制了这个营区,东北军从东侧和东北侧突出。
在这一期间,旅参谋长赵镇藩也在请示上级是否抵抗。荣臻下令的是“不许抵抗”,赵镇藩表示,命令已经下达,但是无法彻底执行。在挂电话之后,赵镇藩也参与了西侧营房的战斗和撤退事宜。然而,不抵抗命令也切实导致了东北军一直都只能处于比较单薄的抵抗状态,部队始终缺乏足够的协调和指挥,被动地边打边撤。
我们都操起了步枪,准备战斗。这时候又来了命令,叫我们撤回来。大家都不明白,有的人哭了,有的人骂起来,有的甚至当面质问起了长官:“日本人要我们的命,我们为什么不能还击?!”
日军勉强顺利地突入了第一处营区,但这只是战斗的开始。
23时30分,日军要求在抚顺的第二中队出动,在奉天附近的第一和第四中队也北上驰援。

展开
连长把我们集合起来,让我们隐蔽待命。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火光下,西营房前人影攒动,枪声不断,不断有人惨叫着扑倒。平时都在一个操场上训练的兄弟,现在被日本人追着打,却不敢还手,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难过呢。
我们在焦急地等待。撤出来的弟兄们说:日本兵闯入营房,见人就杀,有的人躺在床上不动,竟被日军活活刺杀在床上。有的人虽然拿着枪,但不敢擅自还击,被日本兵追着开枪杀死。
——第七旅620团老兵陈广忠的回忆

此时的西侧营房的景象我们并不能完全清楚,但刚刚夺占一角的日军此时担心东北军反攻,尚还处于防守警戒状态,正在一边肃清营房,一边等待援兵抵达。
午夜12时,从附属地方向增援过来的第一和第四中队抵达。日军携带了少量的曲射炮并配属掷弹筒。第四中队率先发起进攻,先和已经在西墙警戒的部分守军交火,然后突入营区,向北卷击第621团1营和2营的营房。铃木伍长发现战场昏暗,决定放一把火照明。这帮助了日军急需进攻,不过他很快被一发子弹击中了左肩,并被拖下了火线。东北军在朝南的空地上布设了一门平射炮,但是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在营房间灵活跃进的日军让准备不足的东北军付出不小损失,最终逐次向北、东各个方向边打边撤。日军的第2小队向北与第三中队联络,第三中队也相应地向南派遣人员联络,并寻找大队长报告。
而12时20分突入营区的第一中队则遇到了相对棘手的难题,他们的第3小队留作预备队,仅派出第1、第2小队攻打第621团的机枪连营房。他们选择从东侧迂回营房,结合北侧的第四中队困住守军,然而机枪连终究是机枪连。在一通火力拦截下日军数个人中弹。松本特曹(准尉)、津川军曹等多人重伤。日军只好想办法用掷弹筒压制火力,两个小队突入营垒,最终机枪连所部也在混乱中突围撤离。
此时是凌晨1时多,在南侧的日军分队也开始朝着北大营南门推进。他们与第一中队所部夹击了在此的东北军警戒部队,随后第一中队在南门一侧展开防御。至此,北大营的西侧营房被全部攻占,日军的警戒线也拉到了南门。
根据既定计划,日军派出了在铁岭到四平街一带驻守的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赴援沈阳,其中,第二中队在饭田中队长的率领下全部出动,甚至仅留下当地日本民众组织自警团应对,北大营守军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压迫
姜明文下令,将麻袋装上沙土,在营门口堆成掩体,架上机枪。又让几个士兵爬到树上瞭望,小日本过来就不客气。
——第620团3营9连连长姜明文的命令

凌晨1时30分到2时30分,日军的三个中队开始朝东侧营房推进。第三中队负责从北侧营房跃进攻击,第一和第四中队则从南墙和操场推进,在夜色的掩护下朝北大营东南侧靠拢。这一期间,东部营房的东北军已经在和日军展开对射,但日军不急于突击东侧营房,而是决定构建夹击包围的态势,试图彻底包围第七旅。
第三中队在北侧的跃进突击成为了这次战斗重要的转折点。彼时,东北军正在朝南一侧警戒,而日军的三个小队沿着北墙一个个迂回营房,619团3营、骑兵队、汽车队和迫击炮厂被一个个端掉,东北军注意到腹背受敌后开始朝着东侧兵营突出。然而在攻打到第四兵营,即军械库的时候,背靠着弹药补给的守军架起平射炮,轻重火力一齐拦截来犯的日军。而日军的岛村伍长跳过水沟,迂回到守军背后投掷手榴弹,接着三个小队冲入了小营区,东北军继续撤退。
接下来,日军又将东北军赶出了骑兵厂和第620团3营营房。南侧的第一中队在得到预备队追加后,也夺占了第620团机枪连和军官教育班的营房。此时,从西侧和北侧营区突围的东北军,开始慢慢聚集在第620团的营区附近并恢复组织。日军第三中队的机枪分队在攻打东北角的弹药库的时候再次遭遇第620团3营部队的阻击,松冈军曹随即率队突进,爆破了弹药库。震耳欲聋的响声和240mm臼炮的巨响,将这场夜战推入到高潮。
攻坚
我们问连长,日本人打过来,我们也要躺在床上让他们刺吗?连长还是说听命令。
但是听什么命令?电话线让日本人剪了。日本兵穿着黄军装,戴着王八帽子,就在我们对面喊喊杀杀的,跟鬼叫一样。连长一看没办法,说:咱打吧,别等命令了!
我们这才打了。打着打着,我忽然觉得脸上一热———用手一摸,湿乎乎的,紧接着就疼起来,中小鬼子的枪了!
当时没顾上管,加上想报仇,还在那儿开枪,直到接到命令,要我们按演习计划向东大营大操场转移。到东大操场后才知道,我的嘴都被打穿了,牙龈和牙都打没了。
——第七旅620团2营老兵陈广忠的回忆

东部营区的第620团相对来说准备最为充分。由于他们既没有多少人员在城内分屯,又离日军阵线最远,他们得以充分地整备。不仅是王铁汉本人的指令,其下辖的各个连都在尽可能地整备防御,平射炮和轻重机枪都已经在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地架了起来。
而日军此时也在紧急调兵遣将。第2中队于凌晨2时30分在北大营西侧下车,随后作为预备队推进到东侧营房附近。第一、第四、第三中队各自有命令。第三中队向东继续攻击,夺占619团营房,第四中队负责向北攻击东部营区的营房,第一中队朝东侧突击东北无线电总台,第二中队和临时编成的骑马分队作为总预备队随时支援,并准备打击突围的守军。2时30分,长达近三个小时的对东部营房的攻击开始。
进攻开始后半个小时,第四中队夺占了第一个营区,开始向北突击第620团2营的营房。2营准备最为充分,平射炮、机枪都已经架起。这里的抵抗相对而言更有组织,但在黑夜中,东北军仍然缺乏优势。但高强度的战斗也带来了有效的结果,在这里日军出现了抗日战争的第一名战死者——新国六三上等兵。
“......我率领的第二小队注意到敌军在十余幢营房附近活动,我们靠近并抛出手榴弹,对手大为惊骇,展开激烈还击,以步枪等猛烈射击,进攻部队的主力从营房门口迂回进入营中,艰难地占领其先头的两幢建筑物,其第三幢建筑物的守军也在通过窗口等向我们猛烈射击。在迂回的过程中,我小队的联络兵新国上等兵遭到敌军猛射,不幸牺牲。我部主力第二次发起进攻,进入兵营,还能看到两门残留的步兵炮。我军对敌军追击射击,敌军从东侧突出北大营。”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四中队第二小队长 高柳克己 在接受《满洲日报》采访时的战斗描述
在这里,日军遭遇的顽强抵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掷弹筒不断地打哑重火力,而守军的态势也越来越被动,日军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疯狂。根据《满洲事变美谈》的记载,第四中队及川伍长的手指被打碎,换了一只手继续射击,发了疯的鬼子杀红了眼,被打伤的人也不肯上担架,继续疯狂地突击守军的防御。宍户勳一等兵直接夺取了守军遗弃的平射炮,一炮轰开了营房大门,日军后续部队蜂拥而入。此时日军第一中队夺占了无线电台,驱逐了卫队营,第三中队则向东夺占了第619团的营房,形成了对守军的半包围态势,局势已经越来越不利。
此时,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所部也在文官屯附近下车南下挺进,日军延伸的火力也不断落在东北军的营房,已经不能不撤离了!
于是,建制比较完整的第620团负责殿后,各受损失的619团和621团先头突围,朝东山咀子前进。东北军第七旅至此撤出了北大营。日军继续追击,而第四中队再次吃了一顿痛打,这次增子正男上等兵被远处飞来的子弹一发爆头,成为了第二名战死者。
跑出北大营,奔东山嘴子东大营的东北讲武堂,弟兄们不时回头瞅着,就像做了一场梦。有的说着日军是打演习,还是动真格的了?有的就骂,说你脑袋长腚眼子上了?死伤那么多弟兄,大营都烧了,还打演习?有的说咱们怎么办哪?大家七嘴八舌,说这回上边肯定咬牙横心,跟他们干了。一些人就往天上望,说咱们的飞机怎么还不起飞呀?
——第七旅620团2营老兵陈广忠的回忆
东塔机场在日军的炮击和飞行员的绑架下没能再发挥作用,飞机场的弹药库被命中,引发冲天大火。附属地的日军第二十九联队发起突击,一夜之间夺占了沈阳城,守军大部分被俘,一部分撤离,黄显声率领警察部队在短暂交火后被逼退,率部撤离,并在日后建立了东北的第一支义勇军部队。

凌晨6时30分,日军完全控制了北大营。尽管第七旅尽可能有组织的突围,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成功的撤出了营区,在日军占领北大营并检查时,还能看到抱着轻机枪奄奄一息的中国士兵。而撤走的第七旅也没有完全成为一支溃军,在撤离东山咀子后,当9月19日平壤飞行队的八八式侦察机靠近虎石台附近的山林侦察时,遭到了步枪射击,飞机因此被打伤。9月21日,东北军派出数个连的部队反攻北大营,但再次被准备充分的日军击败,无功而返。
第七旅的部分部队跑到了抚顺,被当地的日军缴械,一部分人员重新组织后潜伏在沈阳附近,在续后的日子中继续试图袭击沈阳的重点设施。王以哲在化装逃出沈阳城后,找到了自己的部队主力,在各自收容后经山城镇等地,向北再向西地逐步撤退,并最终返回了锦州附近的新阵线。
结语
北大营之战,日军共死伤23人,其中2人战死,21人负伤,包括2名将校(野田中尉和松本准尉)。(在沈阳城的战斗中另外还有1名少尉和1名士兵负伤)
第七旅的损失,据称为阵亡149人(包括军官5人),负伤186人(包括军官14人),失踪483人(脱队、被俘等)。总的来说,这是一场几乎为15:1的损失比的一边倒的战斗。
东北军的防御是失败的,然而是没有办法的。作为一支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部队,东北军的麻痹,指挥机构的失灵和作战素质的差异,使得一个主力旅在短期内丧失了有组织抵抗的能力。而相对的,在第二天于长春爆发的南岭和宽城子战斗则出色的多。从准备和战斗上看,其表现更加表明夜战上东北军的劣势对北大营之战的结果的影响。关于南岭和宽城子战斗的细节,我们将在下一期看到。

参考资料:
《北大营攻击经过要图》 九一八纪念馆馆藏
《满洲日报》1931年9月19日、20日、21日等各期
《官报》
《朝日新闻》
每日新闻社编 《一亿人の昭和史》第一册,1975年。
関東軍参謀部編《満洲事変実誌》,日東書院,1932年。
教育総監部編纂,川流堂小林又七《满洲事变忠勇美谭》, 1933年8月。
《深度考察:引爆九一八事变的“失踪人口”》(同名微信公众号文章)
新浪新闻《陈广忠:当兵在北大营》
https://news.sina.com.cn/c/2011-09-18/073023173996.shtml
腾讯网《勿忘九一八,近七十年后老兵回忆:跑出北大营,就像做了一场梦》
https://new.qq.com/rain/a/20200917A0NSF200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