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有效衔接
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从“两不愁三保障”过渡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三农路径,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目标指引。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产业发展是其中的“牛鼻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引领。产业兴旺了,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下面,我结合我们乔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汇报一下做法和体会。
一、产业基础和发展路径
(1)1.0
乔村位于万荣县光华乡东北部,2017年整村脱贫。脱贫之后如何巩固和拓展,一直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思考的问题。乔村296户,1133口人,在外务工超过三分之一。村里剩下的,可谓是老的老,小的小。老人们除了接送孩子,打牌串门成了日常。为了块儿八毛的小彩头,争争吵吵的事情常有发生。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的时候,发现一些老年妇女在帮助孙辈们做手工,手法娴熟,做工精巧,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让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有事干,有钱赚。我亲自开车拉上几个代表,到裴庄的范新村刺绣厂、到县里的鑫昌达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参观考察,让这些婆婆们明白,自己这些快要失传了的真本事,竟然能够变现。在师傅们讲解之后,婆婆们领了一些活,回去加工。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婆婆们拿到活之后,因为没有厂里的师傅来,靠本村的婆婆“二传手”帮教,结果是做活慢,不合格率高。忙碌了几天,加上部分返工下来,一天的收入竟然合不到一块钱。许多人由此泄气了,甚至产生了抱怨情绪。我们驻村工作队没有灰心,积极和上游企业沟通联系,采取学员进厂学习和师傅入村辅导相结合的点对点方式,在学窍门、得要领和熟能生巧上下功夫。不到一个月的功夫,这些婆婆们大多数人都“出师”了。速度快了,质量好了,挣的钱也多了。每天做做家务带带孩子之外,捎带挣个二三十块钱稀松平常。有的婆婆说,有了这些零花钱,买米买面买菜,再也不用给娃媳妇要了,还能时不时地给孙辈们个零花,在家里腰板也挺直了。有的婆婆戏谑着说,咱们学了这个手工活后,打麻将都叫不下人了,多年的麻将手艺都要丢啦。
现在,做手工、挣零花,已然乔村老年妇女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低保人口薛九亮和孙子俩人一起生活,孙子在二十公里外的镇上念高中。她说,我抽空干着这些零活,娃每个礼拜来回的车费和饭钱差不多就够了。
2019年11月,乔村建立了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这是一个集培训、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看到自己加工的产品被陈列出来,做手工的婆婆们满满的成就感。而且每款产品,都有链接网店的二维码。去年脱贫攻坚市际交叉检查来到乔村,检查组看到巧娘生活馆里面展示的可爱的挂件和饰品后,纷纷扫码购买,并热情为乔村巧娘站台代言。生活馆里有三十几个座位,非疫情的情况下,大空调冬送暖,夏送凉,穿针引线的婆婆们边干活,边聊天,舒活筋骨,笑声朗朗。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手工停了几个月。3月5号,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经过评估,决定复工。上游企业万荣县鑫昌达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对乔村巧娘技术支持,供货充足,加工费给付及时,使得乔村手工发展壮大,成为一张靓丽的手工创造品牌。在疫情影响上游订单的情况下,2020年的结算的加工费达到6万多元。
老年妇女有35个人在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务工,贫困人口有12个。一年收入个三五千块钱,自己先把自己给脱了贫。在乔村巧娘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范村、徐村等几个村的妇女也都加入进来,一个拼手艺、比速度、明争暗赛的手工大比拼每天都在进行。村里有个传说,说一个做手工的婆婆早上都不下炕,而是一出被窝就开始做手工,一句“我开始挣钱呀”,做饭、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就被老头子欣然领走了。
这些,我们把它归纳为乔村产业发展的1.0。
(2)2.0
老年妇女有事干了,那么,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中年妇女,她们能干什么呢?我们经过考察,和村两委协调上游企业,购置了10台新式缝纫机,成立了乔村巧娘追梦生活馆。“给年轻妇女找点事,让她们不出村也有活干。”这种不用花镜、作别手工,靠脚踏缝纫机赚钱的挣钱模式,被归纳为乔村2.0。相比1.0,2.0从业者年轻化,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当然,收入也高了,从业的十几个妇女,日收入五六十块钱。除了地主帽、布老虎这些订单产品外,踏制布鞋也是他们将要开发的一个新品。这个2.0才起步五六个月,还有一些问题。如何增加岗位黏性,提高收入水平,是我们和上游企业共同思考的课题。
(3)3.0
乡村振兴第一个特征就是“产业兴旺”。也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没有年轻人的农村是凄冷的,没有活力的。让年轻人在家门口有一个稳定的就业,而且和现有产业能够有机接续,一直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盘算的课题。我们多次到号称“中国鞋都”的河南偃师考察,机制布鞋项目被勾画出来。正好县里有个50万元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乡党委政府和县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的支持和协调下,乔村机制布鞋生产线列入项目。我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布鞋已经从早先的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机制布鞋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吸纳返乡农民工,并且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容易上手,所以在这个项目上,村两委和村民代表是坚定信心的。在设备的选配上,要求的是最高配最新版。在选用运营方的时候,也是认真比选,选择有着数十年制鞋经验、实力雄厚、渠道宽广的鑫昌达公司负责人古怀刚,去年12月25日开工试产。整个设备达产达效后,日产3000双,年产100万双。由此,我们提出了塑造“鞋乡乔村”的口号,要在十四五期间,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真正把制鞋产业发展成为乔村乃至周边的一个可持续的收入门路。这是我们倾心培育的乔村3.0。这个项目,可以安排返乡务工人员50人。按平均每人每年两万元算,将为乔村拿回100万元的工资性收入。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的讲话精神。
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乔村实现了从1.0到3.0的三级跳。制鞋的业态也从手工之“纳”,到缝纫之“踏”,再到机制之“压”,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二、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
1.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乡村振兴的五大标志,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乔村在外务工人员多,既有的苹果产业,因为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发展式微。而光华当地是一个柿树集中栽植区,品质好,规模大,而且投工少,所以在农业产业上,我们的方法是苹果退柿子进。近两年新发展了500多亩柿子树。十四五期间柿树规模要占到乔村的半壁江山以上。同时我们在谋划和发展布鞋产业上,也是党群同心,协同推进,“走着乔”已经通过商标注册,将成为我们村一个靓丽品牌。
2.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村集体提供不介入具体经营。乔村机制布鞋生产线目前的运营模式是,村集体出场地出设备,监管集体资产不流失,组织和发动劳动力,合作方具体组织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村集体每年享受固定分工,不参股不经营,避免了集体资产的流失风险,避免了集体深陷经营圈子,避免了集体新生债务。
3.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戮力同心埋头苦干。我自己从产业描画,到报告撰写,到跑部门跑程序,亲力亲为,为了写绩效评价报告,我向行家求教向年轻人学习,学会了排版制表。为了解决前期项目垫资,我担保动员村党支部书记等人垫资20万元,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在建设厂房的过程中,一两个月的时间,村党支部书记天天守在工地,优化方案,严把质量。
三、主要矛盾和存在问题
1.季节性务工和产业务工之间的矛盾。作为企业来说,希望从业人员持续、稳定,但是万荣农业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又决定了存在大量的季节性用工的情况,企业用工单日工资低,但持续时间长,季节性用工单日工资高,但相对工作时间不稳定,由此产生的用工拉锯战在所难免。
2.发展产业和生产要素不足之间的矛盾。产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发展布鞋,不是办一个厂子就万事大吉了。人才问题、上下游和平行产业支撑问题、金融支持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解决方案。
3.规模扩张和金融支持之间的矛盾。产业发展要有规模,有量的支撑才有话语权。就鞋厂来说,日产3000双,就需要至少两万块钱的流动资金,因为销售周期和结算周期的双重挤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非常大,而现有融资渠道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发展中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地破题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