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级逻辑课(十七)秩序

2020-04-09 23:55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因果”,需要在思维中完成这件事情,就是将“一个行为”与“一个结果”连接在一起,并且“行为”必须在前,“结果”必须在后。

思维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为什么马会飞,因为马有翅膀”。马怎么会飞呢?只要有翅膀就行了。

思维做的这件事,就叫做“想象”。

严格来说,想象算不上能力,它只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副产品。我们可以任意地将把一个行为放置于一个结果之前。吃饭是一个行为,饿是一个结果。“因为我吃饭了,所以我饿了”。这是错的吗?

在“想象”中,它就可以是对的。因为这个结果只在思维中存在,它不需要成为一个“真实情况”。

想象可以是荒诞的,也可以是一个有可能实现的构想。飞天,曾经是古人的梦想,并且设计过很多种方法。从纯粹的身体锻炼,到借助各种器械,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坐上飞机在天空中旅行。

在“因果”中,只需要一个行为对应一个结果。

因果链条中,则至少需要三项。位于中间的一项,既是一个行为,又必须也是一个结果,它需要由另一个行为之后产生。

比如,“马有翅膀,马会飞”。马有翅膀是行为,也就是“因”。

如果我们把“马有翅膀”看做一个“果”,它的“因”又是什么呢?此时,我们不能再说,它的“因”是“马会飞”。

“马会飞,所以马有翅膀。马有翅膀,所以马会飞。”这种方式就叫做“循环论证”。由于它们都是结果,它们就没有“行为”。而没有行为,当然也就不会有结果。因此,循环论证是无法实现的想象,当然也就对我们无益了。

我们必须另外找到一个“因”。当然,这里仍然是可以想象的。我们说,“因为我在想象,所以马有翅膀”。这样可以吗?当然可以的,因为“想象”当然是一个行为。

于是我们就得到,“因为我想象,所以马有翅膀。因为马有翅膀,所以马会飞”。

可是,因果链条现在又把“我想象”作为一个“果”,我们还需要再有一个“因”。显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我想象,所以我想象”。只有结果时,就不会有行为,则结果也不会发生了。

因果链条可以无限延伸,每一个“果”都必须对应一个“因”,并且“因”不可以重复。这就是因果中的“秩序”。

秩序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想象受到了限制。虽然“想象”可以是任意的,但一个“因”的本质是一个“行为”,而行为必然是一个事实,它是可以在现实中真实发生的。

如果一个行为只能存在于思维中,它是无法交流的,毕竟我们从来都不能直接感受其他人的思维。

思维的一致性,在这里寻找到了立足点。

思维的一致性,只能建立在一个共同认可的“行为”之上。比如,“我觉得,你说的对”。我认可的并不是“你”,而是你所说的内容。从你说的内容中,我们将探寻到另一个行为的存在。

可是,“只要你说的,我都觉得对”。“说”本身虽然是一个行为,但它在因果链条中将转化为一个“果”,它需要另一个“因”也就是另一个行为的产生。由于“说的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所以我们就无法在内容中寻找到另一个行为。我们只能从“说”这个行为本身来寻找,也就是只能由“你”作为“因”。“你想说,所以你说”。“你想”,这是一个行为,所以是可以作为“因”。

但是,因果链条立刻将“你想”也转化为“果”,它还需要一个“因”。“你想”当然也可以有一个“因”,不过这个“因”必然是一个“内容”,也就是它必然与“说的内容”相关联。而在前面,我们却否定了“说的内容”。“因”不能实现,“果”也就无法产生。

所以,“只要你说的,我都觉得对”,这必然是一个自我的“想象”。它不能与别人的思维达成一致。或者这样说,它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形成一个认可,但注定不能让所有人的思维达成一致。

因果链条当然也不可能无限延伸,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因果链条必须有一个开端。根据之前所说,这个开端必须是所有人一致认可的。

如何建立因果链条的开端,首先在科学领域中实现了突破。我们毫不怀疑“1+1=2”的正确性,因为我们都承认,它是一个共同的开端。

更多的开端,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这个探索离不开“想象”,也就是说,它必须首先在思维中寻找到一个“开端”,一个能够被所有人认可的行为。

逻辑,就是为此而产生的。




初级逻辑课(十七)秩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