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打卡41-50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外寒内饮向愈的机理。
伤寒,提示外有表邪不解,表现为发热。心下有水气,提示里有水饮邪气。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里有水饮,故觉不渴。此辨为外寒内饮证,方与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
服用小青龙汤后而见渴者,乃是药后寒饮之邪已去,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而水气散的征象,故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此时虽渴,但不甚,修养生息后常常病可自愈。但临床上也需要我们辨别“渴”是水饮将去还是阳明有热,我们可以根据病者临床症候反应来判断,若饮邪化热就加石膏,即小青龙加石膏汤。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的证治。
“太阳病,外证未解”,是恶寒、发热头痛等症仍在,若脉浮紧,则为伤寒表实证,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若脉浮缓弱,兼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表现,则为中风表虚证,宜桂枝汤解肌发汗。浮缓弱之脉,微正气不足之兆,若用麻黄汤发汗,唯恐过汗伤阳损阴。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表证误下致喘的治法。
太阳中风,病邪在表,应以解肌发表,若误用下法,逆其正气欲祛邪外出的自然规律,很可能使表邪内陷,产生变证。微喘,提示正气尚有力量抗邪外出,不致下陷的表现。此时表证未解,仍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证候表现,当继续与桂枝汤解肌发表,微喘则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本方适用于实喘之证,若下后大喘,正气暴脱,肺气将绝,则非本方所宜,当以益气固脱之法。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 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按:本条论述表证未解,禁用下法。
太阳病,无论是伤寒表实证还是中风表虚证,病位都在表,都应该从汗而解,根据证型选用麻黄类方或桂枝类方。若误用攻下法,易虚其里, 正气不足而邪气盛,邪气进而内陷入里,易生他变。
若太阳表证兼阳明里实证,宜先表后里,先汗后下,这是定法。
《伤寒论》强调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主要是说有表证的时候,决不可忘掉汗法而专用下法。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在发表药中兼用泻下药。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按:本来论述误下后表证未罢,仍须解外。
本条与第44条一样,主要论述表里先后治则。本为太阳病,用发汗法而病仍不解,应寻找这背后的原因,是正气不足?还是邪气盛而药力不及?医者过早采用攻下法,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
若误下后,病者仍见脉浮(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等),提示病位在表,仍需通过发汗的方法驱除邪气。但在方剂选用方面应注意,因前面已用过发汗剂或攻下剂,损伤了一定的津液,应首选桂枝汤解肌微发汗,又可安中健胃养液。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治法及衄解。
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为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虽经过八九日,但表证未解,仍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服用麻黄汤后,根据邪气轻重与正气强弱,可出现不同的转归:一是药后表解,邪从汗而出;二是邪气盛而药力轻,表邪郁闭日久而化热,属太阳阳明并病的大青龙汤证;三是本条所述,寒邪闭表过重,服用麻黄汤后表证虽减,但只是稍微减轻,而未完全解除,不久后病者可能出现发烦、目暝的暝眩状态,此为药力助正气与邪气相争,邪气将除的一种表现。寒邪郁闭较重,发汗后邪气一般从汗而解,但汗血同源,亦可能从鼻衄而解,与发汗一样都是属于给邪出路的方式。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按: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衄解。
本条与46条意义相仿,46条描述的是服用麻黄汤后,伤寒表实证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状态一般是从汗而解,但也有以衄代汗,从汗而解的特殊情况。
相比于46条,本条是叙述未服用麻黄汤,因风寒邪气郁闭较重,正气奋起与之相争,通过鼻衄的特殊方式驱除邪气,病遂自愈。
总而言之,无论从汗解还是从衄解,都是给邪气以出路的方式。这也正应了中医是一种仁慈医学,邪在表就用汗法,从肌肤腠理给邪出路;邪在半表半里就用和法,助疏泄、畅三焦给邪出路;邪在胃肠里,偏上用涌吐法、偏下用攻下法给邪出路。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之也。
按:本条论述二阳并病,太阳未罢的治则。
本为太阳病,法当汗解,但邪气盛而药后汗出不彻,太阳病表邪未尽除,邪不得外泄,化热入里,成太阳阳明并病。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不恶寒,但恶热,为阳明外证。简言之,太阳表邪未解,阳明里热已现,此外太阳阳明并病。无论太阳阳明并病还是合病,应当先解表再攻里,此乃定法。
但由于阳明里热,亦不可用大发汗剂,易耗伤津液,反加重阳明燥热,所以只宜小发汗剂(桂枝汤)先解表。“面色缘缘正赤”是由于太阳表邪不解日久,邪气怫郁在表,不得宣泄所致,与里证无关,治宜小发汗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发表;或者像古人一样,用荆芥、防风等煎煮熏洗,通过小汗出的方式解除表邪。
若表证不解,阳气怫郁不得宣泄日久,用小发汗方后汗出不彻,表不得解,病者出现“烦躁、四肢酸痛、短气但坐、脉涩”,此为风寒袭表,腠理闭塞,卫闭营遏较甚,阳气郁闭重,气血运行不畅,逐渐化热所致,此时单单用小发汗法不足以祛邪,当与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另外,“脉涩”一般在本书中主虚、主血虚津液少,但此处主实,是由表气郁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但一定是涩而有力。胡老认为,“脉涩”若理解为“脉浮紧”则更易理解。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按:本条论述里虚血少禁汗。
脉浮数,此为表证,治疗采用发汗法,汗出则病愈。
但错误的采用攻下法,虚其里,津液不足,津血同源,血不足以濡养周身,故身重。不足以养心,则心悸;不足以充盈脉道,则脉微细,均为里虚的证候表现。
综观之,此为表证兼里虚,应先救里而不是表先解,使机体津液恢复(扶正补虚),正气复而邪气退,遂汗出而表解,可考虑选方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等调和营卫,补气养血。
仲景前后反复多次强调表里先后治则,表证兼里实,应先解表后攻里。表证兼里虚,应先救里后解表。又或者表里同治,但用药须有所侧重。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按:本条论述里虚血少禁汗。
常规而言,脉浮紧、身疼痛、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但脉不浮紧而尺脉见沉、迟、细、弱,提示里虚而津血化源不足,脉道失养,此为平素里虚气血不足者外感风寒邪气,不可单纯用麻黄汤强发其汗,与49条一样,应扶正补虚兼微发汗解表,可选用桂枝新加汤等调和营卫,补气养血。
通过第49和第50条,我们可以发现三点:一是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为常规治法,但要注意病者脉象及体质因素;二是太阳伤寒证兼见脉沉、迟、细、弱,就不是单纯的麻黄汤证,因伴有里虚,不可用麻黄汤强发其汗;三是麻黄汤发汗的前提,需要有充足的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