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病院 | “抗鼎之作”?“扛鼎之作”!
◎童志国
最近闲逛书店,江南《龙族III》(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腰封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腰封上有这样一句推介语:“中国幻想抗鼎之作,千万册畅销奇迹。”显然,句中的“抗鼎”不妥,应是“扛(gāng)鼎”。
扛,是多音字。读gāng时,本义是双手举重物。《说文·手部》:“扛,横关对举也。”段玉裁注:“以木横持门户曰关,凡大物而两手对举之曰扛⋯⋯即无横木而两手举之,亦曰扛。即两人以横木对举一物,亦曰扛。”读kánɡ,表示以肩膀担物,如:扛枪、扛锄头。
“鼎”原本是一种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本身一般都很大、很重。
“扛鼎”义为双手举鼎,因此读“gāng鼎”。有学者说,这是古代的一种举重活动。古人崇尚武力,从战国到汉代都以力能“扛鼎”作为某人力大的示证。《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说项羽身材伟岸,力大异常。力大能“扛鼎”,词义引申,“扛鼎”便可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如明代张煌言《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扛鼎之作”,就是指作品在同类题材中社会影响力大、意义深远。
“抗”读kàng,表示抗拒、抵御、对等之义。汉语中并无“抗鼎”。上述腰封文字将“扛鼎”写为“抗鼎”,应是误读“扛鼎”为“kánɡ鼎”所致。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3期《文章病院》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