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们查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查到的都差不多是这个解释,光学习不思考就容易迷惘,光思考不学习就容易懈怠,所以我们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师:那你们觉得这样讲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光思考不学习跟容易懈怠,有什么因果关系吗,一个人容易懈怠是他思想上没有目标,跟光思考不学习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更不容易懈怠。
要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把这里面几个核心字搞清楚,首先这里的学,就是我们之前讲了无数遍的意思,在现实中实践、纠正、验证,向圣人、良知、本心、规律靠拢,最后达到觉的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这里的学比我们之前讲的更加深化了一层含义,就是按照良知,本心和规律这个方面去行动体悟。
思,古字是恖,上面囟指天灵盖,代表参悟,启发智慧。古时候一些老师傅喜欢敲徒弟脑袋天灵盖的地方,就表示好好体悟的意思。下面是心,思的意思就是参悟智慧后用心去行动。
罔,就是网的意思,狩猎捕鱼的一种工具,表示一无所获,类似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殆,这里不是懈怠的意思,本意就是危险,这里就是陷入危险和困境的意思。
然后这两句话,其实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个转折关系,后面思而不学要不学而不思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前者是一无所获,后者是陷入困境危险,当然要严重得多。
现在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光是效法,模仿的去学,而不参悟思考,就容易一无所获,但是光体悟思考,不去了解前人经验地去思考学习则是一件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和危险的事情。这么翻译没有体现出学的重要性,要知道学才是重点,后面开悟只是一个结果。
很多人说我现在感到很迷茫,该怎么办,那就继续学,只是暂时时机未到,你的网里面还没有智慧,但是至少你还有一张网,还可以继续用这个工具去学,这个是一辈子的事情。孔子也不是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就连孔子自己都说他不是生下来就有智慧的,而是靠后天学习才获得智慧的,很多同学这么小就不愿意学习了,以后哪还能有智慧的果呢。
王国维也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孔子自己也说朝闻夕死,可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就是在学习的这条路上是没有止境的。这本来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在这段时间里,你苦苦求索,一直得不到结果。你就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是可能人生的分水岭就在这个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但是有些人快要到最后有结果了,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堕落,而有些人选择了坚持,不断地学,不断地致良知,这就是为什么人的命运有所不同。
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即便你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但是只要这个过程你尽心了,努力了,你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因为有些事情的成功也是需要运气的,但是在没有运气之前,你需要百分之百地努力。
后面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是思而不学,就是说你没有在致良知,不参考圣人,无视良知的声音,不听从本心的声音,不根据它们去修正调整你自己,你不是在向着它们靠拢。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这种情况你所获得的这个“思”,也就是这个悟,这个道,开地是什么悟,得到地又是什么道呢。这就不是学而不思则罔,一无所获那么简单了,而是会陷入危险和困境中。
最后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翻译一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我们不断地参照圣人的标准,听从良知和本心的指引去学,也就是致良知。这是一个漫长的贯穿我们一生的过程,虽然有时候我们暂时还不能获得智慧,获得开悟,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但是这条路是对的,要坚定地走下去。然而如果你抛弃了良知和本心的指引,偏离了圣人之道的轨迹,那么就算你得道,也绝非正道,你的觉也绝非正觉,这样才是最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