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滋阴活血益气法是治疗肿瘤的新思路

就一般说来,现在对于治疗肿瘤的普遍观点是以“温通阳气”为主,认为“阳虚阴实”是形成肿瘤的主要病机。也就是说,首先是机体阳气不足了,继而由于气不能推动血液、水液,所以就会形成肿块。因此,以补阳为主的“火神派”,便成了治疗肿瘤的主力军。这样的理解,似乎无懈可击。
对于机体的阴阳盛衰,争论得最汹的,当属金元四大流派。到底是“阳常有余”,还是“阳非有余”?到底是该“滋阴”,还是要“泻火”?其实,总体说来,“阴常不足”都是共识。《内经》更是提说:年四十,阴气自半。这里的阴,指代的就是机体中“精血津液”等物质,其中更是包括了先天之精。
我们知道,气是由“精”化生而来的。因此,在人体“精”不足的情况之下,还一味地补阳、壮阳,就像是让一支没吃饱饭的军队不断操练,最终的结果是阴竭阳亡。
话说回来,我们可曾想过:“肿瘤”患者是否都是阳虚?是否皆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其实,从临床观察可知,肿瘤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其阴气多是不足,而久病多虚,更多者是“气虚”,合之,乃“气阴两虚”。加之,久病入络,痰瘀互结者亦可知矣。
若以“标本”而论,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试以温阳燥热药强行之,或许痰瘀可祛,但气阴易伤,正气受损,不利邪出。因此,根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中医原理,何不以“星星之微火”来调和正气?
而这其中,最让人纠结的,当属如何“养阴”?我们知道:阴者,寒也;且滋阴,势必碍邪。但是,“养阴之法”就像是要给军队粮草,不带上粮草如何作战?
另外,我们要校正一个观念:通常我们认为,痰湿,也是属于阴类物质,所以,养阴会助痰湿。但事实上,这二者是“正邪不两立”。我们摄取的阴类物质,如果,不能转化为机体之“正阴”,才会为痰湿所化,变为“阴邪”。
因此,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便是,如何才能让我们使用的“养阴药物”成为“正能量”呢?那便是要配合“活血”!《金匮》言:血不行则为水。津血同源,同为阴类。我们都知道“流水不腐”的道理,因此,要让我们补的阴,不成为“死水”,就是要去适当地“搅拌”它,便是要配合“活血”。而这“活血”的力度、温度、角度、程度等拿捏,就非常考验一名医者的技术。
其实,有一种“痰湿”,还非“养阴”不能化解。记得以前在李校长团队学习的时候,有一次讨论到了一个特殊的病例,竟是用“熟地黄”化解了多年的体内“痰毒”。为何?我们要从机体整体角度来看待!机体的“痰湿”,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同时也受机体的阴阳调控。普通的寒痰很容易温解,因为寒痰多是质地稀疏的。但是,一旦痰热互结,那常常是胶着难解。这位病人便是如此,他的热,正是自内而发的阴虚之热,故而久病难愈。当然,李校长还配合了他自己的活血经验,才能如此显效。
活血,是中医的看家本领之一。配合在“汗、吐、下、和、温、补、清、消”之中,各显神通。中医治病,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气血循环”框架,才不会顾此失彼。
“益气”、“养阴”、“活血”,是中医调理肿瘤的重要手段,其中,“养阴”与“活血”是改善正邪关系的关键——肿瘤与机体正常组织。阴者,寒也,可以适当减缓肿瘤组织的进程。而许多中药的成分都具有双向调节的生物活性作用,对于不同组织有一种识别功能,这也是中药特有的优势。
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阳虚阴实”或许正是肿瘤最主要的病机,而“温阳法”或许还是众家之选。但是,我们切莫忘记《景岳全书》中“阴阳互根”、“阴中求阳”的古训。“肿瘤”作为机体的非正常组织,其形成具有很典型的生活背景、机体条件,因此,要和它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中药方剂,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改变肿瘤生长的“土壤”,这或许才是真正能将其“和平演化”的法宝吧。

最后,送给肿瘤患者们一首诗《永不言弃》。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一起等待彩虹,迎接黎明!
你说,是我的微笑给你勇气,
让你能够战胜恐惧。
即使空气已经变得、如此压抑,
我相信你依然能够、坚持到底!
我说,请不要轻易洒下泪滴,
莫让快乐偷偷哭泣。
即使生命已经开始、渐渐低迷,
也要绽放最后美丽、相信奇迹!
永不言弃!告诉你自己一定可以!
永不言弃!也许未来注定要分离!
永不言弃!为了那些爱你的眼睛!
我想要看到微笑的你!
这是我心底最深的希冀。
感谢狂风暴雨赐予彩虹的美丽,
感谢你从未选择放弃、放弃自己!

作者:谢子善
(注:本文仅作为学术探讨,具体治疗请根据临床中医师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