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最后被反推回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协约国有可能腾出兵力对俄国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919年1月开场的“巴黎和会”,不仅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也是武装干涉俄国的总参谋部。协约国策划,第一次对苏维埃俄国的大规模进攻是一次联合行动,主力是占据西伯利亚一带的前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白匪军。

同他配合进攻的有南方的邓尼金、西北方的尤登尼奇、北方的外国干涉军、乌克兰的佩特留拉等。协约国确定,所有的白卫军统归高尔察克指挥。1918年11月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自封俄国最高摄政王,并在鄂木斯克建立了军政府。协约国给高尔察克大量军事援助。仅美国就给高尔察克六十多万支步枪,几千挺机枪、几百门大炮和几十万套军装。

5月中旬,正当红军主力与高尔察克苦战之时,西北方的尤登尼奇突破了红军防线,严重威胁彼得格勒。英国海军从海上支援尤登尼奇。协约国间谍还策划了彼得格勒海岸三个炮台的水兵叛乱。在红军、波罗的海水兵及彼得格勒工人的英勇回击下,这次进攻被粉碎了。到1919年8月,协约国的第一次联合进攻被红军击退。
1919年6月开始,协约国又策划了第二次联合进攻。拥有十五万人的邓尼金部队充当了这次进攻的主力。除国内各路白匪军进行配合进攻外,协约国还胁迫苏俄周围小国参加联合进攻。即丘吉尔所说的“十四国进攻”。

1919年是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这一年从敌人手中解放了乌拉尔、西伯利亚、乌克兰、北高加索和中亚。在同敌人战斗中,红军日益壮大。到1919年底,总数已达四百五十万人。红军的胜利迫使帝国主义撤走了干涉军。1920年1月,英法意被迫取消对苏俄的经济封锁。苏俄同毗邻各国又签订了和平条约。国内外有利的形势使苏维埃国家取得了一次喘息之机。
1920年初,协约国又组织了第三次联合进攻。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军队和盘踞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弗兰格尔白匪军是这次进攻的主力。1919年末和1920年初,波兰政府多次拒绝苏俄政府关于进行和谈的建议。相反,却同叛匪佩特留拉党羽缔结同盟。
1920年4月25日,波军发起突然袭击,突破苏军防线,占领日托米尔、科罗斯坚、卡查京和基辅。佩特留拉在波占区组织伪政权。6月,弗兰格尔也从克里米亚发起进攻。苏联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威胁。5月11日,列宁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工业转入战时生产,实行每天增加三小时的“劳动战线周”。
5月26日,红军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6月5日,第一骑兵军突破波军防线,占领日托米尔等地。之后又挥戈向东,一举解放基辅和文尼察。7月初,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方战线也转入反攻,相继解放明斯克和维尔诺(维尔纽斯),并于月底逼近波兰首都华沙。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联府发出“寇松通牒”,要求苏军停止进攻,双方和谈,划定边界。同时,英国加紧向波军提供军援。波军重整旗鼓之后,利用红军战线长、后方远的弱点,进行反击,迫使红军从华沙城下退却。西南战线红军也从利沃夫城下被迫后撤。1920年10月12日,苏波双方签订停战协定。1921年3月18日,签订“里加和约”,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
苏波停战之后,红军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弗兰格尔。9月,再次成立南方战线,由伏龙芝任司令员。骑兵第一集团军调到南线。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南方战线进行了多次严酷的战斗。到10月末,弗兰格尔十万主力军被歼灭。残部逃往克里米亚,躲进彼列科普地峡和琼加尔地峡,凭借由外国专家修建的坚固工事进行顽抗。11月6日深夜,红军先头部队强渡锡瓦什湖,绕到地峡后方并发起攻击。11月17日,红军全部肃清克里米亚的白匪军。弗兰格尔及其残部约十三万人,乘英法舰只逃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