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热门新闻启发,他打造出一只价值27亿的小黄鸭
最近有一家值得研究的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这家公司就是1月17日上市的德盈控股。
上市当天,德盈控股开盘2.6港元/股,一度上涨超30%,总市值超27亿港元。
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但这家公司的产品很多人有印象。
德盈控股是小黄鸭(B.Duck)的母公司。
在服饰等各种产品上,我们都能看到这只小黄鸭的形象。
这只小黄鸭的诞生源于一条热点新闻。
1992年,一艘装载着近3万只橡皮小黄鸭的货轮开往美国华盛顿州,在太平洋海面遭遇强风暴。
集装箱破损,无数小黄鸭散落在海面,这只“鸭子舰队”因此开始了全球漂流。

此后这只鸭子舰队历经15年,漂流3.5万公里,在多国海岸留下过踪迹,最终于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结束了这趟旅程。
在这期间,这只在海上漂流了10多年的“鸭子舰队”被多家媒体报道,屡次成为热点新闻。
小黄鸭作为勇敢的代名词在全球各地圈了一波粉丝,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
2005年,在欧洲游学的香港设计师许夏林看到小黄鸭的新闻。
许夏林发现,在小黄鸭整个产业链中,中国的生产工厂只能赚取几毛钱的加工费。
而欧洲的销售商却能赚取几十倍的高额差价。
如何才能提升产业链上的价值呢?

作为设计师的许夏林想到了品牌。
于是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创作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小鸭子形象。
当时正好许夏林的儿子出生,他正打算为儿子设计一款浴盆玩具。
受到“鸭子舰队”启发,许夏林设计出了一个拟人化的卡通小黄鸭。
以这个形象为基础,许夏林创作了一系列以浴室为主题的产品。
首款浴室防水小黄鸭收音机一经推出就在全球广受欢迎。
许夏林把它命名为“Bathing Duck”,从此就有了B.Duck品牌。
随后许夏林成立德盈控股,开了一家玩具厂,生产制造B.Duck,开展零售业务。
2010年,德盈控股正式开展授权业务,并从2011年起授权第三方使用B.Duck角色作为消费型商品以及推广用途。
现在德盈控股围绕小黄鸭这个原创IP,开展两个方向的运营。
一是开发出一系列周边衍生产品,找代工厂加工,通过线上电商和线下渠道进行销售。

公司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都开始有服装店。
在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都开有网店。
二是开展授权业务, 把小黄鸭以及“B.Duck家族”IP角色进行授权,赚版权费。
小黄鸭给童装品牌授权,基本是收5%的商标授权标费,押金在10万-20万元左右。
截至2021年6月,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被授权商已达到346个。
公司如今已在国内外拥有超过2万个SKU。
被授权生产的商品遍布中国、泰国、韩国及马来西亚等市场,为小黄鸭IP积累了大批粉丝。
在收入方面,根据招股书,德盈控股在2018到2021年H1间的营收分别为2.01亿港元、2.43亿港元、2.34亿港元和1.24亿港元;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397.4万港元、3285.6万港元、5983.6万港元和2560.6万港元。

2021财年IP授权业务收入占比47.6%,与周边产品的自行销售近乎持平。
公司IP授权业务收入多年来持续上升,背后是IP授权业务的巨大潜力。
这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公司是迪士尼,坐拥各种知名IP,通过衍生品和授权业务赚的盆满钵满。
小黄鸭走红后,德盈控股为丰富角色不断推出新IP。
目前德盈控股已拥有26个原创角色。
不过除了小黄鸭,其他角色的授权业务并不顺利。
目前公司的授权业务中,小黄鸭占了近74%。
如今“小黄鸭”已经发展成中国排名前几位的知识产权(IP)公司。
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德盈控股上市后,有了更多的资金,也许能让旗下其他IP获得更快的发展。
如今品牌授权正成为一门发展迅猛、引人关注的大生意。
据《2021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0年我国年度被授权商品零售额达1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中国内地开展授权业务的IP数量也首次超过了美国市场。
打造IP不容易,这就像从0到1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不过IP一旦打造,就能通过授权快速从1到N,成为一门躺着赚钱的好生意。
德盈控股的上市,也许能为其他打造IP的公司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我预言未来国内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原创知名IP。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这其中一定会有不少世界知名的IP。
对创业者来说,这既是趋势,又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