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的巴蔓子是古蜀国的精神
约公元前4世纪,巴蜀国国势衰落,一些贵族趁机向巴王发难,武装叛乱,民不聊生。驻守在巴蜀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决定赶回国都江州平乱,但他掌握的兵力却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巴蔓子决定向东边的楚国借兵。
巴国将军蔓子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内乱平定后,楚国找到巴蔓子索要城池,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而死,以头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
巴蔓子,古巴蜀国忠州人,在今重庆市忠县,是战国(东周)时期的巴蜀国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为巴蜀国之魂。

巴蔓子是遥远古巴蜀国流传至今的唯一英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他是巴蜀民族之神,巴民族的化身,他的人格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已经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

巴蔓子将军是(重庆及四川)古蜀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最令(重庆及四川)古蜀国人自豪的人物之一。他宁可断头颅不割城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受人们的敬仰和推崇,成为巴蜀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