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比尔·盖茨:“这将是人类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


比尔·盖茨的净资产已超1000亿美元,他希望将财富与能力用于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最棘手的问题:艾滋病、肺结核、疟疾和新冠病毒。他也在关注气候问题,刚出版了新书《如何避免一场气候灾难》(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在书中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论证了为什么截至2050年,全球应该实现碳的“零排放”。
盖茨希望读者明白,虽然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但存在可能性,特别是如果我们能够鼓励能源创新。
近期,他在美国西雅图的办公室接受了《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殷阿笛的采访。以下是对话节选。
HBR:已经有不少著作在讲气候挑战的紧迫性了,你为什么现在选择谈这个话题?
盖茨:面对新冠疫情,千禧一代也始终保持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近期美国大选的很多候选人也将这一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虽然我们有所承诺,但是否有切实计划实现碳的“零排放”?我希望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谈谈实现零排放需要哪些突破。
书中讲述的气候变化的可怕威胁似乎有违你一贯的乐观主义。你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
实现零排放比人们想的更难。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是510亿吨。谈及降低碳排放,人们往往关注容易的事情: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或使用电动汽车。但我们需要在其他更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例如低排放混凝土和水泥。我们还需要政府政策、企业行为和个人消费习惯都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截至2050年实现碳的零排放这一目标离我们还有多远?
如果忽略因疫情和经济危机带来的碳排放暂时性缓解,我们基本没有任何进展。排放量不断攀升,想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我们需要年复一年地在各个领域实现重大减排。
你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将碳排放降低一半,也只能延缓而非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历史上有类似这样量级变化的先例吗?
这种规模的变化从未有过。这将是人类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情。新冠疫苗研制速度很快,但和这件事相比简单太多了。疫苗的研发建立在盖茨基金会和其他机构过去十年来对信使核糖核酸(mRNA)方法的投资基础上。对气候变化来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把钱花在减少碳排放,例如节电15%上,我们要为真正能带来改变的创新投资。
如果无法实现零排放,会发生什么?
那样的话气温会继续升高。珊瑚礁和北极等自然生态系统将会消失。如果你在加拿大有一片农田,由于气候变暖可能会收获更多玉米。但如果你在得克萨斯州或墨西哥有一片农田就会很糟糕。玉米等农作物将完全无法生长。对于非洲部分地区等赤道附近的农民来说,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
你在书里说截至21世纪中期,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会是新冠疫情的五倍,对经济的打击也会严重得多。新冠疫情的灾难是实时的,但即便面对发生在眼前的死亡和破坏,人类的应对也堪称失败。对于更为抽象且缓慢体现影响力的气候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当我和其他人警告新冠疫情的危害时,如果美国政府可以听从我们的建议,死亡人数可能会减少很多,数据会接近澳大利亚或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更难,因为所需的创新体量更大,正如你所说,负面效果会在遥远的未来体现。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确实不知道负面效果何时会来。我可能终其一生都看不到。对于气候变化我们仍有不了解的地方:例如,气温会升高4℃还是5℃?但气候变化的恶果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能特别、特别大幅度地减排,灾难势必会到来。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人否认气候变化的发生。最近我参加了一些投资者聚会,邀请他们提问,最后大家可以在屏幕上投票选出自己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最受欢迎的问题是“气候变化是真的吗?”这些人成功且受教育程度很高,可以接触到你能接触的所有信息,但他们并不相信气候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幸运的是否认气候变化的情况正在减少。已经没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夸大这种不确定性。但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仍然有人否认,我们要说服他们,部分原因是为了尽可能降低避免气候变化所需的成本。第二,我们必须让相信这件事的人看到这个挑战到底有多大。并不是只要说服来自石油企业和公共设施的顽固高管就可以。我们无法仅仅通过抛售一些股票,少用些这个那个取得实质性进展。

谁是这本书的主要读者?相信气候变化但不知道该做什么才能真正带来改变的人?
是的,这本书是给那些认为这件事很容易的人写的。或者那些认为只要我们揪出问题背后的大坏蛋就能解决它的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科学。我们需要增加研发预算,吸引大学和实验室的人才。我们需要重新为这一切融资。风投圈目前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体验很差。解决问题所需的产品具有超长期本质,我们需要采用适合这种产品的高风险投资。
否认气候变化的声音也许在减少,但你说的这些举措需要各方达成共识,我们现在还没有。你肯定也很清楚,社会上有一股很强的反科学反专家力量,这些必须纳入考虑。
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气候变化引起的森林大火和飓风后会有所转变。年轻人对我们所需的长期投资已经持开放态度,因为他们在思考未来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不要把它说成因为在气候问题上进行投资,就抢夺了政府对其他重要事项的投资。
你用“绿色溢价”这个词来定义用零排放替代品取代现有产品所需的成本。如果绿色溢价低,我们应当采用替代能源,如果高我们应该进行研发和投资。
实现零排放过程的关键指标是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将绿色溢价降至可接受水平。通过这方面的创新,我们可以追踪实现零排放的进展。如果做不到就需要进一步增加研发经费,打造新产品。一旦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迎来新的突破。
如何考虑政治因素?在美国,前一任总统出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新一任总统撤销这些保护。如果大家目的不统一,我们该如何实现环境保护?
对政治研究越深入越会发现持续支付绿色溢价的粗暴方式不可持续。创新是唯一让大家统一的方式。我们的确需要好的政策。我们需要更多的研发经费,也需要碳排放税和其他降低能源需求的措施。投资太阳能电池板有巨大的税收优惠,这一政策得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在这些激励措施的帮助下,我们的学习过程几乎不再需要补贴。现在该将这些钱投入到其他领域,例如电池存储、航空燃料、钢铁和水泥。政策至关重要,但候选人在2020年美国大选前提出的数万亿美元投资不太可能会出现。花那么多钱牺牲太大。我们需要做出数百亿而非数万亿美元的计划用于创新。
所以说到底关键就是创新?
我觉得没有创新我们不可能逃过气候灾难。如果你说先把科学放在一边,仅通过政策做出正确的权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如果其他国家都不停止碳排放,你就无法让印度这么做。没有创新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投入数百亿美元用于创新,我认为是可接受的预算,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能达成推进这项事业的共识。
如何增加创新供给?
我们有一些模型。医药领域,美国每年在国立卫生研究院花费400亿美元,带来癌症治疗和其他领域的巨大进步,很多美国公司基于这些研究生产出新产品。我认为现在有机会在国会获得两党支持,进行和气候相关的研究。下一步要引入风投资本。我协助建立了投资者领导的突破性能源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寻找大学和国家实验室里适合进一步发展的项目。相比典型的投资,这一投资周期更长更需要耐心,将有助于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化的进程。
数年来你一直在强调核能对创造无碳未来的关键作用,但在本书中却着墨不多,是否因为你对美国认真开发核能的决心有所怀疑?
由于风力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本质是间歇性的,用它们发电并不容易。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存储奇迹,拥有比现在性能强20倍的电池。可惜很大概率无法实现。另一种方式是依赖核聚变,但从安全角度讲这种方式会有很大的社会接受度问题,已经建成的核反应器成本过高不够经济。但能源总要被制造出来。是的,我不希望这本书最后变成泰拉能源(盖茨参与创建并担任主席的核反应堆设计公司)的宣传品。当然这家公司赚的所有钱都会用于盖茨基金会,并不是因为我缺钱才做。就这本书而言,我希望在制造更清洁能源的不同途径上保持中立。
气候变化有没有不可逆转的节点?
世界不会突然着火燃烧殆尽。问题只在于多少人会丧命,以及多少生态系统消失。亚马逊河会在某个时刻干涸,变成热带草原。最终人类将不会再看到北极冰或北极熊或珊瑚礁,不能种植农作物。谈论气候变化的人往往会提到某个神奇的转换点,但我们对此并不确定。我们只知道如果你忽视气候变化,这些环境和人类的悲剧终将发生。一个悲哀的事实是,生态系统的反应会滞后,即便人类实现零排放,气温在二十年内也不会降低。所以我可能无法活着看到气温比前一年低的那天到来。
如何确保全球真的齐心协力解决这一问题?
困难之处是即便富裕国家参与进来,我们依然需要吸引不那么富裕的国家参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值得拥有更多栖身之所,更多供电和交通运输能力。印度等国家的人民想要获得得体的生活,更需要碳排放量大的服务。因此,拥有这么多创新能力的富裕国家,特别是美国,需要投资并找到实现零排放的方式。
为实现这个目标,每家公司可以做些什么?
雇主有很多采购权。他们可以为私人飞机购买清洁航空燃油。他们可以投资高风险突破性公司。他们可以确保自己不拖后腿。
大型机构投资者呢?如果他们不再投资碳,会有帮助吗?
完全不会。不再投资化石燃料也许是鸡尾酒会上不错的谈资。但人们会因为华尔街的一个人撤资而不再使用水泥吗?这是什么理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大型机构选择投资而非撤资,如果他们支持和绿色溢价有关的高风险创新,他们也会获益。
你希望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在民主国家,公民需要关心并推广绿色创新,政客也会因此感到有责任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如果政府不为新产品创造需求,例如让钢铁出具碳排放更少的证明,我们无法在30年后实现零排放。
个人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购买植物肉汉堡、电动车等清洁产品,尝试减少资源消耗。改变消费习惯,清洁产品就可以实现规模化,降低成本。民众可以通过投票选出愿意制定政策支持并资助研发的政客。如果要说一个我对美国的心愿,就是希望无论哪个党派执政,都可以将投资数百亿用于研发作为优先事项。我们需要民众为此疾呼。
*本文节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2021年4月刊文章《“这将是人类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 》。
牛文静 | 译
时青靖 | 校
李源 | 原文编辑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