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ommunism in China1.3-1.5

2021-01-06 17:15 作者:沈正毅  | 我要投稿

一(3)辩证唯物主义

运用马克思原理,必须承认物质作为第一性的,精神作为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在反驳了休谟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势必的建立起一种辩证法,一种本身就超脱了康德主义束缚的辩证法,或者说,这是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继承。在道义上,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不仅仅是在自然观上对科学的呼应,更是在历史发展上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所谓辩证法,是基于三类维度所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是对建立逻辑观,观念观和经验观的总的方法论,如果不坚持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就会陷入绝对形式逻辑的谬论,机械观念的谬论,以及所谓批判经验主义的谬论。

普列汉诺夫,在他的书中极力惊叹那些统治者,所谓大人物的历史作用,他甚至设想,假如没有路易十四,假如没有沙皇,法国俄国的历史就会突然发生改变,没有拿破仑,世界革命就不会像这样发展,这就是在经验观上产生了谬论,在历史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去了。假使没有路易十四,还有新的十四,别的十四,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首先的取决于一个文明所处的外部条件,产生属于不同地缘的意识形态,随后在世界市场形成,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的过程中,产生了区别于过去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一方面,所谓国家要建立起这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是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这种阶级关系产生的矛盾又要借助专政机器的力量缓和发展,因此任何统治阶级的价值导向都是受到这种阶级关系所影响而做出价值判断的,任何受到压迫的阶级的力量,取向都是受到当前阶级关系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果反抗的时代力量不成熟,那么它就一定失败,如果成功,也只会阶段性成功,对后来的革命有推进和指导作用,绝不会有决定作用,如果一种反抗成功,一定是时代的力量成熟,当前的力量能够成功,或许在之前就有可能成功,再之后也一定会成功,它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越是发展,阶级矛盾就越是严重,革命的潜在力量就越是强大。一个所谓英雄人物的意识形态也是出自于当前的阶级中,再当前的阶级关系中发展,接受当前的外部信息,阶级关系中的力量变化反应的正是发展观中一种趋势量于质的变化,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反应的正是客观外部世界对精神的影响和主观能动性都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一切的主观能动性都来自客观世界的影响,这就是在历史中的唯物主义。

还有一种谬论,认为逻辑观凌驾于辩证法之上,这是可笑的,因为所谓的形式逻辑,也就是一般逻辑的逻辑观又是一种错误的先验,这件事,不是康德自己证明的吗?辩证法正是把一般逻辑中的正确和错误统一对立起来,当前的科学符合实践,可是到了一定阶段,科学会必然的不符合实践,这就是辩证法的逻辑,是建立三个维度观的必须的方法,不然,我们就无法建立起对观念,经验和逻辑的认识。我们的认识就是不可知论,只有建立起了这样的辩证法才是可知的。

因此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论证的,共产主义首先的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他才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才是符合螺旋上升这个必然道路的。

一(4)共产主义

世界上一切的关系说到底都是阶级关系,一切的主要矛盾说到底是阶级矛盾,这不是一种主观臆断,更不是一种临时设想。这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之上的。揭示了这个逻辑的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资本论》。资本论很好的阐明了价值的产生,也就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只可能产生于工人作用于生产资料下的剩余价值。

原来在哲学上,对于所谓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斗争只是一般只能被看作一种观念上的对抗,就算是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也幻想自己能成为剥削者,一些哲人还大言不惭地说,民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地暴政,以此来为私有制确立合法地地位。但是,在资本论后,正式宣告了个人主义在道义上的失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家盲目地追求利润和无产阶级无法用货币满足商品市场地流通,为了冷却经济资本家被迫裁员,即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过剩,生产上的产能过剩,这一切都是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法权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危机周期最简单的说法,随着自由市场被垄断市场替代,形成寡头,那就是在生产上资本家决定了国家的生产和生产关系,而资本家必然是资本的代言人这样的国家就是资本利益代表的国家,外部矛盾就外生的化为内生矛盾,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慢慢资本异化来侵略其他国家,本质还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而各个帝国主义之间又有外部矛盾,有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当利益瓜分完毕,这种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于是开始在贸易上,外交上展开冲突,最后上升到军事,他们还会挑动国内情绪,利用对外的外部矛盾来缓和尖锐的内部矛盾,实现资本的利益,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基于称霸和转移矛盾两个逻辑必然地会发动战争,可以说,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人类就一天不能摆脱战争的恐怖阴影。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预言,资本主义全球化,剥削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来,来异化本国的国名,这种现象就是如今的福利制度,是区域的全面资本异化,这样基于一种剥削关系,看似是两个国家的民族矛盾,实质还是一种阶级矛盾。或者说,每一个时代的矛盾都是依附于当前的阶级关系下的,因此资本主义的逻辑就必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建立共产主义不否认发展,更不否定人的欲望,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的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不需要依赖过去的生产关系。但是在共产主义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是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阶级矛盾是在当前的生产关系下必然存在的,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建立保持这样矛盾的社会,就要先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区别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从没有人知道如何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而公有制又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公有制的普遍建立,无产阶级就不可能一直对资产阶级实现长期专政,就不可能约束资本的无需发展,最终异化控制专制机器。

一(5)反驳两个论点

建立共产主义的基本逻辑已经明了,但是还是有人那低级的经验和观念观来反驳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第一种是一种经验观,叫人性论,马克思原理中对人性论的反驳实际并不具体。实际上人有欲望吗?有,但是人的欲望不是那种肤浅的恶的欲望,人的欲望按照一般逻辑上讲算是一种属性,按照辩证法讲又是一种发展的事物,存在出现和消亡,按照部分心理学的说法,我对事物产生欲望,是对这种表象产生了观念上的联系,观念上这可以是一种先验的判断,但是不能对其因为经验而产生后天综合的判断,一种欲望首先是信息在大脑产生映像,形成观念造成的人性,而绝对不是人性养成的观念造成的信息。前者是一种唯物的具体的人性,后者是一种抽象的主观臆断的人性。说明是生产关系决定人性而非反之。在社会大生产下,人因为一种生产力空前的美好的世界而奋斗,获得自己的剩余价值,并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自我,产生一种人生自由和内心充实,因而有了一种向上的精气神,早就了一种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社会主义下的生产会早就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学,社科,价值观,而那些无法融入群众,自视清高的旧知识分子只能抱着自己的虚无主义被淘汰。

第二类就是观念观上的无政府主义,诚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无政府主义做了足够的批判,我们还是要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因为比其驳倒这个主义,我更愿意团结我们的安主义朋友。无政府主义是对共产主义的一种误解,无政府不等于无秩序,更不能当作无管理,更应该是无国家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消灭的是两种阶级间的对立矛盾,建立无政府主义不可能建立这样的文明,它会因为背离了客观发展的规律来建立自己的秩序,这种秩序一定会转向放荡自由,又回到专制,这和马切亚维利的理论有些相似,又不同,这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判断上,安主义如果不能承认主要矛盾是两种阶级的矛盾,而像胡适那样认为这一切只是两个阶层的矛盾,一切安主义的运动都将走向失败。


communism in China1.3-1.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