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职场上,有一种非常平静且理性的“精神辞职”行为?
最近欧美媒体频繁提到一个词:Quiet Quitting。它直译过来是“安静地离职”,但更准确的意思是“精神离职”。也就是保留工作,但心不在工作上。你见过这种状态吗?
有网友说,词是个新词,但是事情不是个新事情,并且结合自己在银行、以及事业单位的朋友说明,好多人早就这么做了。

有人说,就是在岗位上躺平了。也有人说,这样也挺好,能保护自己不受伤——不用看不惯,也不要动这么大气,我不关心不在乎,工作上的事情就不能伤害我了。
我个人不同意, 觉得上述论证牵强附会。

所谓精神离职,就是用一种看似精明的手段,作践自己而已。
我记得在大学里,学习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反复强调,身心合一,是最好的归宿,不论外在多么豪华美好,不能做到身心合一,就一刻不得安宁。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追求这种状态,虽不能至但向往之。
那么我人不走,保留这份工作,同时我让自己的心在别处,就是用看似精明的手段,反复且持续地作践自己的生命。难道你就不配更真诚的活着吗?
第一,如果长期处于精神辞职中,就是将自己放在异化之中。
异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马克思的理论,我觉得马克思老师的解释也非常高段位。他说:异化是人的社会劳动变成了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落实到现实中,就是很多人在职场中(特别是国有体系中),每天服用心灵鸡汤,或者变得油腻不在相信努力和梦想,并且严重低估自己的个人能力(我也就配这样活着了)。
第二,有人说,我的精神辞职,是我做好自己该做的,只是我不计较其它的了。
对于精神辞职,还有一种看似更积极的解释。就是我不服从职场霸凌。这个解释本身没问题,我们当然需要反抗职场霸凌,好好生活,何必单独创造一个精神辞职的词汇?

而这种解释,反复地强调,我不在乎而且我要追求平衡。但是平衡,本就是矛盾运作后,一个短暂的状态。然后平衡被打破,进入下一轮矛盾。这是宇宙的本质。
真的有人,能做到这个状态吗?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可自己,不在乎工作是否有奖励,不在乎讨厌的小人爬上去,不在乎自己做的活没有成果,不在乎业务推进,不在乎自己每天忙碌是否有价值……这种不在乎的状态,真实存在吗?
人是不是总是渴望外界正向的反馈和认可呢。我可以得不到,但是我一直渴望。
比如,我的孩子正好进入青春期,而我有时候特别疲倦,会希望他多做家务(比如拖地刷碗)、多帮助我分担,或者陪我一起散散步。但是他会打游戏、会看动漫,或者和同学聊天而觉得我好烦。那么我通常会直接请求上几次,我从没说过“算了,不用你了,我自己干”,因为我需要。
他可以到最后一秒还是拒绝我,但是我到最后一秒还是承认自己需要这份支持。
不在乎也许比起失望来,确实显得更体面和挽尊。
但是真实比一切都重要且有力量。
综上,我不推荐采用精神辞职这种做法,归纳一下理由:
首先,这样身心不合一,被劳动异化,得不到发展。
其次,你并不能真的操控自己的心不投入,最后会很拧巴。

第三,我在个案职业辅导中,经常会推荐用离职的心态工作,和精神辞职是两件事。
用离职的心态工作,恰恰是对抗异化,做自己劳动的主人——你决定离开,但是因为机会和准备还没到位,所以会有3-12月的时间,继续在这里做。那么你会从如下角度,掌控这份工作:
第一,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我会离开,所以这里的人看一天少一天,这里的事情做一件少一年,工作中的不满进入倒计时状态——见到内耗和伤害了。
第二,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我会离开,所以每天过手的工作,都要为离职准备,留存好档案,随时想交接就很快了。
第三,因为在不远的将来会离开,你在日常中,会有和之前不一样的视角,也许是个机会,看看合理究竟有什么问题。合适深化职场认知。
最后,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国漫,叫《一人之下》。其中有一篇叫二十四节谷,是人修行的山洞。而顺着山谷走进去,是一个叫“何为人”的洞穴。何为人本身是一种提问,那么漫画中给出的答案就是“诚”,顶天立地的诚。
以上,希望各位朋友,不会进入精神辞职,珍惜自己的时间。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