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间故事:书生进京赶考,尼姑庵遇女子赠马,多年后女子以身相许

2023-06-16 17:42 作者:释然说故事  | 我要投稿

明熙宗时期,宦官魏忠贤,极受皇上宠信,人称“九千九百岁”,经常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残害忠良。在归德府有一书生,名叫董良玉,为人正直,立志考取功名,报效朝廷。

董良玉是家中独子,董父董母十分疼爱他。原本董家是官宦之家

董良玉的祖父董老爷是朝廷的大官,官至尚书。他不满官场黑暗,顶撞了皇上。朝廷念他并无大错,在同僚的求情下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向皇上请辞,离开了朝堂,只身一人回到了老家。

董老爷回到家中,开始学习经商。由在官场人脉甚广,在他多年的经营下,生意做的十分红火。“官场失意,商场得意”,自此以后,董老爷定了一个家规:“凡是董家后代子孙,不得进入官场,否则将被赶出家门,百年之后不得进入董家祠堂。”

董父这一代,兄妹四人,十分团结,也听从了父亲的教诲,没有人愿意考取功名的,都一心经商。老大是一位姑娘,嫁给了当地有名的富商,婆家对她十分友善,日子过的十分舒坦。老三成家之后就出来单干了,他经营一家酒楼,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气,这家酒楼经常接待一些官场的大老爷们。老四自小跟随董老爷学习经商,在四兄妹中最属他脑子灵活,深受董老爷喜欢。传闻中,老四最有可能接管董家家业。而老二是一位书呆子,也就是董玉良的父亲,“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当地一家私塾教书育人。虽然董老爷也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最不喜欢得就是老二。

董父看起来有点呆板,但是心里如明镜一般。而他的儿子董良玉确实一个头脑灵活,自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读书,但是他从来都不会死读书。在他十岁那年就能吟诗作对,写一手好字。在他十二岁那年,就可以完整地写一篇好文章。

自从有了第一个孙子董良玉,董老爷也不再对董父指指点点,就随他去了。

自小董良玉经常跟着董老爷出入商场,自悟了许多商场的门道。虽然董老爷经常灌输许多经商中为人处世的思想,但是董良玉最喜欢的还是爷爷给他讲得一些官场的事。

但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小董良玉就知道董家的后代是不允许考取功名的,可是他内心深处的那颗为官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十八岁那年,他背着家里人,偷偷参加了府试,没想到中了秀才。董老爷知道后暴跳如雷,骂董父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孙子。在众人的求情下,董老爷只是让董良玉受了点皮肉之苦。

由于操劳过度,董老爷没过两年就去世了,家里的产业全部交给了老四。为了弥补大女儿,临终前董老爷把家里最好的一家布料铺送给了她。而他的三个儿子,每年年底按照各自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至此,兄妹和睦,董家生意蒸蒸日上。

自从祖父去世之后,董良玉就很少去店铺了。他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读书写字,累的时候还会去私塾逛一逛。可是,他考取功名的志向却从未动摇过。

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快要举行了,天没有黑,董良玉收拾好行李,趁着月色,朝着父母的房门磕了三个头,离开了家。在揭榜那天,官差敲锣打鼓地来到董家,向董父道喜。

董父惊呼道:“我家素来很少与官府打交道,不知喜从何来?”

领头的官差笑道:“这是你儿子中举人了!”

董父强忍着怒火,向官差打赏银子之后,气冲冲地回到大堂。他命人把儿子董良玉找来,怒斥道:“董家自你祖父以来,就告诫我们不准参加功名考试,你为什么屡教不改?”

董良玉说道:“做官是我这辈子的梦想,我没有错”。

董父听完,准备用鞭子抽打儿子,董母赶紧拦住他,哭道:“我们就这一个儿子,玉儿只是参加了一次考试,并没有当官,恳求老爷放了他。”

董父生气道:“我没有这样的儿子,董家也没有这样的子孙。今天你要么答应我老老实实地呆子家里,要么就离开这个家。”

董母急忙让儿子表态,但是董良玉死活不同意。董父命人请来老三和老四,在众人的商议下,决定按照祖宗家法把董良玉赶出董家。

被赶出家门的董良玉身无分文,一直流落在街头。在董母暗中四处打听下,终于在一座破庙里找到了儿子。

她望着穷困潦倒的儿子,翻着一本破书,十分心疼,对董良玉说道:“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你能呆的了,再这样下去说不定小命就没有了。母亲支持你考取功名,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有一封书信,你的表舅在京城为官,到那里你可以找他帮忙,兴许会混个一官半职的。”

董良玉望着年迈的母亲,哭诉道:“我只是想考取功名,做一个好官,一心为了百姓,并没有想过光耀门楣。”

董母说道:“我相信你一定会是一个好官的。还有一年就要殿试了,现在你就进京考试吧!”

就这样,董良玉拜别了母亲,拿着董母给的一百两银子去京城了。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董良玉为了省钱,一路上并未投宿客栈,只是随天这个地方落脚。快到京城了,又困又饿,他决定找一家便宜的客栈住下。洗漱完毕后,董良玉下楼要个几个馒头和一叠小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时候,他听到店小二骂道:“看着你是书生样,是来京城赶考的吧,竟然敢在皇城边上骗吃骗喝。”

董良玉扭过头,看到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那位书生说道:“我并不是吃完不给钱,只是我的银两在半路上被抢走了。现在身无分文,我可以为贵店题字,改日我高中之后,这幅字就会值很多钱,还差你那点饭钱。”

“等你高中之后再说,你这样的人我见的多了,除非用你的笔墨纸砚抵饭钱,否则今天不给钱,你哪也不能去”店小二嘲笑道。

这时候,董良玉实在看不下去,摸了摸身上的银子,朝着店小二喊道:“小二,这位公子的饭钱,我替他付了,多少钱啊?”。

店小二打量了一下董良玉,客气地说道:“客官,他竟捡贵的点,总共五两银子。”

董良玉掏了半天,摸出五两银子递给了店小二。付完钱之后,这位书生朝着他走来。

书生说道:“在下李忠,是进京赶考的举人。在半路上,我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人抢走了,就剩下这一点笔墨纸砚了,它是我的命根子。如果没有兄台搭救,今天我就惨了。”

董良玉连忙客气地说道:“兄台说笑了,在下董良玉,也是来京城赶考的。这里有五两银子,赠给兄台,说不定在路上会用到。”

李忠不客气地接了过来,对董良玉说道:“他日我定会高中,我会报这十两银子恩情的。”

“好说,好说”董良玉说道。李忠拜别之后,离开了这家客栈。

第二天,董良玉付完房钱和饭钱,身上的银两几乎用完了。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想起包裹里还有母亲给表舅的信,于是他按照地址找到了表舅的住处。

董良玉走到家丁跟前,并递上书信说道:“麻烦把这封信交给你家大人,就说他的外甥董良玉拜见。”家丁上下打量了一翻,拿着书信进去了。可是没过多久,这个家丁带着怒气,红着脸骂道:“你是哪来的叫花子,我们家老爷根本就不认识你,你找错人了。”

原来,董母的表哥刘大人,他们虽然是表亲,但是从小一起长大,关系比其他兄妹都好。自从董母嫁人之后,两个人就很少来往。当年刘大人去董家寻亲,董老爷知道是从京城来的大官,对他并没有好脸色,怒斥董家人不要再和这位李大人打交道。

李大人听说是董家人前来拜见,书信没有打开就仍在了地上,还怒斥了家丁,这才导致家丁气冲冲地对董良玉。

董良玉被拒之门外之后,看着天色已经很晚了,再加上身上没了银两,只好去城外找家寺庙居住。

找了许久,董良玉终于找到了一座云庵寺。他敲了许久,终于有人打开了寺门。董良玉刚要开口说话,才发现这是一座尼姑庵,一位长相貌美的尼姑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急忙说道:“在下多有打扰。今晚好不容易能找到一家落脚的地方,恳请师父能收留我一晚上。

“施主,我们是出家人,只收留落难的女子,男子不方便入内。山下有一座茅草屋,那里你可以住一晚上。”尼姑说完,关上了门。

这时候,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下起雨来。董良玉来不及多想,就往山下跑去。

在雨水的冲洗下,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样的天气,他也只能将就一晚上了。这天晚上,董良玉想了很多。这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祖父不让子孙后代做官。他意识到了,人情冷暖,更看清了未来官场之路的不平坦。

第二天,雨过天晴,董良玉刚起身离开茅草屋,这时候他听到外面有马叫声。不一会儿,一位女子走进茅草屋。这位女子虽然长相一般,还面带憔悴,但是难掩她脱俗的气质。

她看见董良玉傻愣愣的站在原地望着自己,说道:“你这书生一点礼貌都没有,敢这样看着我。”董良玉连忙道歉:“在下失礼,请姑娘莫怪。”

经过交谈之后,董良玉眼前的这位姑娘叫月娘,是来尼姑庵出家为尼的。最近,她的家里出现了变故。父亲是朝廷命官,因为在朝中说了一句反对当朝九千岁的话,被发配到西北苦寒之地。

月娘的父亲被流放后,由于亲生母亲去世的早,姨娘勾结管家霸占了父亲的家产,并把她从家中赶了出来。月娘心灰意冷,又无处可去,只好来到尼姑庵出家为尼,远离这个纷乱的世界。

这时候,月娘对董良玉说:“我有一匹爱马,名叫小蓝,跟我很多年了。现在我和她将要分开,我就把它送给你。小蓝是一匹有福气的马,能解救人于为难之中,希望日后你能善待它。”说完,月娘就把马绳交给了他。

接着,月娘又说道:“刚才在交谈的时候,我听到你的肚子一直咕咕叫,想必你已经很久没吃饭了,这里有一点干粮和银两,一并送给你。”

董良玉接过东西之后,望着月娘走进云庵寺。董良玉借助月娘赠送的银两,勉强度过了殿试。

放榜那天,董良玉骑着小蓝进了城。在榜单上他看到自己位列第三名,身边的人纷纷向他祝贺。这时,从人群中走来了一位书生,这人正是李忠。

李忠说道:“兄台,别来无恙?”

董良玉看到是李忠,十分开心地说:“最近很好,你考的怎么样?”

李忠羞愧地说道:“十分惭愧,我不像兄台中得探花,我只考中了第十三名。”

董良玉说道:“希望日后李兄能多多关照,一起为朝廷效力。”

过了几天,一位太监颁布圣旨,并对进士前三甲的人,说:“恭喜三位,明日早朝皇上召见你们,今晚要好好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董良玉等三人来到大殿外听后召唤。太监一声令下,三人陆续进了大殿。虽然董良玉经历了不少的事情,但是今天的场面他还是第一次遇到,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这时,明熙宗朱由校说道:“你们三人都是朕的学生,我十分开心,哪一位是董良玉。”董良玉连忙应答。

接着明熙宗又说道:“特别是董良玉的文章,揭露官场弊端,朕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只可惜你在试卷上抹了一点,只能位列第三名了。”身旁的魏忠贤神色凝重,不敢吭声。

董良玉说道:“感谢万岁,我将为朝廷效犬马之劳,为百姓做好事。”

明熙宗听完哈哈大笑:“你们三人都是朝廷栋梁,状元和榜眼随后将由吏部宣布官职,至于探花就留在翰林院参与国事,这期间你要好好学习,不要让朕失望。”

从那以后,董良玉就留在了翰林院参与国事,深受皇上喜爱。但是好景不长,一年后的一天上午,他在去翰林院的路上碰到了李忠,十分诧异地问道:“李兄,这是去翰林院吗,不知有何贵干?”

“在下是来述职的”李忠说道。

自从李忠来到翰林院之后,几位正直的大臣要么被杀头,要么被抄家,还有的被斩首。

有一天晚上,李忠月董良玉喝酒,酒过半酣的时候,董良玉突然发起牢骚,对李忠说道:“这个世道不公平,朝廷也不公平。等我进入内阁之后,我一定会弹劾魏忠贤这个奸臣,他害死了很多好官。”

李忠听完没敢吭声。第二天,董良玉就被发配到了陕西陇州,看管牧马场。他万万没想到,由于自己图一时嘴快,竟然葬送了前程。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是他认为的好人李忠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当今九千岁。但是,九千岁碍于皇上的面子,只好把他发配到了西北之地的陇州,专门看管马场

董良玉带着小蓝,历经艰险来到了这里。

在知州的分配下,董良玉被分配到了关山牧场。虽然这里冬季比较寒冷,但是到了夏秋之际,这个地方还是非常漂亮的。

小蓝在这里,像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家一样,整日驰骋在马场中。没多久,它就和这里的许多马成为了好朋友。

有一天,董良玉骑着小蓝来到集市上买酒,突然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他急忙赶过去。还没走到跟前,小蓝嘶叫起来。听到马叫声,那人转过身来,原来是云庵寺赠马的月娘,

月娘抱住小蓝,哭了起来:“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再到你,你真让我想的好苦。”这时候,小蓝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董良玉插话说:“姑娘,你怎么会跑着这里呢?你不是……”

月娘看着他说道:“你怎么会到这里?”

“我得罪了当朝九千岁,被发配到这里看马场,今天闲来无事,出来逛一逛,顺便买点酒回去。”

月娘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对董良玉说:“当年我们在云庵寺旁分别之后,我本打算出家为尼,不再过问尘世,只可惜师父说我尘缘为了,让我到西北这块等待有缘人。在这里我找到了父亲,前段时间,因为病重去世了。”

董良玉安慰道:“姑娘,你节哀。不知你在哪里歇脚?”

“我现在以采药为生,居无定所”月娘回答。

“如果姑娘不嫌弃,你可以跟我走,现在我是一个人,你可以跟着我去牧场,那里风景很优美。”董良玉激动地说。

月娘答应了。两个人一男一女,还有一匹马一起回到了关山牧场。从此以后,他们就生活在了牧场之中。

就这样,半年过去了,有一天晚上,月娘做好饭,拿出从集市买来的好酒,对董良玉说:“今天我们一起喝一杯?”

“好啊,不知今天是什么日子?”董良玉问道。

月娘羞答答地没有吭声,倒好酒之后,没等董良玉举杯,她就一饮而尽。月娘说道:“我们已经接触有半年的时间了,我已经找到了有缘人。今天我自告奋勇,把自己交给你,不知公子可愿意?”

董良玉举起杯子,把酒喝了。平日里,董良玉虽有“贼心但是没有贼胆”。今晚要不是月娘捅破这层窗户纸,他还会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

整壶酒喝完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抱在了一起,就像干柴烈火一样燃烧了。从此以后,他们以夫妻相称生活在了一起。

天启七年,明熙宗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被崇祯皇帝遣送回凤阳。魏忠贤自杀身死后,崇祯皇帝命人清除魏忠贤党羽,并为正直大臣拨乱反正。在这次清剿 ,李忠被揪了出来,最后因为残害忠良砍了头。

再说董良玉,虽然在翰林院时间不长,但是口碑极好,在内阁大臣的举荐下,做了陇州知州。

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收藏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民间故事:书生进京赶考,尼姑庵遇女子赠马,多年后女子以身相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