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28 《四书章句集注》

2023-04-09 11:5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8、《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儒家主要代表朱熹的主要著作。宋朝以后历代反动派将它奉为孔孟之道的标准答案,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并明令规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反动理学家。《四书章句集注》[1]是他绞尽脑汁炮制出来的。他先收集各家、主要是他以前理学家对“四书”的注解,从中选出他认为有用的部分,编为“精义”;再从“精义”中选出他认为精粹的部分,编成“集注”,并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他的反动思想。在《大学》、《中庸》方面,他收集的注解较少,因此不叫“集注”,称“章句”。名曰分章断句,实际上他对这两本著作的议论最多。

  《集注》的中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把精神性的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和人的本性是天理派生出来的。但由于“人欲”作怪,存在于社会和人性中的“天理”往往受到蒙蔽和破坏。因此,他常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2]所谓“天理”、“人欲”,完全是以“礼”来划分的。《集注》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也。”[3]就是说,“礼”是“天理”的规定。因此,合于“礼”的就是“天理”,不合“礼”的便是“人欲”。《集注》明确地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克己复礼”的开端和首要任务,认为只要在这上头狠下工夫,就能达到“胜私欲而复于礼”[4]。这在当时来说,就是要消灭正在兴起的农民起义,消除王安石以来的变法思想,以维护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统治。

  《集注》突出地宣扬“中庸之道”。在宋朝以前,《中庸》不过是《礼记》中一篇。朱熹看中了《中庸》的思想有利于大地主阶级搞复辟倒退,把它专门抽出列为“四书”。《集注》解释“中”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为“不易”,即“不变”[5]。所以中庸之道就是反对所谓“过分”,反对一切变革。《集注》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人必须遵循的永恒的真理。它引二程[6]的话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7]其实,这是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正道”和“定理”,是他们的骗人之道、杀人之道。

  《集注》从唯心主义的理气论出发,大肆鼓吹“性即理”。它说:“大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8]在人身上,“理”表现为性,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品质;“气”表现为形体。“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9]。但人与人在气禀上则有根本差别:“气禀”清明,性能充分体现出来,就成为天生的“上智”;“气禀”混浊,性得不到体现,就成为天生的“下愚”。《集注》还胡说“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10],“气禀”清明的“上智”,“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11],天生就有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这就充分表明了《集注》是为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动统治作辩护。

  《集注》还宣扬孔孟复古倒退的反动历史观。朱熹认为自孟轲死后,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不是前进,而是像一间破房子,一件破衣服那样,一天天地坏下去,“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他在《集注》中同样哀叹:“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道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12]这种反动的历史观,是一切反动派在政治上反对社会变革、坚持复古倒退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

  《集注》在封建社会后期系统地发挥了孔孟之道。它所提供的“修已治人之方”,受到了宋以后历代反动派的高度重视。元朝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用朱氏章句集注”[13]。清朝,在封建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非朱子之传义不效言”的局面。近代的反动派,从曾国藩、袁世凯到蒋介石莫不把《集注》奉为至宝,作为尊孔、卖国的理论依据。[-]还从中拼凑了“四书集句”,充分暴露出他极端反动的世界观和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险恶用心。


注:

[1] 以下简称《集注》。

[2] 《朱子语类》卷十二。

[3] 《论语·颜渊》集注。

[4] 《论语·颜渊》集注。

[5] 《中庸》章句。

[6] 程颢、程颐。

[7] 《中庸》章句引二程语。

[8]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9] 《孟子·告子》集注。

[10] 《大学》章句序。

[11] 《大学》章句序。

[12] 《孟子·尽心》集注。

[13] 《续通典》卷十八。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28 《四书章句集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