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版马原 第2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 ,必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 ,总图样 ,还须有许 多小图样 ,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 ,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请根 据这段论述 ,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毛泽东的论述中 ,“建筑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中国革命的图样”这一认识作为基础。“大图样 ,总图样”“小图样 ,分 图样”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国革命实践中客观实际情况”的反映。这表明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为:
(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在实践中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 ,人们才能 形成对认识对象属性、本质、规律更为准确的认识 ,并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 ,也正是这种需要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 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的手段和条件。另外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 ,不断突破旧认识、旧思想 ,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 ,从而不断有新 发现、有所前进。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 ,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指导实践 ,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断认识的真理性 ,不是依主观感觉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 的结果。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① 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 ,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②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独立性 ,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 ,它一经形成 ,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③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 ,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 1) 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原因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 ,它们是 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两者关系具体如下:
①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 ,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 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 ,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接近 ,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 方面的含义:
a.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 总是有限度的 ,因而 ,认识有待扩展。
b.就特定事物而言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 有限度的 ,或是近似性的。因而 ,认识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③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体如下:
a.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 ,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 下的认识 ,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 ,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 ,它也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映 ,因而它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所把握到的 ,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 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 ,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正确认识 ,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毛泽东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水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承 认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 ,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 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 ,就是绝对的真理”。
c.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 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 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 的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思维是无限的和绝对的。但是 ,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 ,由于受 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 ,其思维也是有 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 理 ,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① 割裂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相对主义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 性 ,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 ,由此陷入主观真理论 ,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②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 ,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 ,因而具有绝对性 的一面。但是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而又具有 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因为它具有相对性 ,所 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 ,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3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 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研究什么 ,主张什么 ,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请谈谈这段论述对 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答: ( 1)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含义
①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②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 ,才能在实践中 取得成功。
③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 的性。
(2)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
① 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 ,任何活动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②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 尺度 ,价值尺度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 ,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 ,推动新的真理不断被发现。脱离了价 值尺度 ,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 3) 帮助和启示
因为实践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 ,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 ,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 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 统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 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 ,是因为我们追求的 是真理。我们坚定 ,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 ,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对于同一事物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那么 ,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 ,面对复杂的价值世界 ,到底有没有统 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果有 ,这一评价标准是什么?
答: ( 1) 有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
(2) 原因分析如下:
①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马克思亲身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 的。马克思在步入社会之后 ,逐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 ,并将这种对现实矛 盾运动的考察与人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结合在一起。从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出发 ,马克思构建出了合理、正确 的价值评判标准。
②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是其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 ,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评判标准的是以人民为本的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价值评判标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 上 ,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鲜
明地体现在了解、尊重人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期待上 ,真正把人民是否愿意作为评判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标准。
③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对已有价值观念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西方现代价值理论对个体性和非理性的强 调 ,在构建价值观念时同时承认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两面性 ,进而以主体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两者的高度统一 ,实现了 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④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以其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整个价值理论是建立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决定了其价值评判标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这是 古今中外所有价值观念所不能比拟的。
⑤ 真正合理的、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可能是抽象的 ,它应当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通过 每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阶段来做特定的表现的 ,它的尺度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 断变化的。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5 毛泽东指出:“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 ,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两个过程的。欧洲的旧哲学家 ,已经懂得‘自由是 必然的认识’这个理。马克思的贡献 ,不是否认这个真理 ,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后补充了它的不足 ,加上了根据对必然 的认识而‘改造世界’这个真理。”请根据这段论述 ,谈谈如何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答:毛泽东的论述说明 ,马克思在欧洲哲学家的观点“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基础上 ,补充了“改造世界”的内容。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1) 马克思主义认为, 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 ,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 的状态。 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 然性的正确认识。必然性即规律性 ,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二是实践条 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 ,就 得不到自由。 (2) 自由总体上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实 现自由 ,要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自由 ,要把握社会规律 ,以真理为根 据 ,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身关系中实现自由 ,要自觉摆脱人的自我束 缚 ,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解放 ,实现身心和谐统一。 ( 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 ,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 动 ,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 ,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4)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 的具体实践 ,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 ,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 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