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么

2023-08-23 16:37 作者:静歌如月  | 我要投稿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么


       在历史的舞台上,蜀汉后主刘禅虽然在位41年,但名声并不好。世人普遍认为,他是个昏庸和喜好享乐的君主。最后不仅坦然地做了亡国奴,还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经典段子。


影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后主:刘禅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刘备好像只有刘禅这么一个“傻儿子”。似乎是别无选择。其实不然。除了刘禅之外,刘备还有刘永和刘理两个儿子,另外还有一个义子刘封。况且,刘禅的生母甘夫人身份是妾,去世也比较早,所以刘禅在身份和地位上并不比自己两个弟弟高。

 

       刘禅在成长的过程中,曾受过不少的褒奖。诸葛亮多次夸奖过刘禅的机智,刘备也曾回复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过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曾评价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在即位后,诸葛亮辅佐他十一年,诸葛亮去世后,他仍在其他贤臣的辅助下做了三十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年代,还能执政那么久,且政局稳定,这也不是一个君王能轻易做到的。

 

       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因为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巨大,刘禅虽然不赞成,但最终还是支持了诸葛亮的提议。并在诸葛亮用人失误导致北伐失败的情况下,不仅不责怪,反而安慰诸葛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见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证明他目光长远,着力维护君臣的团结和政局的稳定。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便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行动。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再次上书北伐,并制定了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被刘禅果断否决。并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可轻举妄行。刘禅强调要与孙吴相互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结局只会是空耗国力,劳而无功。 由此看来,刘禅是一直不赞成单独伐魏的,只不过考虑到诸多因素,他没有在诸葛亮生前表示过反对。但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刘禅的战略眼光确实有独到之处。

 

       随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两大权臣权力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各有侧重。蒋琬去世后,刘禅便亲自摄政国事。

 

       为人处世方面,刘禅也显得很果断,并具有人情味。当夏侯霸的父亲被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道:“你的父亲是自己在交战中阵亡的,不是我的先辈亲手杀害的。”随后还主动套近乎,指着自己儿子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 魏延叛变后被杀,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以往的功绩一概否定,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在刘禅执政蜀汉的四十一年里,他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政治方面,刘禅实行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他任用杨仪为御史大夫,颁布《孝治书》倡导爱国家、孝亲、尊师之道,并且下令按周礼设五官之职,强化地方行政管理。

       

       军事方面,刘禅采取了分兵防守的策略,制定土地政策,吸引移民以充实边防驻兵。此外,他还加固关隘要塞,大力发展军事实力以巩固领土

       

       文化方面,刘禅主张礼乐文化,充分发扬民间文学和艺术。同时还提倡文行天下,积极推藏书阁制度,使得蜀汉文化变得丰富繁荣。

 

        既然刘禅不是昏君,那又是什么导致了灭国呢?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第一:国力衰弱。刘禅即位时,蜀汉的国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连年的南征北伐,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到了后期,更是已经到了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的悲惨境地。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再支撑更大规模的行动。

  

       第二:人才匮乏。诸葛亮临终推举出蒋琬,费祎个可用之才虽然还有董允,姜维这样的后起之秀,但蜀汉整体颓势已无可挽回,最终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样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第三:宦官弄权。特别是在董允去世之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黄皓。黄皓的政,也导致蜀汉的加速灭亡。公元263年,身处前线的姜维觉察到曹魏的行动,第一时间急报于蜀中,但刘禅在黄皓的建议下并未采信。最终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败,吴国救援不及,最终蜀汉灭亡。

 

       当时蜀汉部分主力仍存,刘禅最后为何会主动投降,而不是殊死一搏或暂且迁都撤退以求东山再起呢?说他仁心宅厚,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也好。说他识时务,看清现实,不想苟延残喘也罢。也可能是他贪生怕死,想保全刘家的血脉。各种猜测,众说纷纭。我更倾向于前两点,即便是不投降,与曹魏死磕到底,或许能多撑一时,但随着蜀军防线的逐步崩溃瓦解,不仅民众遭殃,蜀汉灭亡也只是早晚的事。

 

       刘禅虽然生于帝王之家,但一路走来也颇多坎坷,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在长坂坡捡回一条命,跟着父亲颠沛流离,然后继承大统,到最后被沦为笑柄。六十五年的戏剧人生,让他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但对于父亲刘备诸葛丞相的嘱托,他是真的尽力没有去辜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真的“不思蜀”?

           刘禅面对司马昭的问询时,说出了那句让他背负千年骂名的:“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刘禅之心,谁人能知?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