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命解红楼之书名

2023-01-17 03:06 作者:丨天-命丨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天命。从今天开始,请大家随我一同探寻《红楼梦》。

本人解读的版本选自红学界都比较认同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正文以甲戌本及庚辰本的脂评石头记为底本,以其他各脂本参校)来进行解读。各版本的优缺点,咱们在全书解读之后再全面分析。也只有在全面正确认识、了解《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目之后,才能正确的进行评价。否则徒添笑耳。其正文会按章回发布在我的专栏里,方便朋友们对照解读。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侧: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侧:荒唐也】无稽崖【甲侧: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侧: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侧: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侧:合周天之数】【蒙侧: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侧: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眉: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戚: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落吧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侧: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侧: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侧: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侧: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甲侧: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侧: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甲侧:亦断不可少】亦非伤时骂世之旨,【甲侧:要紧句】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甲侧:要紧句】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甲侧:要紧句】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眉: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出处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甲侧: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蒙侧: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甲侧: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嫡妻封【甲侧:风。因风俗来。】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甲侧: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甲侧: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侧:点“红”字“玉”字二。】【甲眉: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侧: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幻,何不可幻?情中情,谁又无情?不觉僧道亦入幻中矣。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至此第一回上半篇结束,信息量非常大,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处处有玄机。千万不要急于解读,让我们一点一点的逐步分析:

第一回作者就清晰的交待了《红楼梦》的出处,曾有过几任书名和其笔者。还将成书意图(即为什么写书?书中写的是什么?)隐晦的交待给读者。可惜至今能通其意者寥寥无几。

首先《红楼梦》有过几个书名?

红楼梦书名

经历了几位笔者?

红楼梦作者

我们再来看《石头记》的出处:

补天无用的顽石被僧道点化成通灵宝石入红尘,然后将经历记录在了石头上。后文我们知道,《石头记》的第一男主角贾宝玉是口含通灵宝玉出生的。这块通灵宝玉就如同一把金钥匙,象征着贾宝玉锦衣玉食的富家子孙身份。实为《石头记》最关键的信物,千里伏线,贯穿全书首尾。而通灵宝玉很可能隐喻的就是传国玉玺。

通灵宝玉正面写有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面的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十分相像。而传国玉玺是帝王受命于天,正统身份的最高象征,后文中多次提到通灵宝玉的高贵和神奇。在第一回开头就提到了转化成通灵宝玉之前补天顽石的尺寸: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由于脂评的误导,很多人将其忽略了)它的形状很明显就是方方正正,高只及长宽一半的玉玺。

如果通灵宝玉就是暗喻传国玉玺,那历世之后顽石之上的《石头记》就好解释了,记录的就是皇权更替。众所公认曹雪芹著《金陵十二钗》成书于清初雍正与乾隆年间,就近原则,此书隐喻的就是明朝消亡清朝得天下之史。大家应该都清楚,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对追念明朝的文人墨士赶尽杀绝。而明朝遗民为避其祸,将其缅怀之情深藏于诗文,只在亲朋好友间传抄,正应此书。如果要写其他朝代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隐头藏尾,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写出来。

只以此不足为据,让我们再来仔细看一下其他书名。

《情僧录》。由此名多数红学研究者分析贾宝玉对应的是情僧,所以都相信贾宝玉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看破红尘而出家。

《红楼梦》。先来看这个“梦”字,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如南柯一梦,梦中之事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虚幻的,未曾发生。第二种是指人生如梦,现实经历的事物都已消亡殆尽,令人忍不住怀念曾经的美好。相信大家都认同这里是第二种情况。再来看“红楼”二字:在古时,庙堂或皇亲权贵才为红楼,所以此书所写之人物必为权贵。此为表面之解。深一层看,明朝为朱家天下,而朱就是红色,所以可解读为朱楼梦(文中也有提到过),喻意朱家王朝如梦消亡。更深一层解读,古代的朝代更替信奉五德之说,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颜色为白青黑红黄)的相克更替之道。例如宋朝为木德,元朝为金德,金克木,元灭宋取而代之。明朝为火德,火克金,明灭元。清朝为水德,水克火,清灭明。而火对应之色就是红色,即明朝对应红楼。(朱元璋起义加入的是明教,头戴的是红巾,明教建立之初就是为了灭元。)

《风月宝鉴》。风月二字俗客只解为情色。熟知清朝文字狱时期的人应该清楚,清为风、明为月的暗喻,悼明诗词中随处可见。而宝则对应皇权,合起来就是明亡清继的皇权更替史。

《金陵十二钗》。此名就更明显了,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是朱元璋建明起家根本之地。北明时期为南直隶,更是南明弘光政权的首都。而明朝最主要的皇陵(明孝陵)就在金陵。满清不允许留发,而钗是插在头发上的,不允许留发,极其尊贵的金钗也无用武之地而消亡。所以金陵十二钗应该对应的就是晚明时期被满清消灭之帝王级别的人物。

这里还要补充一处细节,曹雪芹增删成书《金陵十二钗》之前,《红楼梦》就已成书。那根据书中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原文中的红楼梦十四支曲可知,十二金钗做为绝对主角,她们的性格特点、人生轨迹都是根据暗喻的历史人物而虚构设定好的,最多只能有点曹雪芹身边之人的影子,所以不应该用曹家人的论点去进行考证。

至于为什么脂砚斋最后又将书名改回为《石头记》?因为其它之名只对应明亡清盛,而文中其实有很多同时期其它政权对抗清朝的暗喻,最终都被清朝消灭。所以我认为《石头记》才是最准确的书名。所以后文中为了统一,俱称《红楼梦》为《石头记》。

推断至此,书中交代的成书过程已经非常清晰了:

一位有志之士(独余一块顽石,脂评语中的石兄)有心补天(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北明灭亡,宛若天塌)却无能为力(无材补天,枉入红尘,情根所累),欲补东南地陷又不成(南明灭亡),后受一僧人点化(脂评中的癞头和尚)便写出了《石头记》以舒情志。此书被一位空空道人(后来的情僧)检阅抄录传世,名曰《情僧录》。曾有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又经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被曹雪芹所得,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泣血成书《金陵十二钗》。

此论点一出,肯定有不少朋友有异议。仅凭几个书名,就妄加判断整书所旨。

要知世间所有作品,其题目俱是点要为题。恰如树之主干,你从枝杈去搜寻反容易被枝枝蔓蔓烦忧视线,从而不识其根本。不如先确定其主干,再顺藤摸瓜。

当然如此推断肯定难以服众,不急,后面我还有无数处凭据论证,且随我之思路继续探寻。

天命解红楼之书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