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6大解题技巧—衬托
定义: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有正衬、反衬。 分类:正衬、反衬。 1)正衬: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 2)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主次、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小知识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例子> (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析: 例(1)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 例(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 例(3)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4)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例(5)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 例(6)用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次,主体是否出现。 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例子—对比>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 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解析: 例(1)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2)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这三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 <例子—衬托>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例(4)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 例(5)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 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 <小知识—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 例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解析: 例(1)乐景衬乐情,用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例(2)哀景衬哀情,用分离时凄切悲凉的意象,衬托着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例(3)以美衬美。诗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而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以美衬美和以丑衬丑都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属于正衬。 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 例子: (1)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2)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解析: 例(1)以动衬静。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例(2)乐景衬哀情。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例(3)哀景衬乐情。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也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