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人行之登山
张山:山里人,大专毕业 81年属鸡,父母从山上下来种菜,跟父母在村里读书。
李轼:本村人,职高毕业 82年属狗。职高毕业后在省城工厂工作,结婚后回家做电工。
王武:海边人 中专毕业 82年属狗。父母来镇上卖海干品,后跟跟父母在村里读书。
三个人同在一个村成长,读书因为撞名“张三、李四、王五”常被同学开玩笑,又因一个篱笆三个桩,便自称为栅人团,初中时天天一起写歌词、唱歌、吹口哨。
春节后的春天,半阴半晴,张山从省城上班一个月到家,多呆了几天,才有机会发小铁哥们在一起久一点,大家都成家了,毕业之后各自忙各自的,连过年在一起半天的时间都很少,趁小孩子也正是上学时,难得清闲,王武在厂里和同事调了一个班,李轼向业主请了一个假,便约午饭后去爬后山,出出汗。

吃过午饭,张山提出一个袋,放了水和三把伞。往后山方向走,去顺路招呼上了李轼和王武,好久没有爬山了,从初中毕业到现在。
“三哥你提什么?”李轼快人快语,话刚说完,眼和手就到了。张山手一递,笑了笑。
“哦,带水就可以了,这拿伞难不成我们成娘们了?”李轼大笑道,伸手拿了一瓶给王武,“老五,拿一瓶,三哥少提一点。”
“三哥肯定是怕下雨啊,俗话说,春天的天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我们以前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来回了,现在三个小时不知道能不能下得来。”张山的谨慎和全面王武是比较了解,王武接过水笑笑说
“哦, 那今天我们看多久能下来,哈哈~”李轼又大笑一声,看了一下手机,“我们出发!”往往啧啧啧,都是李轼先喊的。
三人边说边笑,穿过大马路,沉着小路向后山走去。
他们说的后山,其实是后面山脉中最近最高的一座,山上山后面去还有很多很多小村庄,这条登山的路也是以前连接村庄的唯一大路,路是用大石头小石头,铺的不均匀宽高的台阶,自从山后面的村庄通了公路,走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因为是主路,石头砌的台阶也就荒了一半,登山行走还是很方便的。
“以前我们这个春天,这里树还很小。我们还记得吗?我们正准备上小学的春天,村里组织大家植树造林嘛,你看现在树都这么大了,不过这个时候也好啊,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一下雨啊,山上冲下来的泥沙把我们小河沟都堵了,水都漫上来,现在好了,路也修得好,水也好了。那时候还在山上放风筝,现在树大了,春天也没有成堆的小孩在这里放风筝了。”这种物似人非的时刻,在半有半无的光照中,想想过往和现在的选择,张山特别感慨
“唉,三哥你千万别说时间匆匆,岁月不饶人啊,我们可是纯青春年少,而且我们永远都青春年少。”李轼一听感慨,就顶嘴了一句。
“是啊,想想我们小时候,那满山遍野的跑,虽然没什么玩具,但都是自己做的,一群人玩好开心,现在小孩天天都在读书啊。”张三想到自己的童年,又想想现在小孩的童年,突然又感慨到。
“我是觉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你看我们爸妈小的时候吃不饱,我们小的时候呢,是教育资源跟不上。总有收获,总有付出,但三哥今天这么感慨,是不是有什么想法?”王武在工厂上班,一身感慨。觉得知识就是力量。

“是啊,我们这个村子啊,读书读出去的人太少了。是吧?”李轼自问自答一句,“我们先爬到半山腰。”李轼定了一个目标,手一挥道:“咱出发!”
“好啊,到了半山腰就知道是不是青春年少。”张三仰望了一下这层层叠叠的大山,心若有所想,微笑着调侃李轼一句,
“今天心情这么好,要不再来首打油诗,多少年没脱口而出了吧”王武看了一下张三的眼神接着说道。
王武的议,大家突然安静了一下,连快嘴的李轼也没接话,张三再抬头远眺了一眼,奋力的快速走起来,大声道:
仰望这山川
咫尺又深远
苍松翠竹间
小溪水潺潺
再望这山川
隐隐云雾间
梦回到童年
登顶远望想一飞冲天
这是我年少的山峰
展翅飞翔上天空
自由自在去寻找
童话中的梦
再次走向山峰
云雾弥漫的天空
有你我会有
我的梦
一首喊下来,一首下来,已气喘吁吁,李轼和王开也是小跑的跟了上来,
“三哥宝刀未老啊,刚好前面半山上有石头,我们坐一下,四哥来唱首歌。”本来沉静的王武也开心起来
“行,我唱,你吹口哨跟着”李轼也开心同意
这可是童年少年时留下的默契,笑声,歌声,哨声弥漫着这春天的山坡上,回归到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