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77)

2020-12-01 21:45 作者:文明路215号  | 我要投稿

本文录自1977年出版之《十月革命史》第六章第三节。


彼得格勒起义所开始的十月革命,如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大地,直至最偏远的地区。10月25日后的一个星期内,已经有十六个省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1月中旬,发展到二十个省城。到11月底,差不多俄罗斯中部地区、边区及少数民族地区都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到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在全国广大城乡确立起来。正如列宁所说的,“从十月开始我国革命是以胜利的步伐行进的”。

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为了指导全国范围内夺取政权的斗争,利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手段。电话、电报传达着列宁和党中央的指示;报纸、刊物、传单登载着党的方针、政策和苏维埃国家的法令。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结束后,代表们带着列宁和党中央的指示和首都的革命经验,迅速奔赴各地,成为当地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派出了大量的特派员,到各地传达中央指示,领导当地革命。11月2日,列宁签署了《赴省特派员指南》,规定特派员的任务是宣传革命的胜利,参与组织地方苏维埃政权,讲解并贯彻土地法令。11月初,由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组织的专门代表团受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命,奔赴前线,发动士兵群众,夺取军队的领导权。另外,还派出了大量的宣传员。10月25日后的一个星期内,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就派出了650名宣传员。在中央的号召下,各工厂的工会组织也派出宣传员。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解决首都粮食困难问题,还派出了十个武装的流动粮食征集队,它们所到之处,对建立苏维埃政权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17年底,前线有大量士兵、水兵复员回家,他们将革命消息带到了广大农村。有的士兵直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委托,带着委托书,回去发动革命。大多数士兵出身贫苦,他们回到农村后,大力传播革命道理,向农民讲解《土地法令》,对组织地方革命政权起了很大作用。1918年3月10日,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的演说中指出:“人民既然能够从沙皇政府,从资产阶级政府下解放出来,也能够建立苏维埃组织。只是在士兵们从前线回家后的今天,苏维埃组织才到了最偏僻的农村。”

全国各地城乡和军队也不断派代表或代表团前往彼得格勒,接受列宁和中央的指示。吸取首都和外地革命经验。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我同伊里奇搬到斯莫尔尼宫来了。......他的办公室的对过有个不大的房间——会客室。代表团一个接一个地来谒见伊里奇。从前线来的代表团特别多。有时到他的办公室去,而他却在会客室里。士兵们肩挨肩地挤在一起站着,一动不动地听着,而伊里奇则站在窗户跟前给他们谈着什么事情。当时斯莫尔尼宫经常挤满了民众,伊里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工作的。人人都向往着斯莫尔尼宫。”

领袖、党和群众结成了一个战斗的整体,依靠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以广大的工人、革命士兵和贫苦农民为主力军,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取得胜利。

一般来说,各地苏维埃政权首先是在当地政治和经济中心建立,然后在广大农村建立,团结贫苦农民,巩固自己的地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工人阶级的力量、党组织的状况、民族成分等方面的差别,各地夺权过程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俄国中部工业区,即莫斯科及其周围地区,工业发达,工人阶级人数众多。1917年初,中央工业区有一百多万工人,占俄国欧洲部分工人总数的一半。这里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力量较强,到十月革命前夕已有五万多名党员。他们在工人、驻军和农民中都享有很高的威信;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和临时政府的斗争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临近十月起义时,已在许多苏维埃中占有优势,在工人和士兵中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实际上控制了当地的局势。因此,当革命的转折时刻来临时,中部工业区的政权较为顺利地转到了苏维埃手里。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当时在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苏维埃工作,他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苏维埃正在开会。大家等待着彼得格勒的消息。“我打了三次电话,试图接通莫斯科,都没接通。最后,接上了《消息报》编辑部,编辑部的通知字字千钧,难以忘怀:

‘临时政府推翻了!’

我只记得,我冲进了会议厅,打断了说话的人。死一般的寂静。我清楚地崩着每一个字,向代表们说:

‘同志们,临时政府推翻了!......’

霎时间,大厅沸腾起来......

有谁喊了声:‘英特纳雄耐尔!’

狂热中突然唱起了神圣的国际歌,歌声壮烈......在这以前我们经常唱我们的国际歌,在这以后我们也唱过千百次,可是我不记得有哪一天像这个时候这样唱:那样包含内在力量,那样地热情、兴奋和冲动,对每一字都怀有那样诚挚而深厚的留念......

巨雷蓦然震响!工人阶级胜利了”。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苏维埃立即宣布掌握全市政权。

10月26日,邻近的县城舒雅建立了以伏龙芝为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依靠赤卫队和革命士兵的支持,夺取了政权。同一天,亚历山大洛夫和科甫洛夫这两个县城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0月27日至28日,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三个省城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斯摩棱斯克,反革命势力企图用武力阻止革命发展,遭到了赤卫队和革命士兵的痛击。10月31日,斯摩棱斯克的政权也转到苏维埃手中。

在中部工业区的农村,广大贫苦农民在当地布尔什维克组织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来。他们集会,串连,建立农民代表苏维埃和革命武装,夺取地主的土地,镇压地主、富农的反抗。它们的斗争得到工人阶级有力的领导和支持。莫斯科苏维埃收到的一封来信中说:“我们现在明白了,只有我们自己,和你们工人、士兵同志一道,才实现了我们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对美好未来的支配。”

伏尔加河流域是一个农业区,同时也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下诺夫哥罗德、萨拉托夫、萨马拉、喀山、察里津等。虽然社会革命党人在这里的农民和驻军中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布尔什维克在这一带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赢得了广大工人和革命士兵的支持,建立了坚强的革命队伍,加上临近的乌拉尔工业区的影响,因此伏尔加河流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也比较快。10月15日,伏尔加地区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萨拉托夫召开,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做了准备。

在下诺夫哥罗德,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得到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命令赤卫队和革命士兵进入临战状态。10月26日,布尔什维克向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占多数的市苏维埃提出改组的要求,遭到拒绝。第二天,布尔什维克组织了工人和士兵的武装示威。10月28日,赤卫队和警备部队中的革命士兵全副武装,打着红旗,在苏维埃门前示威。接着,他们相继占领了弹药库、印刷所、邮电局、电报局,粉碎了市杜马组织反抗和铁路罢工的阴谋,控制了全市政权。在一个印刷所里,有人质问赤卫队员,要他们拿出委任状来,赤卫队员指着自己的刺刀说:“呶,这个,这就是我们的委任状”。布尔什维克夺取市政权后,立即强迫下诺夫哥罗德省苏维埃改选,宣布全省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全省各县、乡、村广大农民在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下,纷纷召开大会,通过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决议,并用武力推翻本地的资产阶级和地主的政权。到1918年初,该省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喀山,以立宪民主党人为首的反动势力掌握了军区司令部,首先向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进攻。10月24日,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与反革命部队交火。布尔什维克依靠工厂委员会和赤卫队司令部对工人进行了紧急战斗动员,并加速整顿革命士兵队伍,经过一个夜晚激烈的搏斗,取得了胜利。

萨马拉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前就有四千名党员。他们在工人和军队中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工作,掌握了工兵苏维埃的领导权。10月26日晚,在苏维埃代表会议上,工人和革命士兵代表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发出革命的呼声:“一切政权归苏维埃!”10月27日,古比雪夫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革命委员会立即组织力量,准备对付反革命叛乱,同时向各县派出代表,帮助它们建立苏维埃政权。

察里津是伏尔加河流域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人人数较多,党的组织比较坚强。这里的苏维埃政权很快就建立了,并对阿斯塔拉罕省、顿河地区及北高加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争夺政权的斗争到1918年1月发展为激烈的武装冲突。赤卫队和一个团的革命士兵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与哥萨克部队进行了十三天的激烈战斗。最后,在附近县城各族革命人民(俄罗斯人、鞑靼人、吉尔吉斯人、卡尔梅克人等)的支持下,战胜了反革命部队,于1918年1月25日建立苏维埃政权。



乌拉尔是俄国一个重要的工业地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工业城镇。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到十月起义前夕已有三万党员,仅次于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地区委员会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设在叶卡捷琳堡。在革命的准备阶段,布尔什维克在驻军、工人和农民中进行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赤卫队。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叶卡捷琳堡等地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布尔什维克某些领导人屈服于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压力,成立了一个联合的革命军事委员会。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利用窃取的权力,玩弄花招,给许多地方的夺权斗争造成很大困难。11月21日,工人和革命士兵在叶卡捷琳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武装示威,迫使联合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自行解散,建立了完全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群众革命斗争的推动下,苏维埃政权先后在彼尔姆、乌法等工业城镇取得胜利。

在乌拉尔南部地区和奥伦堡省,是通过与杜托夫匪帮的残酷斗争而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的。1917年9月,临时政府即将垮台时,在乌拉尔南部哥萨克聚居区,组织了以哥萨克军队头目杜托夫上校为首的军政府。11月1日,杜托夫命令奥伦堡部队向苏维埃政府宣战,于十一月中旬逮捕了奥伦堡苏维埃和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并将他们杀害。杜托夫匪帮还四处活动,往北占领了车里雅宾斯克等地,使俄罗斯中部地区与中亚、西伯利亚的联系几乎隔绝。杜托夫得到巴什基尔和哥萨克上层分子的支持,反革命势力不断扩充,直接威胁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工业区的安全。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不断从彼得格勒、莫斯科、乌拉尔、伏尔加河一带,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抽调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到奥伦堡一线,与敌人周旋。战事开始时,苏维埃军队失利。战争过程中,苏维埃军队增至一万多名,他们在严寒的冬季,冒着奥伦堡草原的暴风雪,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搏斗,于1月17日进抵奥伦堡城下,与当天城内工人起义相配合,内外夹击,第二天,攻下了奥伦堡。杜托夫及其残部逃窜图尔干草原。不久,图尔干省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俄罗斯中部的农业地区(奥廖尔、图拉、库尔斯克、卡卢加、坦波夫、奔萨、沃罗涅什等省)争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得到周围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影响和支持,一般来说,首先是在省城和本省工业城镇获得胜利,然后逐渐发展到广大农村。在奥廖尔,布尔什维克依靠工人和驻军大多数士兵的支持,迫使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占优势的省、市苏维埃改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沃罗涅什,11月31日,赤卫队和革命士兵粉碎了驻防部队一个旅的反抗,解散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社会治安委员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图拉,布尔什维克由下而上地把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起来,取缔了反革命的“人民斗争委员会”,夺取了政权。在奔萨,赤卫队于1917年12月镇压了黑帮部队的叛乱,解散了反动的“救革命委员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而在库尔斯克,由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长期处于一个组织中,妨碍了斗争的开展,直到1918年5月,才最后建立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派了大量的宣传员到中部地区的广大农村,依靠前线复员的革命士兵,组织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争取当地驻军的支持,加强了工农联盟,孤立有影响的社会革命党人,有组织地夺取地主和教会的土地,逐步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当首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顿河地区时,哥萨克首领卡列金当即掀起叛乱,反对苏维埃政府。他同杜托夫、乌克兰中央拉达相勾结,企图在协约国的帮助下,成立俄国东南地区哥萨克联合政府,将顿河、库班、捷列克、阿斯塔拉罕、乌拉尔等地的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卡列金拼凑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这支军队被帝国主义政府认为是“能够消灭布尔什维克制度并建立政府的一支最有组织的力量”。阿列克谢耶夫、科尔尼洛夫、邓尼金等反动将领也都麋集到顿河、库班一带,纠集残兵败将,在协约国资助下,建立了一支反革命的志愿军,与卡列金匪帮相呼应。十一月下旬,卡列金匪帮举行大规模军事进攻。经过七天鏖战,于12月2日占领罗斯托夫,接着占领塔甘罗格,并向顿巴斯推进,甚至准备北犯莫斯科。匪徒们每占一地,就摧毁苏维埃政权,不经审讯大批枪杀有布尔什维克嫌疑的人,卡列金军事独裁和白色恐怖的统治激起了哥萨克人民的不满。他们在布尔什维克地下党员、前线复员的士兵周围团结起来,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和革命的哥萨克武装。遵照列宁的指示,从莫斯科、彼得格勒、北部和西部战线开来了赤卫队和革命士兵队伍与顿巴斯的工人士兵一起,组成了一道坚强的防线。11月25日,人民委员会发表《致哥萨克劳动者书》,揭露了哥萨克上层的反革命政策,强调指出哥萨克地区的一切土地归哥萨克劳动人民所有,号召哥萨克劳动人民与整个俄罗斯人民团结起来,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敌人进行斗争;并号召要逮捕卡列金、科尔尼洛夫及其帮凶,交付法庭审判。这个号召书在顿河地区起了教育人民、瓦解敌人的作用。1918年1月,在卡明斯克省召开了前线哥萨克士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顿河革命委员会,选举了参加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团。代表团到达彼得格勒时受到列宁的接见。广大哥萨克贫苦农民和革命的哥萨克士兵受到很大鼓舞,与革命部队一道,开始对卡列金匪帮发动进攻。1月17日,塔甘罗格工人起义,与革命部队配合,一举占领该市,重创卡列金军队。革命部队乘势向罗斯托夫和卡列金匪帮的巢穴诺沃切尔卡斯克大举进攻,所向披靡,挫败敌军。卡列金见大势已去,于1月19日自杀。2月24日,革命军攻下罗斯托夫,第二天,攻占诺沃切尔卡斯克。三月,顿河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北高加索地区的苏维埃政权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立的。1917年11月4日,基洛夫参加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后,从彼得格勒返回弗拉季高加索(今奥尔忠尼启则),立即在这里的苏维埃会议上发出战斗号召,并对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之流污蔑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叫嚣进行了义正辞严的驳斥。不久,在北高加索各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可是,北高加索的反动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掀起了猖狂的反扑,陆续于1917年12月和1918年1月颠覆了北高加索各地的苏维埃政权。以基洛夫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进行了艰苦的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的曲折斗争,捷列克苏维埃和达格斯坦苏维埃政权分别于1918年3、4月份最后确立。

在库班,布尔什维克经过长期的发动人民的工作,组织了军队,于1918年3月14日解放库班边区拉达所在地叶卡捷琳娜达尔(今克拉斯诺达尔)。反革命残余势力与科尔尼洛夫的“志愿军”联合起来,于4月9日向叶卡捷琳娜达尔反扑,但以失败告终。科尔尼洛夫被炮弹炸死,升任“志愿军”统领的邓尼金率残部遁入萨尔草原。

辽阔的西伯利亚和俄国远东地区是个落后的农业区,工人阶级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在农村中,富农经济比较发展,社会革命党人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这里争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遇到资产阶级、富农、哥萨克上层、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顽强抵抗。他们打起一切政权归西伯利亚地区杜马的旗号,得到了日本和美国政府的支持。这里,苏维埃政权首先是在铁路沿线的城市建立起来,然后逐渐发展到偏僻的乡村。叶尼塞省的中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赤卫队首先于10月29日夺取政权。11月1日,鄂木斯克赤卫队和革命士兵镇压了反革命叛乱,然后驱逐了苏维埃中的孟什维克,12月初建立了西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反革命势力曾在托木斯克建立的西伯利亚地区杜马,于1918年1月下旬被工兵革命武装捣毁。在伊尔库茨克,反革命势力于1917年12月8日掀起叛乱,包围了苏维埃;赤卫队在武器缺乏的情况下坚持了八昼夜的英勇的保卫战,最后在鄂木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人和革命士兵支援下粉碎了反革命的进攻。从1918年1月至2月,贝加尔湖东部地区的苏维埃依靠赤卫队和革命的哥萨克士兵,战胜了受日本支持的谢苗诺夫匪帮,解散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赤塔建立的所谓“人民委员会”,于2月16日夺取政权。在远东,布尔什维克经过与孟什维克争夺群众的斗争,分别于1917年11月18日和12月12日在海参崴和伯力建立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7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