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找热闹,却注定孤独——《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2023-06-28 22:36 作者:Catherinesese  | 我要投稿

去年下半年,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书名,有点孤陋寡闻了。刘震云凭借这部作品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而我竟然在2022年才听说这本书,这说明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苦等这本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年初我在图书馆拿起过这本书,阅读了几章,原本想放在图书馆等下次再来的时候阅读,哪知这一别,让我足足等了一个多月,可能是这本书太出名了,屡次被读者借走,于是,我到图书馆,找这本书成为了我每次的任务,由于我的坚持以及我与这本书的缘分,我终于在上周等到了它。

《一句顶一万句》你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你会有想要看下去的冲动吗?我有,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让我非常好奇想要知道的一个答案就是:“到底是什么话?那句话?可以顶一万句?”不知道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今年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写读后感?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不记事了,看了很多书,如果不把当下阅读后的感受记录下来,担心这些所思所想,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凭空消失了。每次看完一本书,总是会想很多,有很多话想要说,但是又不想和朋友去倾诉,毕竟这世间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一说,所以,我还是选择用文字的方式记录我的一些闲言碎语,一些所思所想。

接下来,就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吧!


成为一名作家,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

对于作者刘震云,我是不熟悉的。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但是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这篇著作的宏伟架构。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多,还跨越了几代人,作者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想要和读者拉近距离,文中很多“过客”的角色,都是用老李,老高,老詹,老马等称呼代替。相对于国外作品中那些巨长的人物名字,作者刘震云用这么接地气的称呼真的让读者觉得很亲切且方便。

读这本书,我一点都不会觉得累,因为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很多场景描写,更没有景色的描写。作者描写最多的就是人物,各式各样的人,大到省长,县长,小到唱丧的,打更的,卖馒头的,唱戏的······这本书可以说描写了一个群像,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群像。因为人物很接地气,很多事情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读起来就好像是作者在和读者唠家常,絮絮叨叨的说个没完。

不过,很喜欢作者的一个点就是他很贴心,因为这本书中,有很多的人物,看到后面的时候,很多人物都会记混,越是往后读,我发现作者提到前面的相关人物的时候,都会用几句话提醒读者他是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人物关系,所以,读者读起来也不会搞混文中的人物关系。

最让我佩服作者的一点在于,作者的观察力真的非常强。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呢?因为文中有很多对于各种工种的介绍,有杀猪的,有砍竹子的,有做馒头的,有种地的,有打铁的,有唱丧的,有卖葱的,有染布的,有做货运司机的······这么多工种,作者都能对于他们所做的事情,工作的流程步骤都能描写的非常清楚,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工作,作者都从事过,所以才能讲得这么细致。

没有人会永远理解你,也没有永远合得来的人

文中提到的人物,不管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哪怕是杨百顺的父亲老杨,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渴望找到一个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也就是文中说的说得上话的人。杨百顺为了寻找到这样的人,一路坎坷,经历了很多,哪怕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找到那个人。杨百顺在寻找的路上,他遇到过和他说得上话的人, 但是这些人都只是阶段性的,过了一段时间后,双方总是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导致不合,最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不管是他和自己的亲人,友人还是爱人,都是一样的结果。

看到他们三代人都得到这样的结果,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一直在寻找和自己合得来的人,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是我们到了中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说得上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昔日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当年的我们无话不说,到如今不也是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我有时候在思考,其实我们需要被理解的会不会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本身。我们自己需要理解自己,我们自己需要被自己所理解,我们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去向外求,更应该向内求,你们觉得呢?

热闹只是暂时的,孤独才是常态

孤独这个命题是人类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不管我们是谁,我们多大了,我们都逃脱不了孤独。人类为了让自己不孤独,研发了很多打发孤独的生活方式,比如玩游戏,谈恋爱,结婚生子,聚会,蹦迪,泡吧······可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会不会在热闹之后,自己独自呆着的时候,那种孤独感更加强烈呢?

人终究要学会和自己内心中的小孩相处,这个小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孤独,恐惧,焦虑,软弱,自卑······”,它才是我们需要寻找的对象,我们只有找到它,并学会和它和睦相处,我们才能不惧怕外在的变化。因为,外在的事物,我们既不能改变,也不能控制,我们唯一能够改变和控制的也就只有自己,所以,学会与自己独处比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更加重要。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伪命题吧!

前几年一部动画片中的一句台词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其实是一句非常激励的话, 鼓励大家靠自己去逆天改命。但不是我泼冷水,也不是我悲观,我只想反问一下大家,你觉得你们真的有能力,有本事可以和自己的命运对抗吗?命运就好像是我们的基因,想要改变难于登天。

社会上有哪些成功人士是完完全全靠自己的实力,靠自己的能力去逆天改命的?不要和我说任正非,马云,刘强东,请先看看他们背后的人再说;也不要说国外的谁谁谁,请先看看他们的家庭背景;更不要说自己的祖辈,请先看看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一个人,想要逆天改命真的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努力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原因。杨百顺和牛爱国他们在他们各自的人生中,难道不努力吗?他们难道没有抗争过命运吗?但是,他们最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命运总是很喜欢和他们开玩笑,总是让他们颠沛流离,总是让他们走投无路。

杨百顺的命运和牛爱国的命运,两代人雷同的命运,让我更加笃定命运的无奈,面对命运的轮回,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会觉得是巧合,是作者的设计,但是,当这种境遇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是否还会觉得那是巧合呢?


 看完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段段欢快,句句热闹,可字字独孤。孤独,无奈,轮回,相似的命运,雷同的境遇,无处可逃的生活本质在这本书中被彰显得淋漓尽致。看了这么多文学作品,我发现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文学作品都是在揭露人性的丑陋,感慨命运的坎坷,探索生命的意义,暴露社会的黑暗。

有很多小伙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文学?对于不喜欢文学的人来说,文学对于他们就好像是“林黛玉”一样,每天抑郁寡欢,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实际的作用,只会让我们无病呻吟,自寻烦恼,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于是,前几年出现过一个关于“文学无用论”的浪潮,很多媒体人都在问莫言,余华等著名作家,问他们觉得文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记得莫言说过一段这样的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在于它没有用处。文学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细水长流的,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用以审美的方式,让人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有情趣的人,能够跟他人更好相处的人。”

透过文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群像的心理,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聆听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借鉴他们人生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我们透过文学可以跨越时空,跨越阶层去发现不同性别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异同点。一本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引人深省的,至于是什么醒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摘录:1、人要一赌气就忘记了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了耽误了自己。

2、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

3、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4、人生在世,草木一秋。
5、世上别的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6、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寻找热闹,却注定孤独——《一句顶一万句》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