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线上的阴谋》究竟水平如何
这次的文章将对于M9《水平线上的阴谋》进行一些讨论,大家觉得M9的精彩程度如何呢?在你心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总览:
在我看来,M9是一部优缺点都十分明显,情节有些割裂,想法执行出现问题的柯南剧场版。 优点:
M9本一部分柯迷称为“推理浓度最高”“最回归本格”“诡计最佳”的剧场版,这当然是并不过誉的褒奖。 双凶各自犯罪且互相利用的双层案件设计,相当于是在原本的作案过程上方布置了一整个障眼法。同时,柯南与毛利小五郎则分别负责了两层案件各自的推理演绎,达到了“双凶手对决双侦探”的效果。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到在两次对于凶手的揭露过后,都伴随了一场收尾的动作戏(追逐与打斗),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两层事件的完成度都是较高的水准,且相互对仗,较为工整。 当然,本作对于毛利小五郎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值得夸奖的一点。经常关注TV的观众可以发现,原作中对于毛利小五郎的塑造往往离不开他所重视的亲人、朋友等。本作亦是如此,对于毛利小五郎同时进行了爱情(亲情)与侦探两个方面的塑造。必须承认的是,设置凶手长相类似妃英理这一点虽然俗套,但是对于提升毛利小五郎人物立体度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个设置甚至还贡献了铃木园子的喜剧名场面,属于额外加分)。至于侦探方面的塑造,则具体表现为对于细节的掌握(女性下意识护胸)以及对于侦探天性的阐述(封面台词),借用电影中柯南的一句台词:“真是名推理啊,大叔!” 缺点:
然而,在较为优秀的案件设置背后,是主创团队对于想法较为差劲的执行模式。 这一点与M10《侦探们的镇魂歌》不同,M10那个完全就是想法过多导致执行删减严重,造成了“大部分证据都是从警察那里直接听来的”这样的问题出现。人物塞得太多,也出现了类似于毛利小五郎中途与柯南平次分开来节约人物镜头的情况。当然,后期许多剧场版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即人物过多导致主要人物根本得不到刻画,沦为工具人,甚至主角江户川柯南和犯人(案件主角)都被挤压戏份的情况,这当然是属于一种失衡的体现。 上面所说的都是属于“想法太多,完全执行不了”(毕竟电影要控制到2小时),而M9属于是想法与想法之间存在间隙。 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少年侦探团与毛利兰关于礼物这一条线和案件主线的交叉点就只有园子遇袭这一点,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关联。两位凶手并没有加害毛利兰的想法和举动,这就显得最后的整个“营救毛利兰”行动相当画蛇添足,整个案件在毛利小五郎那个漂亮的过肩摔之后就已经应该结束了。 同样的,在后续剧场版中,如M13中小兰营救柯南,M20中一定要设计一个“小兰来到水族馆”的情节,其实都是赘余的、案件之外的部分。当然,提到的这些部分并没有受到什么批评(M13那段反而是好评),是因为它都较为简短,而M13则是提供了一场精彩的打斗动作戏,对毛利兰这个角色进行了较为上乘的塑造。 回到本剧场版中来,本次案件的赘余情节不仅安排了一个凸显男女主感情的戏剧高潮,而且直接导致编剧强加了一个直升机救援的桥段,这种机械降神式的情节则是最为突兀、破坏整体结构的做法。 同时,本桥段对于毛利兰的塑造也是相当失败的,最明显的就是“拖后腿”这一点。编剧显然是想用这一桥段来表现小兰珍视他人情谊这一优点,但方式是明显不妥的。这种牺牲人物本身魅力来表现两人间情感羁绊的方式,无疑是值得批评的。不过显然主创团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然也不会出现TV中“毛利兰拉窗帘”这种更大的问题了。显然,用如此的方式来塑造人物本身便带有作者青山刚昌本人的倾向(有些圣母),但不被观众接受也是很正常的事。 除开结尾多余的处理,本作在中段也出现了较为沉闷、无趣的侦查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奏。当然,相对来说并不是大问题。 总结:
总体来说,本部剧场版在案件设置上体现了较为优秀的水准,但与其他方面的连接则做的相对较差。人物塑造方面重点凸显了毛利小五郎的人物魅力,但对毛利兰的塑造则是败笔。片尾的机械降神式救援更是让人失望的处理方式。因此本作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得到的观众反馈也呈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 顺便一提,整个《名侦探柯南》作品对于毛利兰的塑造其实都比较死板无趣,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前期“虽然很要强但又很容易掉眼泪”的“暴力女友”人设毛利兰。对于毛利兰塑造最为优秀的则是M5《通往天国的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