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StG44突击步枪详解 第六期

突击步枪理念
突击步枪理念是在一战后逐步形成的,不只是德国一家才有。通过对实战的摸索,各国都发现单发步枪拥有精确射击能力,尤其是5、600百米意外精确打击,而冲锋枪具备150米以内的火力压制能力,不过大部分的步枪击杀都发生在3、400百米距离上,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距离,敌军一个短促的冲锋就能逼近到冲锋枪的战斗距离,此时射速慢的栓动步枪处境就很被动了。
一战后各国的军队建设中,为了弥补这一区域的火力空白,大部分选择了轻机枪,如布伦机枪、MG34通用机枪等等,不过机枪在连队中的配置数量并不多,对于步兵班而言依然缺乏压制火力。也就是说各国都需要一种能够广泛装备的轻武器,来满足中等距离的火力需求。

MG34通用机枪
对于当时的各国而言,制约他们的因素就是开发新的中间威力弹药涉及到新的生产线开辟,这一系列的资源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狠下心去解决,因此各国对此并不积极,而是在原有步枪弹的基础上研发新式枪支,例如美军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苏军的SVT半自动步枪,这一类枪支都是舍弃了一定的射程和威力,兼顾了原有的弹药生产线来满足中等距离的火力需求,当然比起突击步枪而言火力还是差了一些,但是比莫辛.纳甘这类步枪要强得多。

手持SVT半自动步枪的苏军士兵
相比于半自动步枪,突击步枪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要求采用新式的中间威力弹药和自动射击技术来实现,确实符合战场实际需求,至于具体实施,则是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毕竟一种新式枪械从研制到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
STG44突击步枪的自动化技术不完美
二战德国已经有着先进的枪械加工工艺,不管是冲压还是切削等技术都不差,研制STG44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完美的自动射击,单就自动射击理论而言早就已经完善了,无非是自由枪机、导气式等几种。关键是STG44发射的是威力不小的中间威力弹药,放在机枪身上没问题,但是在重量、尺寸限制很大的突击步枪身上就很难了。

STG44突击步枪
最终德国选择了导气式自动原理,完成相关设计后,STG44在500米以内的单发或者点射具有较高的精度,算是完成了设计初衷,不过超出这个距离精度严重下降,在近距离作战时问题同样突出,射速过慢和连发射击枪口剧烈抖动的问题,遇到冲锋枪时很吃亏。可以看作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STG44只能以先满足设计指标,然后再考虑其他方面的需求。

STG44突击步枪
二战期间德国总共生产了约40万支STG44,大部分被用于柏林战役和其他地区的防守战,德军希望突击步枪能够帮助士兵更多的杀伤盟军士兵,这种幻想在飞机和大炮面前被炸得粉碎。德国还依靠夜视技术,开发了夜战版的STG44,不过没有服役记录。这些突击步枪只不过给盟军造成了更多的伤亡,但挽救不了二战德国,最终被大量俘获,并拿一些小国使用,世界几个主流大国没有一国采用这种步枪,可见其确实算不上一把好的突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