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易

2023-03-19 02:22 作者:夙寐繁星  | 我要投稿

             序   

天流地转,万象互生。繁易相照,物我相联。     ——论“理”    

人生,是一段不断追寻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路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真理而奋斗着。但在这飘忽不定的世间,许多人对真理的定义尚不明确,以及真理的特性都搞不清楚,从而走上混沌而错误的道路,甚至沦为他人的洗脑机器,更别提追寻真理与理想了,因此我有必要作一篇前序来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再开始正文。   真理,首先最基本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科学和自然地运作,其所包涵的内容,应该基本符合客观事实,其次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说明真理所讲述的不能是固定的和主观的,而是在一定的原则和实质不变的情况下,客观地产生一定联系并能够自发地进行运动,从而形成固定的规律指导人们。   但往下继续思考会发现,如果真的有超越人类意志的真的理存在,即绝对规律,那么愈是这样接近正确的理,在任何情况下也有不一定正确的时候,对与否只是受到自身环境的所作出的误判。重要的是结合实践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正确认知是不会考虑每个人得失的,它只会引导我们走上大道以及如何才能改造世界。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保持信心,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磨练使之成为能够引导大众的普遍真理,当自己的真理得到大众广泛的接受时,自身的价值便将会得到质一般地飞跃。   明确了如此其实是为了确保自己是一个能独立思考且追求真理的个体,我们便可以开始正文了,那就是理易,即理的变化,我们需要对变化进行研究,才能便于在实践中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一个个方法论。在此文章中,我将会借鉴《周易》易学的智慧精华部分,构建出属于自己对于理的描述的基本符号,逻辑和系统三大板块来承载我们万事万物变化的过程。

『警告:这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敏感,所阐述的世界观仅供参考,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请慎重阅读。』                   

章节目录

符号

对立的世界

能(N)和量(L)

信息(Y)和能量(X)

意质(V)和物质(W)

度(O)和质(Z)

符号分类

逻辑

阴阳

因果

系统

物质的运动系统

物质的空间系统

意识系统

①象态图

②意识基本转化转换

(一)符号

导语:在理易的世界观中,均将世界万物看作以符号形式存在而非当代具体科学中那样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因为符号能最便捷地表达其事物所处的状态与性质。因此在本章节,我会更多地会把我们所认识的物质抽象成符号,用于研究变化时事物所处的性质。 一.对立的世界  

自2020年父亲出差回家以来,我感到有些许不自然,因为在许多方面,父母的思考方式,教育方向等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子。单从学业上看,父亲注重始末,重视学习的外界秩序,而母亲注重过程,强调学习的价值和学习方法。从生活上看,父亲更喜欢运动层面,而母亲注重生活的规律性,这种十分看似对立不在同一个平面的理念最终却走向和而不同的局面,甚至还能相互补充相互成就。倘若我将这对人的特质理念上升到改造世界的理论概念,那么其中的运动和规律不恰好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吗?马克思主义哲学曾阐述过“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具有规律的。”但就运动和规律两对性质而言,两者又十分矛盾,运动想要打破规律,规律却一直在规范运动,是不是说物质本身就一种矛盾结合体呢?这个答案我想只对了一半.因为运动和规律本身就不是同一平面,同一角度可以用来作对比的元素,而更像是

两个完全不同,根本对立又可以巧妙地互补的独立性质。通过独立,性质不再成为依附于某个具体事物所产生的表象,而是成为能描述不特定事物但一致转化发展的理论符号;只有通过独立性质的变化,事物才得以实现发展。

接下来我将列出并大致解释四组根本对立但又互补的八种不同的独立性质,并用符号和双引号表示。 二.“能”(N)与“量”  (L)

自从我愈加频繁的在互联网潜水的这段时间中,经常能听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声音讨论各自的生活态度,其中就不免有些悲观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提出疑问,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要处理许许多多枯燥无味的事情,即使处理完了又会有新的事情需要去处办。人生如此忙忙碌碌,何曾想过当初为何要参与进去。我们不妨用新的形式——符合,来描述我们的心理,来解释这一迷惑的状况。     以学业为例,当我们开始一段新的学业旅途时,学校总会安排学业考来检测我们,为什么明明还没开始就要检测了呢?因为他们要的目标是要评估我们的能力,以便制定他们的教学计划.其中核心就是认知我们的能力,接下来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以符号“N”来表示其“能”,而教学计划是为了让我们学业上的“能”更多,就是更好的意思。我将符号字母“L”表示“量”,代表的是对能力的衡量,学业考就是通过“能”(N)来为以后转化为“量”(L)做辅垫。而你在参与学业考的过程,就是“量”转化为“能”的过程,你在作答的时候,便将“能”转化为“量”,老师阅卷后,便将“量”转化为“能”

如此反复,事物就是在“能”和“量”反复运转化中运转产生的。

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其它每件事中都过程中都感到枯燥无味是因为过程只是一种量变的过程,而学习是“能”和“量”不断转化的,总是会有来自外部的“能”进行干措扰诱惑.使其变得浮躁,增大与现实的落差感。当然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排除外界干扰、一心专研学业,努力悟出新的道理.学到新的本领。这样不但学到知识.还获得成就感。 回到“能”与“量”本身,既然从前文得知两者能相互转化,量变又要抵御和排斥来自其它“能”干扰,说明它们是对立但能通过转化后互补的

,量建立在“能”之上,“能”能更新“量”且是具有丰富形状性质而没有明确方向的,“量”是没有形状、有具有明确方向性。

开头我们处理事情之所以枯燥,是因为正处于“量”的状态而当初之所以参与进去,是因为正处于“能”状态。两个时间段所处的状态相对立,在认知上冲突和相悖,这样引发迷惑是必然的。要想抵御或者真正避免这样的迷惑,就要将两个相对立的符号相统一起来,将“能”建立在“量”上,将“量”服从于“能”,做到自己的兴趣和付出相统一,不做超于自己能力和违背自己发展方向的事情,才能让原本碌碌无为的人生增添些许意义。 三.“信息”(Y)与“能量” (X) 

“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将去往哪里?”这灵魂三问自古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这是对世界发出最本质的疑问,我认为这三问分别代表建立一个系统运行中的“转换”“输入”和“输出”,通过这三问能使人们在那些信息并不充足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从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于探索这些问题的意义,我们可以继续用上一章的两个符号进行解释,想要很好的从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的答案,只有将其视为量,即对自身能力的衡量,用自身的能,即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回答,使得到一个具体的目标。视这种目标为符号字母“Z”的符号“质”,意为绝对,“质”便能通过正确性为“能”和“量”理所应当的相互转化提供源能量源泉。   写到这可能有的人会感觉我写跑题了,这与“信息”和“能量”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因为

“信息”与“能量”是“质”(Z)“能”“量”相互转化后的产物,及其性质是派生的

。“能”和“量”相互转化产生“信息”,“量”和“质”在宏观世界下相互转化产生“能量”,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和“能量”不是如今熟知的具体事物,而是两个符合包装下的独立性质。此外可以拓展的是“质”以“量”的方式会产生物质的质量,“质”以能的方式会产生物质的质能。这部分属于统一符号,在下一章节会使用到。  接下来具体得分析一下刚刚提到的几个二字符号。

『注意: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有些硬核,请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斜体为拓展内容。』  

  “信息”,符号字母为“Y”,是一种“能”,但输入端和输出端皆为“量”,运动方式为{LNL}(三个排列形成一个程序,其中三个排列的符号分别表示为输入、转换、输出)。该符号在微观世界①下是指导物质形成的最根本元素,

运动特征表现为融合,合二为一

。   “能量”符号字母为“X”.是一种“量”,宏观世界下的运动方式为{NLZ},该符号在世界中是构成物质的最根本元素,

运动特征表现为中和

  “质量”,能够与能量相直接作用,是物质的定性元素,且为其“量”提供制度信息,用“O*”①表示,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符号,与质量对立的符号为度能,表环境,用“E”表示。

①“*”表示锁定

附(一)三-1转化图(简单版)

Z—>(O*)L<—>(Y)N<—>(X)Z

(括号内为符号转化载体)

四.“意质”(V)与“物质” (W)

 在这种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里,我们一方面享受物质带来的美好生活,一方面又总讽刺那些被物化的人们,即使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时代,也并没有办法让人们得到满足安定,这反映了什么。结合前几节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的意识是无法与物质完全统一而具备其对立性质,那便是达到对立且互补的局面,首先,我们对物质进行符号化。   “物质”符号字母为“W”是一种“质”具有物的属性。

(在常规的世界观中具体的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实物,但在理易的世界观中,物质作为研究变化的对象载体,符号化能够方便进一步地研究)

其在微观世界下运动方式为{ZL}(两个排列符号分别表示输入,输出,在理易的世界观中,普遍区别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于是否有要素参与其程序的转化转换层面当中),在宏观世界下以象的形式存在,在观测情况下是静止的,一般形式为{ZNL}。“物质”是“质”以“量”的形式构成的,因此在真实世界中是形式多样且复杂的,而“物质”的自身运动还是意识的产生源。 接下来就对性质进行具体分析,由上面两个程序的差别不难得出“物质”自身呈现形式会随着自身运动所处的世界而变化,一个是宏观所形成的世界,以“能”作为源转化要素,因此是可以被感知,以世界为载体,人们通过具体物质产生“信息”和“能量”来认识世界,我们可以大体想象出这个世界是具体的,而物质性质本身是抽象的,我们需要通过载体进行描述。另一个是微观所形成的世界世界,由于缺乏转化源,无法直接观察,只能通过符号形式被感知,物质为载体,人们通过思考认知出物质性质中的“能”与“量”相互转化来认识世界,这个世界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如何通过思考认识得到抽象的微观世界呢?首先“能”与“量”相互转化必须有“质”提供源泉和目标,意味我们必须塑造出一个绝对的质才能进行思考认知,此外具体的物质在微观世界下只能提供具体的环境即运动,这样还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该再深度思考一下到底由谁来提供规律呢?   我们必须引入一种新的质与之相对应,开头我们有个结论,那便是意识与物质对立互补,不妨就把新的质拟为“意质”,由意质为“能”与“量”的转化提供规律,且由“意质”与“物质”的对立且互补。因此,不妨对意质这一拟写的符号进行详细介绍。   “意质”符号字母为“V”,是一种“质”但是与“物质”运动方式和存在形式完全不同.在微观世界下存在形式为{LZN}和{NZL}在宏观世界下的运动方式为{ZN},运动形式为意识且只存在于意识之中,但与意识相比“意质”是真实存在但是抽象的且在只在微观世界下研究。与“物质”相比,它的特性特征和认识手法都是完全相反的。   此外,“意质”作为意识的基本单位,每个人每个事物的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利益取向都不一样,但人心难道始终是散乱的吗?其实不然,从前面可以知道意识是物质性质运动产生的,就是意识具有“物质”形态,因为“物质”具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便会产生出两个不同的文化,宏观上可以通过“信息”与“能量”把握住人们的意识,微观上注重人心自身“能”与“量”的调节,从而总结其中的规律化抽象为具体的意识形态,就能把握住群人之人心。 五.“度”(O)与“质”  (Z)

来到了这一节,第一章就快结束了。但是我相信许多人研究后还是会感到莫名其妙。近代200年以来,物理、化学等具体的科学,各种先进的学问,理论都把这个世界研究得明明白白的,无孔不入既客观,又精确。现代的我不去通过这些科学的学问武装自己的头脑,还标新立异,搞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符号,这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说的是有这些感受的人不必如否定,因为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内容和现代科学所研究是有着性质上的本质区别,其实说是对立互补也不为过。接下来我把两者抽象一下,这涉及到两个完全不同的性质角度,不同的符号,即“度”与“质”,以及两个不同的世界,即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   以物理为例,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普遍规律。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规律为研究目标,具有普遍性。因此须要多次实验研究为的是用理论的研究来替代现实世界最直接最本质的观察.用符号则能极度概括为用“度”来研究“质”,这里用符号字母“O”来表示其“度”,“度”的性质是有各种具体方向性的,能通过感知后进行认知的,因此是抽象且需要通过观察确定的,而“质”(Z)的性质是有形状性的,能直接认知的,因此是实在且绝对正确的。   于是,我想了解了这些,自己研究的东西就很明确了。将它完全反过来,

对“意质”的特殊运动这就是我所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成对意识的普遍规律和对事物普遍性质规律的研究,用符号来代表其规律和性质的主要构成的同时对符号自身进行研究,将其具体化,形成具体的理论世界,

因此改造的是理论的而非现实世界的。   可能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那让我们回到“度”和“质”本身。“度”由数字与符号组成,是构成理论世界的基本。而“质”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现实的,具体的且正确的。有了“质”才能使“能”与“量”相互转化产生其它符号才使得诞生这个世界,而“度”的责任仅是承担修辞和管理这个世界。  六.符号分类  

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我来聊一聊符号本身与其分类。   符号是事物所求象的概述,对数相对,符号是感性的,数是理性的。数需要以符号形式呈现才能被感知,既然是对“象”的概述,那么符号的第一类就是要抽象,将象抽成符号形象,仅保留其内涵。这一类的符号是最经典的,因为它能很快地提取出其符号的意义,更快地对理论进行认识.语言、文学、数字、电码、标志等都属于一类符号——抽象符号。与之相对的是第二,就叫具象符号,即仅保留部分内涵,将整个象模拟出来,成为具象。比如说将你的某一事物进行描述,你的脑海会瞬间浮现出像的模样,这种模样也可以称为符号。是只存在于脑里的,在现实中难以呈现的符号。   在以上两个大类的符号中,基本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回忆想像再到计算思考说话都离不开它们。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意识的产物,但我们是否想过到底为什么要有符号。我们难道不能用数来聊天吗?实际上,符号不仅是意识的产物,意识本身也是通过几个基本符号来运转,这些符号也承载了相应的性质,它们分别是“N”“L”“Z”“O”,意识是“意质”的运动形式,“意质”是一种“Z”,因此

意识是由“Z”出发,“N”与“L”以“O”的形式进行转化,围绕在“Z”的周围

,当“Z”没有发生改变,则意识进入潜意识状态。只有在外界发现矛盾,问题才会使“Z”发生变动。其中“V”控制心理.“W”控制生理,“V”和“W”便是基本符号的派生符号.派生符号还有“X”和“Y”,与基本符号相对比派生符号当是现实存在的,是基本符号的现实体现,

“X”是一种“L”,“Y”是一种“N”,“W”是“Z”以“O”的形式存在,“V”是“O”以“Z”的形式存在。

这种符号便可以构成我们的整个宇宙空间,我称这些符号为意识符号。在接下来的下一章,我将会带着这些自带性质的意识符号来到一个统一且连续的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形式呢?

附(一)六-1转化图

Z—>(W)L—>(Y)N—>(O)Z

Z—>(V)N—>(X)L—>(O)Z

     本章后记  

在第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处处都对立的世界。能与量的对立,信息与能量的对立,物质与意质,质与度的对立,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甚至是符号本身也和数的对立。但对于他们本身来说其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一样,都是为了创立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我们在遇到什么矛盾的时候,可以试试找一下在哪一方面是根本对立的,怎么通过其对立互补性补回来,这种辨证的思维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世界。             (二)逻辑

导语:在意识的体质中.离不开的便是逻辑.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是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根本工具。它能将符号赋予一种新的角色,即元素,而不单单只停留在对立的性质层面。 回顾:作为“元老级”的符号,“能”和“量”,在本章开始不重点研究其对立性而是将研究建立在其性质上。 “能”(N)性质:形状性.无明确方向,能够被感知 “量”(L)性质:无形状有具体方向性,能够被认知。  一.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易学对于矛盾法则的基本表述,所谓一阴一阳代表着是物质的状态,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有限,无法清晰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及其底层逻辑.因此只能通过感性来进行,古人观察日夜交替,感受到冷暖的变化.便明白世界的底层逻辑,不过是由一对矛盾体阴和阳通过互补、互化相互交替构成整个宇宙空间.阴阳学说至今仍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还依然在医学、农业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影响,得益于它正确地揭示这个世界的感性逻辑,而非以数字为基础的理论逻辑。   所谓感性逻辑,就是自身主体将杂乱的对象信息处理成符合自身认知定性的理论逻辑,因为是自主处理的,那就与意识有脱不开的关系,让我们回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道是抽象的是靠意识感觉到,而阴阳本身也是靠意识所感知得到的.是属于意识认知下的物质的状态而非物质本身。因此我们得知,阴阳是为意识能够统一认识物质服务的,而非认识物质本身客体。    阴阳对于意识来说,意义巨大,起着统一思想认知的作用。它将事物很好地分为消极一方与积极一方,而在意识符号中,两个对立互补的符号是独立的,以能和量为代表。能即能力,能力可以多也可以少。量可大可小,可当它们统一了,就有阴阳之分,例如拥有能力少的人每个技能一定比拥有能力多的人更精确,这个精确,即是量被能统一了,我称统一后的量为“度量”,用符号“S”表示,一般在一个统一的系统里使用。度量是衡量能力的标准这种能力也应与“度量”相照应将原先在意识符号中的“能”更多为“质能”,但本质与能不变,用“N*”表示,将N与S代入上面的例子可列出[N↓S↑],质能越少,度量越多,越精确做事越容易,呈积极一方,显阳性,用“[]”表示,与之相反的是(N↓S↑)将“( )”表阴性、当S到达一定限速度就会往消极一方转化,用[S-]表阳极,阳极向阴极转化,(N+)为阴极.阴阳转化图见(二).一.1 N:质能 S:度量 ↓:消 ↑:涨(为了方便表示,被锁定的质能用N表示)    [N↓S↑]→[S-]→(N↑S↓)→(N+)

通过上图可以得知,两个对立的符号在统一之下此消彼长,物极必反.而在不同的角度下对待,性质是不同的比如[N↓S↑]在客观条件下,更精确就越能表达出来,呈阳性,而在主观下,质能减少,说明能力下降,呈阴性,用(N↓S↑)表示。因此在主观环境下的阴阳转化图为如下图(二).一.2 (N↓S↑)→(S-)→[N↑S↓]→[N+]

主观客观如此差别之大,势必会产生割裂、分成两个不同的状态。我们都知道,N与L会在统一下产生N*和S.通过度量我们可以获得其中形成的信息,通过质能可以获得能量。如果无法统一,则无阴阳性之分,阴只能信息态(阴态)和能量态(阳态)来呈现,主观下信息交表示为〖S-S-〗(〖〗表阴态【】表阳态)客观下表〖N+N+〗.主观下能量态表示为【N+N+】,客观下表【S-S-】,如何正确理解这两种状态呢,我们知道N与L是在相互转化的,当N与L脱离O的形式和限制,L不与N为标准产出S,而是产生独立则为信息态。当N与L转化时相融和了,分不清N与L的差别了,产生的冲动,则变为能量态。所谓独立则为阴,冲动则为阳。   信息态和能量态可以认作事物的状态,但要形成一个或一件事物,必须借助对立态相中和,强行进行统一从而形成阴阳.统一信息态会导致事物阴盛阳衰,统一能量态会导致阳盛阴衰,用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则可以表示统一物的状态。 二.因果  

因果,即原因和结果,是一种佛教术语,但它更是一种逻辑,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有证据的用来描述事情的最基本逻辑。有原因必有结果.因此也是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认知世界的基石。 因果与阴阳的差异是因果是问题为导向的,用来描述一段过程的基本手法.是从非统一往统一演变的,而阴阳则相反,描述的是事物一段时间的状态是将一个统一物拆成两个对立物加以研究.  因果作为基本的逻辑,它的巨大成就是多派我们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个因为就会对应一个所以,一个所以又至能引发下一个因为,在意识中,我用输入“/”来表示因为,用输出“\”来表示所以,从而形成一套意识程序.在一套完整的程序,我们至少要知道其中的输入和输出到底是什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我要梳头,所以我意识要去买一支梳子,在这里梳头是一个动作,是有方向性没有形状的过程.更是一种量变的过程,而梳子则是有形状的实物,买了.就能梳头,因此可以整合为因为“量”,所以“能”,此刻的意识程序则可为用

{L(/)N(\)}

,如果将因果顺序倒过来,则变成了

“{N(/)L(\)}

 

 那么有了输入和输出,那就需要研究如何变化了,在意识程序中,所有的更换物都是由意识的物质形式意质“V”,因此将转换用小v表示。   当然.因果除了让我们知道事物的连续性之外,它也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理性的条件:事物都有因果的,也就是说单一的事物都是能够自身转化的。用“→”表转化,当事物其中的质能为因时,度量则为果,表示为 N*→S,转化物为事物产生的能量,即事物通过质能产生的能量,将质能转化为度量表示

N→(X)S&L

(这里指能通过能量形式转化为度量或量)若与之相反,则需要事物的信息来提供质能,表.

S&L→(Y)N

如果将X与Y当作反应物,则可以表示为

X→(S&L)Y

Y→(N)X

当一种能或是想到转化成一个实在的质时,都要受到度进行约束和统一,表

N→(O)Z

,

L→(O)Z

。反之则要受质本身属性作区分,即

Z→(W)L

为质通过物质属性转化成量,

Z→(V)N

为质通过意质属性转化成能,因此我们得到了之前的转化图,见(一)六-1转化图。 如果将第一节阴阳引用一下,则可得到一个统一的反应通过阴阳转化图得知

[N↑S↑]→[S-](N↑S↑)

其中反应物为阴性或阳性是统一的,而转化物的阴极或阳极,存在形式是状态,是非统一的,我们可以把

N*→(X)S

改成完整的反应(所有反应都按照客观之下来表示)

[N*]→(X)|【S-S-】(S)

(这里指质能通过能量形式以客观下能量态的转化为度量),还可以把N*→Z变为

[N*]→(O)|【S-S-】(Z)

(N*)→(O)|〖N+N+〗[Z]。

   那么有自身的转化就有外部的转换,(区别于转化,转换的双方是等价的)即物与物,信息与信息的转换,用“=”来表示,物与物的转换为因,那果就是以信息为产物,于表W=W~Y(其中~为产物),信息与信息的转换,就是度与度之间转化,就会产生新的质能,表0=0~N。   现在,有了转化和转换,也有知道阴阳.我们可以尝试解决一道化学反应的背后逻辑.例如2Fe+3Cl₂=(点燃)2Fecl₃, 金属铁与氯气两种物质相互转换 Fe=Cl₂~Y,产生出新的信息,信息的运动方式为{LNL},因为信息被转换,即N被改变成新的能,新质能被增加,通过点燃提供状态,即(

N*)→(O)|〖N+N+〗[Z]

,这个“Z”乃为Fecl₃。 随着反应继续,FeCl₃会继续越来越多乃至极限而停止,即

[N*]→(X)|【S-S-】(S)

。     (三)系统

导语:系统,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且统一的一个整体,是建立在基本的逻辑之上的.有因果关系和阴阳状态变化且不会被体系之内的任何事物所破坏。系统体系的逻辑,代表着体系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物质的运动系统  

 众所周知,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中的各种物质都需要运动来与外界进行交流转换,使产生新的信息来给自己更新换代,而交流的载体则物质之间质量与质量(质量是一种度,用“O*”表示)的相互转化,对方物质通过自身质量所运动产生的能量与自身质量如进行转换,而达到更新换代的目的。   那么,如何更新换代,这就该由意识程序上场了,新产生的“信息”用它的运动方式{LN}表示,从最简单的主观层面入手,我们知道意识是由“N”与“L”相互转化形式的,因此代入它的意识程序下一个就是{NL},这里由新信息产生的能够呈现在外面环境且统一的要素,我称程序的这一环节叫“度量”,而“信息”到“度量”的转化过程是统一的过程.“度量”{NL}的下一个自然又是一个{LN}这程序代表度量要对外部产生能以寻找新的物质与自身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我称这一环节为“质能”,这一环节为更新换代做好充足的准备遇到新的物质后,便将“N”转化为“Z”,产生“能量”用“{NZ}”表达.质与质成功转换后,便更新换代了,产生新的“质量”用“{ZL}”表达,新的质量产生新的信息,以此类推,便推出了此事节的标题,“物质的运动系统”,见图(三)一.1 ~:产生  →:转化 =:转换

质量~ 信息→ 度量→ 质能→ 能量== 质量

{Z L}  {L N}  {N L}  {L N}  {N Z}  {Z L} (土)  (金)    (水)    (木)    (火)   在图中,每个程度之间都环环相扣,有明显的导向,但我们发现信息和质能间意识程序形态是一样的,说明转换的输入物和输出物是一致的。那是否存在逆向转换呢?我们回到意识程序来继续举那个例子,当我要梳头,就会去买梳头,于是我便对杂货店服务员说“我要买一把梳子”.那么服务员通过这一需求主观臆断出我需要梳头,这种逆向推导是主观的,是逆向的。因此逆行转换只需通过物质的主观逆推来呈现.为此记主观为“+”,客观为“-”,可得图(三)一、2 质量~→(+)信息→(+)度量→(+)质能→(+)能量

{Z L}⟵ (-) {L N}⟵(-) {N L}⟵(-){L N}↜(-) {N Z}  运动系统来到这就差不多了,根据前一章我们知道转换除了物物转换,还有度与度的转换即O=O~N,因此换成度的换式质量与能量进行转换,会产生新的能输入度量详细信息,见图(三)一.3 质量~→(+)信息→(+)度量→(+)质能→(+)能量

{Z L}⟵ (-) {L N}⟵(-) {N L}⟵(-){L N}↜(-) {N Z}

{ZNL}=(W){NLZ}~→(+)信息{LN}         ~→(-)质能{LN} {ZOL}=(O){NOZ}~→(+/-)度量{NL} ~→即代表产生 二.物质的空间系统 

上一章节中,我们明白了物质是怎么运动和为什么运动,但美中不足的是靠什么来运动,往深处想,就是物质中的能输入能输出能转化,量输入,量输出,量转化以及产物这些运动所需条件需要什么媒介支撑和进行,这就需要除了物质外我们的宇宙空间来提供了。   当我们观察宇宙时,最为直观地就是能看到行星都在有规律性地有周期性地做圆周运动。这样自然而然随着明时间的运转就形成了行星的公转系统,而之所以能够公转,都是因为宇宙空间为他们提供了运动性和规律性,因为我将能输入的样式所形成的象产生的象态记为运动,量输入的象态记为规律,为了和行星一样直观地认知物质空间,我将能输入,能输出,能转化,量输入,量输出,量转化以及产物信息和质能分布在圆周上。见图(三).二.1        量输出     量转化   信息 规律 量输入     能输入 运动     质能   能转化       能输出   用意识程序可以把量输入用“{ZL}”表示,能输入用“{ZN}”表示,量转化表“{LN}”,量输出表“{NN}”信息表“{NZ}”,能转化表“{NL}能输出表“{LL}”,质能表“{LZ}”,这样就成功地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见图(三)、二.2       {NN}      {LN}   {NZ} 规律 {ZL}     {ZN} 运动     {LZ}   {NL}       {LL}   通过这个逻辑闭环,整个宇宙世界便可以产生一个个有逻辑性的象形成宇宙空间。但要让物质运动,每个象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这才使得物质可以运转改造象态来进行物质交流.现在图已经有两个象态了,接下来要分别将其他空余部分填写完整使其形成新的闭环。       先从规律开始,逆时针填写,请对照图(三)二.2,如果量输入的象态为规律,则说明该物质沿着方向变化是有规律性的(注:量为方向,能为形状)那么利用规律所产生的质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则象态为时间,通过时间的运转流逝。物质会发生一定的形变,这一部分为能输出。而形变需要用到力,则象态为力。力如果被转化.那么就需要通过空间上将其力发生改变,则能转化为空间。空间需要运动来呈现,能输入象态便是运动。那么问题来了信息的象态时是什么,我们需要怎么样才可以知道物质运动的信息?答案很简单,当然是通过计算,计算的内容目的是得到物质自身的数,那么信息的象态便是数,数的作用便是知道物质的量。因为量有方向,也就是说数可以知道物质整个方向形成秩序的运转,则量转出象态为秩序。那么秩序的量输出,规律为量输入,什么才能进入量转化,也就是说什么才能够改变其方向,当然都是其自身的意识发生变化导致道路的改变,则量输入为意识,就是意识将输入的规律输出成秩序。见图三)二.3.    这样我就整理出了以规律为量输入象态的完整空间系统。凡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物质,使之归属到一个空间,它们的运动就需要空间系统来支持。目前,意识该系统还只能处理物质规律运行所成的象。既然象态与逻辑闭环互为同心圆,那么不妨转动一下象态,使其产生更多的象。         秩序 意识    {NN}    数     {LN}  {NZ} 规律 {ZL}     {ZN} 运动     {LZ}   {NL}   时间   {LL}   空间        力       图(三)二.3  在客观上,物质通过规律进一步输出入一定的量,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了时间的推移,物质方向改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将其干扰的力当作量进行输入,有了力的输入自然而然就会需要空间进入输入,而空间需要运动来得知。以此类推,仍能在逻辑上出现闭环,因此将象态沿圆心作顺时针旋转,就可以在主观上产生所在的运动所需的象。接下,我得会到一张表格归纳所有象集合与对应的象态。请与图(三)二.3对应见表(三)二.4

三.意识基本系统        

    ①.象态图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当我们游离于山水之间时,我们都会感受到自然和惬意,不会感到奇怪和别扭,但时间一久便会感到无聊和单调,想要干些有趣的事重回惬意之感,似乎大千世界的千态万象都玩弄于感受之中,受意识而变,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有规律性的改变其状态。这让我们知道虽然象是繁乱无序的,但通过意识集合成的象态是有规律的,因此本章节将要揭示意识最基本,最底层的规律系统。   要揭示意识基本系统,必须要得知它的各个要素。而所有的要素必须涵盖整个意识空间,这说明我们用自己意识以及一些局部的结构去准确认识整个意思空间和系统是不可能的。但在第一章中有一对意识符号其实就是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和理解的,那便是能和量,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只有能的世界,也不可能知道只有量的世界。但我们的意识却无比地需要它们,因为我们能理解们的派生,即信息和能量,它们需要能和量,也得益于能和量的转化,当然要想知道信息和能量那么便需要质和度来作为对象,当然也很难理解它们,而要看它们的派生即物质和意质。因此接下来我们需要用这四样派生意识符号来整理整个系统所需的要素。   那么,系统究竟长啥样?这就要看看意识的作用,意识无非是作为主体的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主与客的关系。意为主,识为客,那么在派生意识符号中,代表主的唯有意质.而代表客的有信息.能量和物质,因此要让主认识客,就是要让意质去认识信息,能量和物质,因此我将意质一分为三分,认识信息的意质叫感性意质,认识物质的意质叫理性意质,认识能量的意质都知性意质。因此可以列张表与其一一对应.见表(三)三.①.1

  在这张表格里,共有九格空格每个格位都代表着意质对客观世界所认知后产生的产物,称其产物为象态。那么,接下来从知性能量开始按序号填起: ①知性一能量,即知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宏观微观世界能量的认知,能量的运动特征为中和,知性意质的性质是认知,对中和后的空间进行认知,所产生的象态为空间。呈现形式为“N*/N*/S”(客观下)△ ②知性一物质,即知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的认知.因为知性意质性质是认知,需要认知物质的具象情况。而物质的具象情况必须通过运动来呈现所以意质产生的象态为运动,呈现形式为“N*/S/N*”(客观下) ③知性一信息,即知性意质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信息进行处理。信息的运动特征为融合,知性意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各种要素使其达到信息融合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处理信息。所产生的象态认知范围内的各个方方面面,即为认知,呈现形式为“N*/S/S”(客观下) ④理性一能量,即理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宏微观世界能量的认知,理性意质的性质是理解,理解能量中和后的空间是为了创造价值.即象态为价值,呈现形式为“N*/N*/N*”(客观下) ⑤理性一物质即理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的认知。因为理性意质性质是理解。需要理解物质运动时的度量{NL},即理解物质的运动运动便能呈现物质自身的基本度量,即象态为质量(不统一,呈O*/E/O*) ⑥理性一信息,即理性意质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信息进行处理.就是指理解信息,融合时的过程和规律.需要把融合现况当作一种秩序.即象态为秩序,呈现形式为“S/S/S”(客观下) ⑦感性—能量,即感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宏微观世界能量的认识,感性意质的性质是感受,感受能量和在中和过程的变化,需要以时间作为变化轴,故象态为时间。呈现形式为“S/N*/N*”(客观下) ⑧感性一物质即感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的认识。由于需要进行感受,就要输入物质运动时的规律进行感受。那么象态为规律,呈现形式S/N*/S(客观下) ⑨感性一信息,即感性意质对客观世界的产生的信息进行处理,感受其融合各个要素的发展,需要用到意念和识别去关注和处理,故象态为意识。呈现形式为“S/S/N*”(客观下)见图(三)三①2.

△象态源于思维的感性逻辑分析,呈现形式会受到思想维度改变而根本,常见维度为一维、二维、三维,因此将其象态呈现形式格式化,就表示为“一维/二维/三维”,一维作用于空间,二维作用于运动,三维作用于思想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从外部世界提取出的象会通过意识分析归类到这九大板块,每一板块称为一象域,每一象域呈现出的状态为象态,例如:知性一能量板块为①象域为空间象态。每一个象域都可以在图中找到对应的空间关系,并且要使之呈现,需要输入四面接壤的要素,例如④在①⑦⑤象域之间,那么需呈现这一象域的象态,即价值,必须输入时间、空间、质量,即①⑦⑤象域。   ②意识基本转化转换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即便如此,我们仍能理解他们,因为通过前面可以知道,意识能够将其中的象分为解成各种象态,通过这些象态可组成多种多样的理,然后将象态分类进具有空间结构的象域进行转化和转换使得将理变易,为我们所用,为我们的意识所理解,那么现在就用意识符号,将象域有理化,方便研究转化转换关系。见图(三)三.②1.(下图)

  对照图(三)三①2.(客体客观)的象态图不难知道,象态自身已无法被意识继续分解了,即便输入了意识符号,也只会输出相同的符号,代表其性质无法通过意识发生变化了。值得关注的是它们的转换是“Z”,说明它们仍能通过转化转换,有意质自认为的本质将其套用,从而强行地理解,达到主观认识客观的目的。  现将每一个象态都看作一个质点对应进象域里,设客观世界即纵轴为y轴,设主观世界,即横轴为x轴。在上图中,已经在每一个意识程序后都标上象域了.每一个象域中都有着阴阳,当象域呈阳性或阴性时就会停留,但是当阴性达到阴极(N+)时,就会后退一个象域,当阳性达到阴极[S-]时就会前进一个象域,剩余的阴阳极就会转化为对应的阳阴性,而前进的[S-]就会得上一个象域[N↓S↑]呈阳性,后退的(N⁺) 会便得下一象域呈阴性,这样就推动阳极往前发展,阴极往后发展。   一般来说为了方便,只聚焦在阳极部分,以之相对应的是阴极,例如质子聚焦在⑨,则⑨为阳极,①为阴极,①发展到⑨的部分显阳性,⑨发展到①的部分显阴性,如图(三)三.②1.中

意识的发展路线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这是以空间质点出发的意识路线,一般把①内起点出发的作为主体路线。

相反的⑨为起点出发的为客体路线,由①往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象域发展的作为客观发展,若相反①往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象域发展为主观发展。    观察图(三)三②1,可以看出象限分布是固定x轴,y轴从X往Y发展后x轴再发展.此时把这一分布定义为主观客观分布.即x轴为固定轴y轴为X→Y发展轴,其它同类分布可自行推演,通常把这一类象限分布上阳极的向前发展,阴极的向后发展,象态质点的转化称为意识发展。  那么意识的转化与转换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先别急,首先看看转化部分.根据第一章我们知道意识是由“Z”出发,“N”与“L”,以”O”的形式转化形成的,因此意识中“N”与“L”是会一直转化下去的,派生的也一样,“X”与“Y”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拥意识识别产生信息,信息也可以用意识指挥产生能量,因此就可以得出一个新的轴,为X⇔Y转化轴,转化离不开发展,因此一条轴为转化轴的同时另一条轴便需要是发展轴,才可以将路线进行下去。仍以主体客观分布为模板,①出发(阳极)先在y轴上转化,如果x轴为固定轴的话,则①转化成③后只能回来,无法继续下去,所以当x轴X→Y发展轴时①便会发展为⑥再发展为⑦。如果继续下去这的就需主客交换一下,把x轴为转化轴,y轴为X→Y发展轴,⑦就可以前进了,⑦就可以前进为②.然后再前进为⑨,以此类推,经过不断的主客轴之间的发展轴与转化轴的转换,就可以成功地让意识发展路线绕回到原先的①象域,这一路线受是意识的主体客观转化路线,其他线路可以通过阅读前面关于主客观发展自行推导见表(三)三②2,请与图(三)三①2和图(三)三②1对照。 象集合  象域   象态 质量   ①→⑥  空间→秩序 信息   ⑥→⑦  秩序→时间 度量  ⑦→②  时间→运动 质能  ②→⑨  运动→意识 能量  ⑨→④  意识→价值 质能   ④→③  价值→认知 度量   ③→⑧  认知→规律 信息   ⑧→①  规律→空间   终于来到意识的转换了,根据上一章可以知道度与度转换会产生新的质能,而新的质能会作用于原有的质量上,使其改变度,因此意识的转换与发展轴无关,而是主客轴的同时转化,①发展成⑨同时作用于⑤,③发展成⑦同时作用于⑤,见表(三)三②3 象集合    象域   象态 质量==能量 ①→⑨ 空间→意识 能量==质量 ⑨→① 意识→空间 度量==度量 ⑦→③ 时间→认知 度量==度量 ③→⑦ 认知→时间    整理好之后,整意识系统的整体框架就大致就是这样了,现在我们可以返回到开头的情景之中加以解释。当我们游离了山水之间.到处都是陌生的.这时通过意识所产生的象会聚集到空间这一象态中,空间显阳极,意识作为认知载体显阴极,因此整体呈现出来的意识象态为空间,而呈现出的空间是为了向运动这一象态在意识发展(主体客观部分)。但如果这处地方并不陌生而是之前来过,则会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对比转换,作用于质量,意识象态与空间象态进行意识转换,有助于更快地认识环境与提高自身质量。接下来认识环境之后我们便会感受到自然和惬意,是因为大自然的秩序井然,让人不会因为无序而感到不安,这时的空间象态便通过意识转化成为了秩序象态。紧接着秩序会着时间的推移意识转化成时间象态,代表着表识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人就会开始悲观而感到无聊单调,这时就需要运动打破原有的秩序,但运动也不是混乱的而是受意识成的象来决定的,而决定成什么象要靠原有的价值趋向所决定,决定我们价值观的是我们的认知,因此我们会利用自己认为有趣的手段,靠原有的自己所掌握的规律来改将旧的空间改造成崭新的空间,为形成新的秩序做准备,而秩序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后又一次运动,于是意识就是这样循环程度,推陈出新,万象之理便在其中呈现出来,承前启后,为后人所用。(完)                                       2021年10月26日 后记

   对于理的变化,我建构出了以上的总体框架和系统,随着对于事物理解的深入,理易的内容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和修改。但这只是一方面,文章的最后我想进一步研究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理这个虚构元素组成的吗?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将是被定性的,成为推动系统的棋子,那日常处理它们就毫无意义。我不想将自己的理论成为禁锢自己思想的工具,让我们重新回到前序来说,什么是意义?显然意义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知,而正确认知是由谁定性的?显然是由自主意识也就是自己定的,如果完全迷恋于客观变化而无视来自主观的需求与欲望则将最后走向无意义。那么既然需要调动主观,如何将理易能动地化为正确认知指导实践?     首先是“繁易相照”,理易体系是纷繁复杂且晦涩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将其化繁为简,成为能够落地实地的方法论,我在文章中一共写了三个层面来讲述变化,即符号,逻辑,和系统,其中是用于处理不同的信息的,符号是方便我们对事物本质的定性和研究其对立面与自己的短处,为变化看清条件;逻辑是让我们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阴阳是用于描述统一事物的纵深,他达到一定极限就会往其对立面发展,因果是用于揭示事物发展具有连续性,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朝着其互补的层面继续发展;系统是用于把握事物整体与大局层面的发展,把握了发展,对于总结出方法论不就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是“物我相联”,什么是“物”?什么是“我”?在符号章节中的“意质”和物质”中的物质在观测环境下是静止的不难得出,物就是我们所能观测出的静止的客观世界,而“我”也不能得出是与物质对立互补的意质,即我是自己难以完全认知且别人看不到自己能全盘掌握的主体世界,客观世界与主体世界相联动旨在我们要把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论落实到客观世界并作用于自身的主体世界,所达到的结果就是客观与主体相统一并将方法论中有效的部分一直自然且合理的改造和发展下去。     理易还需要许多内容加以补充,填充自己的理解,希望借此文章能对你提供思考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对于理易的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变化发展观,进而对抗那些绝对的固执的教条主义文化,自主能动地改造发展世界。

理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