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露营
*原文写于2022-6-19。眼下已在家“静默”半月有余,真怀念能走出小区的日子啊!
------
我家旁边有一个人工湖,面积颇大,沿湖一带绿化得很好,是一个散步的好去处。
一个多月前,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去湖边转转,刚走到临近的白杨树林,就发现环湖道路上停满了车,甚至连丁字路口的红绿灯下也是。这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是件稀罕事。我正在暗自寻思,哪里来得这么多车,一路就已行至湖边,眼前的景象把我惊呆了——漫山遍野的帐篷!全是人!我的天呐!!
以往宁静祥和的湖区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帐篷、吊床、防潮垫、烧烤架、一群群的大人、小孩。孩子们在绿地上撒欢,大人有围坐在桌边吃喝的、打麻将的、聊天的、发呆的、划手机的,而更多的是以各种姿势在草地上躺着的,造型之多,姿态之放松,让我这个路过的旁人恍惚间觉得自己在穿过一家家的客厅和卧室。。。
在我从人海帐蓬山之中艰难觅得一条出路,落荒而逃之后,就对湖边散步这件事产生了阴影。
但是耐不住疫情期间的无处可去,有一天我抱着侥幸心理想:说不定湖区的远端会好点儿?。。。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
湖区环境的优美在以前鲜为人知,加之远离市区,因此人迹罕至。但信息时代,只要有一个人发现这个点,把它变成人们蜂拥而至的网红打卡点就是分分钟的事。
起初,我对于这些“湖区入侵者”(*让人想起《入侵!乌贼娘》)颇有些不满,搅扰了湖区的清静不说,带来的卫生问题、秩序管理问题也让人头疼。同时,我隐隐觉得,这种大规模的露营似乎一下子把公有物变成了私有物,这一点让我很不爽。(*我站在山头看风景不妨碍你,就如同你站在海边看风景不妨碍我,因为我们彼此都是流动的,风景是公有的、共有的和固定的,但露营就不同了。试想有人在黄山一些景色绝美处安营扎寨,呼朋唤友,摆席烧烤,停留一天,其他游客会作何感想?大规模的群体性露营导致原本属于公共领域的资源被“分区占领”,公有物变成了私产,这一点是我颇有些介怀的。)
但后来,,麻了,麻了,随便吧。。。。
关于露营,国内各个信息平台见到最多的,是说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的财经类分析是主流。在疫情背景下,这也理所当然。
我想的最多的是,我所看到的中国式露营,和我以前一直以为的“露营”,为什么几乎是两码事?
长久以来,我认为的“露营”(camping)都是单人模式——一个人或徒步,或划船,最好不开车,到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然后开始寻找露营地点,搭帐篷,生火,一边喝热咖啡一边发呆——

*图片来源:visitmo.com
这个模式的露营追求的是避世,是品味和享受孤独,同时,借助最原始的生存技能,真正意义地回归大自然。
(*我理解的露营一定是和野外生存相关的。网上有大量来自油管的视频,关于国外单人模式的露营,都是如此。)
(**古代将钓鱼称为“坐隐”,我觉得这个说法很诗意。我不会钓鱼,但经常见到独自一人坐在河边享受垂钓之乐的人,那种沉浸其中的悠然,确实是一种“坐着隐居”的方式。曾有个同事跟我讲,他能什么都不拿,坐在河边,看别人钓鱼,一看一天,哈哈哈,这种可能得称之为“观隐”。无论怎样,这样的一些方式都是现代人的避世行为,反映了人内心向往宁静和孤独的潜在需求,如同我认为的露营一样。)
但是,眼下火爆的中国式露营和我的想法显然大相径庭。
我认为的露营是追求远离人群的孤独,中国式露营则是要——“凑热闹”。
中国式露营追求的不是先苦后甜,即通过艰辛的跋涉,艰苦的荒野求生,最后享受到难得的宁静,以及大自然带来的心灵震撼,我们追求的只是——舒适。
由此可见,在核心理念上,中国式露营颇有自己的风格和主张。
也许有人会说,露营理念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追求社交的露营活动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凭什么把眼下国内普遍的露营模式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呢?
我承认露营理念的多元,也注意到通过露营进行社交似乎是一种潮流,最显见的例子就是,谈到露营就不得不提的一部大热番剧——《摇曳露营》。

透过这部番剧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季刻画和表达的,更多是倾向于小众意义、追求孤独、享受宁静的露营。主角之一志摩凛在第一季里呈现给观众的就是偏硬核的野外露营,单人模式。但很显然,《摇曳露营》并不是一部硬核科普番,作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初始思路。因为假如做成典型意义的科普番,市场效果会和现在天差地别,成为无人问津的冷门番剧,以至于最多只能拍一季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为了增加戏剧性,必须要增加人物,降低硬核科普知识的浓度。于是,在第一季作者就早早开始了铺垫,抚子是第一个伙伴,进入第二季之后,露营就已经成为了一项“团体活动”。

*这个镜头非常具有典型性,眼下国内的露营,这一场景是随处可见的
作为番剧来讲,这样的发展模式既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同时它也显示出当下人类社会的一个现实——每个人都是商业大网中的一条鱼。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源自一个对比。
还是像我前面所表述的,最纯粹、最原始的露营,应当是借助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具,达到远离主流社会,回归大自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金钱,这个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特殊工具,所能起的作用应当被降至最低。
但对比眼下的热门模式露营,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质却是要最大化金钱的作用。
因为我们要舒适,因为我们要社交,所以,这一切都需要钱,很多的钱。徒步可以去到的,我要开车;一块燧石和采集来的枯枝碎叶就能生火,我嫌麻烦,必须用点火器和专门的木炭。。。。。所有的细节都开始不断升级、“发烧”,一直到Top Gear(顶级装备)。
渐渐地,在各种带货、营销的推动之下,“露营”成了只有中产阶级才能很好享受的生活模式——因为有文章分析过,一场舒服的露营,花费大概在3000-4000元,显然,这并不适合所有家庭。
在这背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都被资本、被金钱、被商业模式支配了,丢掉了“露营”的初心,背离了“露营”的终极目的。
说到这里,其实还是离不开露营理念的分歧这个基本点。有人会说,生活在内陆平原地区的人、生活在人口规模在一千万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哪那么容易能找到深山老林、激流湖泊这种理想的露营地区呢?同时,将露营活动推向专业化的极致也没有必要——至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如此。所以,如今城市人的露营只是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打高尔夫,听音乐会一样。
所以,我认为,眼下的“中国式露营”,“露营”变成了一个借口、一个外壳,里面包裹的还是没有丝毫改变的日常生活模式——吃吃喝喝、划划手机、聊天打牌,也许多出来的,只是一笔不菲的露营支出罢了。
*鸣谢
感谢S同学的鼓励!让我把两三句吐槽扩展成了这样一篇文字。